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傅永吉以誅王論故驟遷,得入見,帝面獎之,永吉謝曰:「臣非能有所成也。 皆陳執中授臣節度,臣奉之,幸有成耳。 」因極言執中之美。 未幾,帝謂宰相曰:「執中在青州久,可召之。 」遂召執中參知政事。 於是諫官蔡襄、孫甫等爭言執中剛愎不學,不可任以政。 帝命中使賫敕告即青州賜之,且諭意曰:「朕用卿,舉朝皆以為不可;朕不惑人言,力用卿耳。 」明日,諫官上殿,帝作色迎謂之曰:「豈非論陳執中邪?朕已召之矣。 」諫官乃不敢言。 丁亥,宴宗室太清樓,射于苑中。 初,元昊以誓表來上,其詞曰:「兩失和好,遂歷七年,立誓自今,願藏盟府。 其前日所掠將校民戶,各不復還;自此有邊人逃亡,亦無得襲逐,悉以歸之。 臣近以本國城寨進納朝廷,其栲栳、鐮刀、南安、承平故地及它邊境蕃、漢所居,乞畫中央為界,于界內聽築城堡。 朝廷歲賜絹十三萬匹,銀五萬兩,茶二萬斤,進奉乾元節回賜銀一萬兩,絹一萬匹,茶五千斤,賀正貢獻回賜銀五千兩,絹五千匹,茶五千斤,中冬賜過服銀五千兩,絹五千匹,及賜臣生日禮物銀器二千兩,細衣着一千匹,雜帛二千匹,乞如常數,無致改更。 乞俯頒誓詔,世世遵承。 儻君親之義不存,或臣子之心渝變,使宗祀不永,子孫罹殃。 」冬,十月,庚寅,賜誓詔,諭國人,藏書祖廟。 辛卯,太子太師致仕陳堯佐卒,謚文惠。 甲午,詔河北沿邊安撫司械送遼駙馬都尉劉三嘏至涿州。 三嘏,六符之兄也,尚同昌公主,與公主不諧,逃至廣信軍。 輔臣議厚館三嘏以硯其國陰事,諫官歐陽修亦請留之。 帝以問杜衍,衍曰:「中國主忠信,若違盟誓,納叛亡,其曲在我。 且三嘏捨近親而遁逃,謀身若此,惡足與謀國!」帝從衍言。 遼人得三嘏,殺之。 知諫院蔡襄以親老乞鄉郡,己酉,授右正言、知福州。 襄與孫甫俱論陳執中不可執政,既不從,於是兩人俱求出。 而襄先得請,時甫使遼未還也。 范仲淹言:「麟、府二州,山川迴環五六百里,皆蕃、漢人舊耕耘之地,自為西賊所掠,今尚有三千餘人散處黃河東涯。 自來所修堡寨,只是通得麟、府道路,其四面別無城寨防守,邊戶至今不敢復業,糧草踴貴,官中大費錢帛糴買,河東百姓又苦饋運。 今二州之人皆願修起城寨,若只以河西兵馬糧草般移應用,自可辦事。 況折氏強盛之時,府州只屯漢兵二千,今雖殘破,兵馬堂及萬餘。 如招輯蕃、漢人戶,從而安居,強人壯馬又可得數千,卻減屯漢兵,茲誠守禦之長計也。 」因奏張亢得所增廣堡寨,宜使就總其役。 詔既下,而明鎬持不可,屢牒止亢。 亢曰:「受詔置堡寨,豈可得經略牒而止邪!」督役愈急。 卒事,乃上章自劾,朝廷不問。 蕃、漢歸者數千戶,歲減戍兵萬人,河外遂安。 皇佑中,韓琦經略河東,按堡寨處,多北漢名將楊業所度者,益知亢有遠略雲。 遼主之西征夏也,元昊上表謝罪,繼遣使奏,欲收叛黨以獻。 辛亥,進方物,遼主命北院樞密副使蕭革迓之。 壬子,遼軍于河曲,革言元昊親率黨項三部來,遼主命革詰其納叛背盟,元昊伏罪。 賜酒,許以自新,遣之。 遼主欲還,蕭惠曰:「元昊忘奕世恩,萌奸計,車駕親臨,不盡歸所掠。 天誘其衷,使彼來迎,天與不圖,後悔何及!」遼主從之,督數路兵掩襲。 夏人已有備,詰旦,夏人列拒馬于河西,蔽盾以立,惠擊敗之。 夏師退,惠麾先鋒及右翼邀之,夏師千餘人突出。 大風忽起,飛沙眯目,蕭孝友一軍先亂,夏人乘之,遼師大潰,蹂踐而死者不可勝計。 駙馬蕭呼敦為所執,遼主單騎突出,幾不得脫,元昊命勿追。 桂陽蠻降,授蠻酋三人奉職。 直集賢院兼國子監直講石介通判濮州。 富弼等出使,讒謗益多,人多指目介,介不自安,遂求出。 元昊遣使如遼,以先被執者來歸,遼主命所留夏使亦歸其國。 十一月,戊午朔,司天言日當食不食。 辛酉,遼主第將校功罪,欲誅蕭孝友,以太后救免。 壬戌,以西界內附香布為團練使。 甲子,監進奏院劉巽、集賢校理蘇舜欽,併除名勒停;直龍圖閣兼天章閣侍講、史館檢討王洙,落侍講、檢討,知濠州;集賢校理刁約通判海州,江休復監蔡州稅,王益柔監復州稅,並落校理;降太常博士周延雋為秘書丞,集賢校理章岷通判江州,直集賢院、同修起居注呂溱知楚州,殿中丞周延讓監宿州稅,館閣校勘宋敏求籤署集慶軍節度判官事,將作監丞徐綬監汝州葉縣稅。 益柔,曙之子;敏求,綬之子也。 先是杜衍、范仲淹、富弼等同在政府,多引用一時聞人,欲更張庶事,御史中丞王拱辰等不便其所為。 而舜軟乃仲淹所薦,其妻又衍女,舜欽年少能文章,議論稍侵權貴。 會進奏院祠神,舜欽循例用鬻故紙公錢,召妓樂,會賓客,拱辰廉得之,諷其屬魚周詢、劉元瑜等劾奏,因欲搖動衍。 事下開封府劾治,於是舜欽及巽俱坐自盜除名,洙等同時斥逐。 拱辰等喜曰:「吾一舉網盡之矣!」 獄事起,樞密副使韓琦言于帝曰:「昨聞宦者操文書逮捕館職甚急,眾聽紛駭。 舜欽一醉飽之過,止可付有司治之,何至是!」帝悔見于色。 第24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續資治通鑑 上》
第24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