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人對這些駭人聽聞的做法全然不顧,繼續買賣非洲人達四個世紀之久。 由於這樣做能獲得巨額利潤,各大既得利益集團都堅決反對任何控制或廢除奴隷貿易的建議。 首先,所有的非洲酋長就反對,因為他們用一個強壯的奴隷可換得20到30英鎊。 當人們要一位酋長停止這種貿易時,他說:「什麼!貓能停止抓老鼠嗎?哪個貓不願嘴裡叼着老鼠死去?我要嘴裡叼着奴隷死。 」非洲經紀人曾從這種貿易中獲得巨額利潤,他們也竭力反對所有廢除這種貿易的建設。 但不管廢除奴隷貿易的運動如何,非洲大地上確發生過反對歐洲人的暴動。 同樣,南北非洲的種植園主,尤其是18世紀在英國議會席位中擁有一個重要集團的巴巴多斯的種植園主,也支持奴隷貿易。 另外,歐洲諸既得利益集團,不論是販織者還是國內各種酒商和產品製造商,都擁護這種奴隷貿易。 據估計,英國一年運往非洲的產品價值100萬英鎊,而歐洲其他國家為了同一目的也運去了同等數量的產品。 這一支出所得的利潤非常大,因此,18世紀,象利物浦和布里斯托爾這樣的城市主要是依靠這一交易繁榮起來的。 人們建造了很多酒廠,為販奴船提供酒。 英國的毛織品以及後來的棉紡品也大量運往非洲。 冶金工業提供了鐐銬、鎖、鐵條和各類槍支。 造船廠也忙於奴隷貿易,18世紀末,僅英國就有2O0多艘船從事這種貿易。 著名的廢奴主義領袖威廉·威爾伯福斯正確地評論道:「利益能給人們的眼睛蒙上一層厚厚的隔膜,即使雙目失明也不過如此。 」 奴隷貿易的擁護者除了用經濟上的論點外,還用軍事上的論點來支持他們的立場。 捲入這一貿易的許多船隻不僅養活了造船廠,而且為成千上萬的水手提供了工作。 因此,人們堅持認為任何帶頭廢除奴隷制的國家都將削弱自己,使之不能成為一個海軍強國。 有些人如替塞繆爾·約翰遜作傳的蘇格蘭著名傳記作家詹姆斯·鮑斯韋爾也為奴隷製作種種掩飾、進行辯護。 他寫道:「廢除一種古往今來上帝已承認、許多人一直在繼續的狀況,不僅是對我們無數同胞的劫奪,而且是對非洲野蠻人的一種極端的殘忍,因為那種狀況將後者中的一部分人從殘殺中拯救出來,並將他們引入較為幸福的生活之中。 」 儘管存在着這些難以應付的障礙,一小群改革者仍大力從事廢奴運動。 1787年,他們在英國成立了廢除奴隷貿易協會。 工業革命的進步援助了這些廢奴主義者;它正在使奴隷制過時。 因為不斷進步的技術所需要的是海外市場而不是廉價勞動力的供應。 事實上,廢奴主義者爭辯說奴隷貿易已無效,因而堅決認為在非洲能發展起一種更加有利可圖的「合法」貿易。 1807年通過的一項法令標志著廢奴主獎者的首次成功;它規定英國船隻不得參與奴隷貿易,並禁止向英國殖民地運送奴隷。 1833年,議會終於通過了一項在英國本上徹底廢除奴隷制並向蓄奴者提供2000萬英鎊賠償費的法令。 英國政府進而說服歐洲其他國家以它為榜樣,允許英國軍艦捕捉掛別國國旗的販奴船。 有一個時期,英國動用了海軍四分之一的力量,即56艘船隻、9000名水兵,在非洲、古巴和巴西沿海巡邏。 20年中,這些巡邏船俘獲了1000名奴隷販子,並釋放了他們的奴隷。 不用說,仍有許多奴隷販子為正在南北美洲等待着他們的財富所誘惑,繼續滑過這一封鎖。 直到新大陸各國逐漸廢除奴隷制時——海地、美國和巴西分別于1803年、1863年和1888年廢除奴隷制,古巴大約也在1888年廢除奴隷制,此後還有一些別的國家相繼廢除奴隷制——這種封鎖才有可能獲得徹底成功。 當非洲西海岸的奴隷貿易正被取締時,在中非和東非,阿拉伯人仍在繼續這一貿易。 遠在歐洲人出現之前,阿拉伯人就已開始從事這一貿易,而整個19世紀中,甚至在進入2O世紀以後,他們還在進行這一貿易。 被俘的奴隷或被迫穿過撒哈拉大沙漠抵達北非市場,或被帶到東非沿岸的港口,再由船運往桑給巴爾、馬達加斯加、阿拉伯半島、土耳其、波斯乃至印度。 這一貿易比西非沿岸的貿易更難禁止。 儘管英國海軍在紅海和印度洋上巡邏,但這一貿易一直持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 即使在今天,埃塞俄比亞的偏僻地區可能還存在着奴隷制;奴隷買賣也時有出現,尤其是在阿拉伯半島的一些國家中。 二、非洲探險 廢奴運動直接促成了對這塊「黑暗大陸」的探險和開發。 廢奴主義者希望進入許多奴隷被俘的內地,取消奴隷貿易,並試圖發展起「合法的」即正規的貿易,以取代奴隷貿易。 與此同時,由於對地理學的科學愛好日益增長,歐洲人極其渴望瞭解未經勘探過的地區。 所有這些因素相結合,使19世紀許多非凡的、引人注目的探險家來到非洲。 對非洲大陸進行系統的探險是始於1788年「非洲協會」成立時。 這一協會以英國著名科學家約瑟夫·班克斯為首,其宗旨是「促進科學和人類的事業,探測神秘的地理環境,查明資源,改善這塊招致不幸的大陸的條件。 」協會首先把注意力放在尼日爾河問題上。 到當時為止,這條河僅是個名字。 第30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全球通史》
第30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