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主之歸自伐夏也,留耶律仁先鎮邊,未幾,召為契丹為宮都部署。 仁先奏復王子班郎君及諸宮雜役,從之。 時夏人乞款,遼主以其前後反覆,命左伊勒希巴蕭迪裡往覘誠否。 迪裡因為夏主陳述禍福,聽命,乃還。 賜潤州草澤邵餗號沖素處士,知州王琪薦餗守道丘園,素有節行故也。 餗上表固辭,許之。 甲申,夏遺使進鶻于遼。 乙酉,以參知政事范仲淹知邠州兼陝西四路緣邊安撫使,樞密副使富弼為京東、西路安撫使、知鄆州。 仲淹、弼既出使,讒者益甚,兩人在朝所施為亦稍沮止,獨杜衍左右之。 帝頗惑讒言,仲淹愈不自安,因疏乞罷政事。 帝欲聽其請,章得象曰:「仲淹素有虛名,一請遽罷,恐天下謂輕黜賢臣,不若且賜詔不允。 若仲淹即有謝表,是挾詐要君,乃可罷也。 」帝從之。 仲淹果表謝,帝愈信得象言。 於是弼自河北還,將及國門,右正言錢明逸希得象等意,言:「弼更張紛擾,凡所推薦,多挾朋黨,所愛者盡意主張,不附者力加排斥,傾朝共畏,與仲淹同。 」又言:「仲淹去年受命宣撫河東、陝西,聞有詔戒勵朋黨,心懼張露,稱疾乞醫;才見朝廷別無行遣,遂拜章乞罷政知邠州,欲固己位以弭人言,欺詐之跡甚明,乞早廢黜。 」疏奏,即降詔罷仲淹、弼。 是夕,並鎖學士院草制罷衍,而衍不知也。 陳執中在中書,數與衍異議,而蔡襄、孫甫之乞出也,事下中書。 甫本衍所舉用,於是中書共為奏言:「諫院今闕人,且留甫等供職。 」既奏,帝頷之。 衍退歸,即召吏出答刂子,令甫等供職。 衍及得象既署,吏執答刂子詣執中,執中不肯署,曰:「向者上無明旨,當復奏,何得遽爾!」吏還白衍,衍取答刂子焚之。 執中因譖衍曰:「衍黨二人,欲其在諫院,及臣覺其情,遂焚答刂子以滅跡。 」帝入其言。 丙戌,衍罷為尚書左丞、知兗州,制辭略曰:「自居鼎輔,靡協岩瞻,頗彰朋比之風,難處諮謀之地。 」學士承旨丁度筆也。 樞密使、工部侍郎賈昌朝,依前官平章事兼樞密使,宣徽南院使兼樞密副使王貽永為樞密使,資政殿學士、知鄆州宋庠參知政事。 帝既罷范仲淹,問章得象:「誰可代者?」得象薦庠弟祁,帝雅意屬庠,乃復召用。 以翰林學士權知開封府吳育、龍圖閣直學士知延州龐籍併為樞密副使。 育初尹開封,范仲淹在政府,因白事,數與仲淹迕。 既而仲淹安撫河東,有奏請,多為當國者所沮,育獨取可行者固執行之。 二月,戊子朔,分遣內臣往諸路選汰羸兵,諸州宣毅軍過三百人者無得更募,用韓琦議也。 辛卯,詔曰:「比京朝官因人保任,始得敘遷。 朕念廉士或不能以自進,其罷之。 」時監察御史劉元瑜言:「近年考課之法,自朝官至員外郎、郎中、少卿監,須清望官五人保任,方許磨勘,適長奔競,非所以養士廉恥也。 望酌祖宗舊規,別定可行之制。 」故降是詔。 康定初,元瑜嘗言:「范仲淹以非罪貶,既復天章閣待制,宜在左右。 尹洙、余靖、歐陽修,皆坐朋黨斥逐,此小人惡直醜正也。 」及仲淹跡危,元瑜即希章得象、陳執中意,起奏邸獄,劾竄陸經。 又言:「前除夏竦為樞密使,諫臣數人摭其舊過,召至都門而罷之。 自茲以進退大臣為己任,以激訐陰私為忠直,薦延輕薄,扇為朋比。 近除兩府,出自聖斷,獨黨人以進用不出於己,議論嘩然,臣恐復被疏罷矣。 前日孫甫薦葉清臣,毀丁度,效此也。 」磨勘保任之法,實仲淹所建,仲淹既黜,故元瑜亟奏罷之。 知制誥余靖言:「臣伏睹近降中書答刂子,今後臣僚奏薦子孫親屬,內長子、長孫皆不拘年甲;諸子、諸孫須年十五已上,弟侄等並須年二十已上,方得奏薦;所奏親屬,並須在五服內者,竊以朝廷推恩延賞,皆欲嗣續門戶,其有老登郎署,晚得職司,其親子孫則限以年幼不得陳乞,乃旁廕疏遠房從年長之人,是舍親用疏,遺近取遠,殆非國家善善及子孫之意。 臣親弟年已及格,不礙新條;但緣年老臣僚不得廕其親子孫,旁奏疏屬,於理不便。 乞特降指揮,令不拘年甲,以廣賞延之典。 」從之。 壬辰,夏國主曩霄初遣使來賀正旦。 自是歲以為常。 戊戌,講《詩》,起《鷄鳴》,盡《南山篇》。 先是講官不欲講《新台》,帝曰:「《詩》三百,皆聖人所刪定。 義存勸戒,豈當有避!」乃命自今講讀經史毋得輒遺。 以兵部員外郎兼侍御史知雜事趙及權判吏部流內銓。 初,銓吏匿員闕,與選人為市,及奏闕至即榜之。 吏部榜闕自及始。 詔陝西、河東經略司:「夏國雖復稱臣,其令邊臣益練軍,毋得輒弛邊備。 其城壘器甲,逐季令轉運、提點刑獄司按察之。 」從樞密副使吳育言也。 知制誥余靖言:「昨聞西人與契丹約和,尋復侵掠,恐契丹兵忿不解,又遣使來告西伐,將命者不絶,蠹耗財用。 臣今奉使契丹,欲先諭以元昊反覆小人,其去就不足為兩朝重輕,設或攜叛,亦是常事,彼此只邊上關報,更不專遣使臣。 」從之。 庚子,遼主駐撒刺濼。 乙巳,以馬軍都虞候公廨為太學。 庚戌,禦邇英閣,進讀《三朝經武聖略》,出陣圖數本,並陝西僧所獻兵器鐵渾撥,以示講讀官。 癸丑,桂陽監言唐和等復內寇。 三月,戊午,禦邇英閣,講《詩·匪風篇》曰「誰能烹魚,溉之釜鬻」,帝曰:「《老子》謂『治大國若烹小鮮』,義與此同否?」丁度對曰:「烹魚煩則碎,治民煩則散。 非聖學深遠,何以見古人求治之意乎!」 第24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續資治通鑑 上》
第24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