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冬,宰相呂夷簡感風眩不能朝,帝手詔拜司空、平章軍國重事,俟疾損,三五日一入中書;夷簡力辭。 復降手詔曰:「古謂髭可療疾,今剪以賜卿。 」又問群臣可任兩府者,其寵遇如此。 夷簡平生朝會,出入進止,皆有常處,不差尺寸。 一日朝見,誤忘一拜,外間訁雚言呂相失儀。 漢州張紘曰:「是天奪之魄,殆將亡矣!」後旬餘,遂感風眩雲。 是歲,密詔知延州龐籍招納元昊:「元昊苟稱臣,雖仍其僭號亦無害;若改稱單于、可汗,則固大善。 」籍以為元昊驟勝方驕,若中國自遣人說之,彼益偃蹇。 時元昊使李文貴在青澗城,籍乃召文貴謂之曰:「汝之先王及今王之初,皆不失臣節,汝曹忽無故妄加之名,使彼此之民肝腦塗地,皆汝群下之故也。 我國家富有天下,雖偏師小衄,未至大損,汝一敗則社稷可憂矣。 汝歸語汝王:若能悔過稱臣,朝廷所以待汝王者,禮數必優於前。 」文貴頓首曰:「此固西人日夜之願也。 」籍乃厚贐遣之。 元昊國中疲睏,欲納款而恥先言,及文貴還,聞籍言,大喜,使文貴復持旺榮等書抵籍議和。 籍嫌其言不遜,未敢覆書,請于朝。 詔籍覆書許其和,而稱旺榮為太尉。 籍復請曰:「太尉,天子上公,使旺榮稱之,則元昊不可得臣矣。 其書自稱寧令,彼之官名,稱之無嫌。 」昭從籍言。 既而旺榮等又以書來,欲仍其僭號而稱臣納款,籍曰:「此非邊臣所敢知也。 」時方議修復涇原城寨,籍恐元昊敗其功,故與往複計議,不絶其情。 ○仁宗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慶歷三年遼重熙十二年 春,正月,辛未,遼遣使諭夏國與宋和。 壬申,遼以北面林牙蕭革為北院樞密副使。 革善諛悅,與近習相比昵,由是名達于上。 嘗侍宴,遼主謂革曰:「朕知卿才,故自拔擢,卿宜勉力。 」革曰:「臣不才,誤蒙聖恩,惟竭愚衷,安敢怠!」 涇原安撫使王堯臣言備禦之策,凡五事:「其一,鎮戎軍接賊界天都山止百餘裡,西北則有三川、定川、劉璠等寨,皆漢蕭關故地,最是賊沖,其寨主、監押,當令本路主帥舉闢材勇班行。 若謂昨來懷敏之敗,定川諸寨不足扞禦,遂為棄地,則兩路更無保障,賊馬可以直抵城下矣。 其東南師子、攔馬、平泉三堡,俟春當益營築,為涇、渭之屏蔽,不爾,其勢不攻而自下。 一路隔絶,更無斥候,鎮戎遂為孤壘矣。 其二,渭州籠竿、羊牧隆城、靜邊、得勝四寨,在六盤山外,內則為渭州籓籬,外則為秦、隴襟帶,土地饒沃,生齒繁多,請建置為軍,擇路分都監一員知軍,專提舉四寨。 及令修濬城塹,添屯軍馬,及時聚蓄糧草,以為備禦。 其三,原州西至環州定邊寨,與敏珠爾、密藏等族一帶蕃部相接,其首領至多,素無保聚,不相維統,向背離合,所守不常。 須擇武臣知環、原二州,相為表裡,使招輯蕃部,但不為賊用,庶少減涇、原之患。 其四,儀州地控山險,州城低薄,壕塹淺狹,三分軍民,二分在外,賊至雖能城守,居民必大遭剽掠,亦宜預慮之。 其五,涇州雖為次邊,然緣河大川,道路平易,實近裡控扼之會,其張村直入州路,宜營作關柵,或斷為長塹,以遏奔沖。 望下韓琦、范仲淹相度施行。 」從之。 辛巳,詔輔臣議蠲減天下賦役。 戊子,詔錄將校死王事而無子孫者親屬。 辛卯,詔陝西沿邊招討使韓琦、范仲淹、龐籍,凡軍期申覆不及者,皆便宜從事。 又建渭州籠竿城為德順軍。 皆用王堯臣議也。 初,曹瑋開山外地,置籠竿等四寨,募弓箭手,給田,使耕戰自守。 其後將帥失撫禦,稍侵奪之,眾怨怒,遂劫德勝寨主姚貴閉城叛。 堯臣適過境上,作書射城中,諭以禍福,且發近兵討之。 吏白堯臣曰:「公奉使且還,歸報天子耳;貴叛,非公事也。 」堯臣曰:「貴土豪,頗得士心,然初非叛者;今不乘其未定速招降,後必為朝廷患。 」貴果出降。 堯臣為申明約束,如瑋之舊,乃歸。 壬辰,錄唐狄仁傑後。 癸巳,延州言元昊遣偽六宅使、伊州刺史賀從勖來納款。 先是龐籍因李文貴還,再答旺榮等書,約以元昊自奉表削僭號,始敢聞于朝。 於是文貴與從勖持元昊書至保安軍,其書自稱「男邦尼鼎定國烏珠郎霄上書父大宋皇帝」。 從勖又致遼使人諭令早議通和之意。 又言:「本國自有國號,無奉表體式,其稱烏珠,蓋如古單于、可汗之類。 若南朝使人至本國,坐蕃宰相上。 烏珠見使人時,離雲床問聖躬萬福。 」從勖因請詣闕,籍使謂之曰:「天子至尊,荊王叔父也,猶稱臣。 今名體未正,不敢以聞。 」從勖曰:「子事父,猶臣事君也。 使從勖至京而天子不許,請歸更議之。 」籍乃具以聞,且言:「元昊辭稍順,必有改事中國之心;願聽從勖詣闕,更選使者往其國申諭之,彼必稱臣,凡求丐之物,當力加裁損。 」時元昊與遼有釁,故請款塞,而當時議邊事者虛揣臆度,訖不得其要領。 丙申,王堯臣又言:「韓琦、范仲淹、龐籍既為陝西四路都部署沿邊經略安撫招討等使,四路當稟節制,而諸路尚帶經略使名者九人,各置司行事,名號不異,所稟非一。 今請逐路都部署、副部署並罷經略,只充沿邊安撫使、副。 」從之。 第23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續資治通鑑 上》
第2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