英國革命和法國革命的騷動和激情自然激勵人們提出更多的促進公共福利的方案。 我們已知道,在17世紀的英國,李爾本和其平均派的成員不僅爭取政治改革,而且.爭取社會改革。 法國革命中和李爾本酷似的人是「格拉古」巴貝夫,他于1795年組織了「平等會」。 巴貝夫把法國革命看作「僅僅是遠為重大、遠為神聖的另一次革命的先驅,而這另一次革命將是最後一次革命。 」為了實現這最後的革命,巴貝夫宣佈必須採取以下嚴厲措施:「將國家現有的全部財富置於共和國手中使所有的公民工作實現產品和享受的平均分配。 」 巴貝夫提倡廢除私有財產,這在當時的法國沒有可能被接受。 連城市工人都不准備採取如此激進的手段,而構成人口的大多數的農民則激烈反對一種將剝奪他們新近獲得的、十分珍愛的土地的綱領。 因而,督政府毫不困難地逮捕、處死了巴貝夫,並驅散了他的追隨者。 因此,在法國同在英國一樣,占優勢的不是社會主義,而是建立在私有財產的神聖性的基礎上的自由主義。 這種情況並不意味着社會抗議和社會騷動隨着克倫威爾和拿破崙的勝利而終止。 事實上,新的朝氣蓬勃的一派社會改革者——空想社會主義者——于19世紀初葉出現。 原因在於,法國革命雖然已喚起民眾的期望,但未能使民眾全都滿意。 仍然存在着富人和窮人、剝削者和被剝削者。 實際上,工業革命的到來帶來了貧民窟和重新出現的失業狀態,似乎使富人和窮人之間的衝突更劇烈了。 空想社會主義者對這些狀況作出了反應,試圖把人類從剝削人的資本主義制度下解放出來,就象他們的前輩早先把人類從約束人的封建制度下解放出來一樣。 傑出的空想社會主義者是兩個法國人聖西門1760-1825年和傅立葉1772一1837年與英國企業家羅伯特·歐文1771-1858年。 這些人由於他們所提出的各種理論和方案,至今仍未為人們所忘記。 聖西門極力主張國家應把資本借給將按照「各盡所能、按勞取酬」的原則起作用的合作社。 傅立葉提倡把社會改組為各有16O0人和5000英畝土地的小的合作團體即「法郎吉」。 歐文通過把其工廠所在的新拉納克改變為一個模範村、通過在印第安納建立一個短暫的共產主義的「新和諧」村而贏得廣泛的注意。 所有這些空想社會主義者都有一個共同的基本特點。 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在他們所設計的模範社會的原則和明確的活動方式上。 但是,這些模範社會將如何取代現存社會的問題,他們從未認真地考慮過。 他們對於從富裕的或有權勢的資助人那裡得到幫助這一點抱有模糊的期望。 例如,聖西門曾試圖謀取教皇和路易十八的支持。 傅立葉曾于每天中午坐在自己的房間裡,等候人們對他在報上的請求支持的呼籲作出響應,白白等候了12年。 也就是說,空想社會主義者都不是革命者。 他們雖然有社會變革的方案,但並不期望和打算通過無產者的起義來實現社會變革。 他們肯定沒有從革命或階級鬥爭的觀點來進行思考。 實際上,他們几乎沒考慮過自己精心製作的藍圖如何才能付諸實踐。 正是由於這一原因,他們被稱為空想社會主義者。 現代社會主義之父馬克思1818-1883年几乎在每個方面都根本不同於空想社會主義者。 馬克思是唯物主義者,而空想社會主義者是唯心主義者。 馬克思用自己一生的大部分時間研究現存的資本主義社會的歷史發展和確切作用,而空想社會主義者則制定模範社會的種種藍圖。 馬克思根據自己的歷史研究堅信階級鬥爭是社會變革的唯一手段,而空想社會主義者則期待富裕的捐助人的支持。 馬克思是一個才華橫溢的德國猶太人,24歲時就當上一家激進報紙的編輯。 他在一些國家受到警察的不斷迫害之後,終於在倫敦定居下來;在倫敦,他在不列顛博物館裡工作了30年,為其劃時代的著作《資本論》1867年收集資料。 這部著作對後來歷史的影響絲毫不亞於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和達爾文的《物種起源》。 馬克思著作中的三個基本學說是唯物史觀即經濟史觀、階級鬥爭學說和剩餘價值觀念。 1848年,馬克思與其終身的朋友和捐助人恩格斯合著了《共產黨宣言》;他在這部早期著作的序言中將唯物史觀概述如下:「每一歷史時代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與交換方式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所賴以確立的基礎。 」例如,古典世界的奴隷經濟說明了古典世界的政治狀況——自由民的民主政治和奴隷所受到的束縛。 它也說明了古典世界的文化成就——由於奴隷的勞動,少數人能夠閒居,能夠致力於文化。 階級鬥爭學說也在《共產黨宣言》中得到了最好的概述。 「到目前為止的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 自由民和奴隷、貴族和平民、領主和農奴、行會師傅和幫工,一句話,壓迫者和被座迫者,進行不斷的鬥爭,而每一次鬥爭的結局都是整個社會受到革命改造或者鬥爭的各階級同歸於盡。 」關於各階級具有相衝突的利益的思想就馬克思說來並不是新的。 但是,馬克思的新的、非常重要的見解是:正是通過階級鬥爭,人類從一種社會結構轉到另一種社會結構。 例如,馬克思主義者說,從封建主義到資本主義的過渡之所以可能,是因為出現了中產階級;他們的利益與封建領主的利益相對立,因此,他們領導了最後推翻封建主義的革命運動。 第25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全球通史》
第2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