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敬之即心,而欲以敬存心,不識心,亦不識敬。 無妄之謂誠,無適之謂敬,有適皆妄也。 主一之謂敬,無適之謂一,人心如何能無適?故須窮理,識其本體。 所以明道曰:「學者須先識仁,識得仁體,以誠敬存之而已。 」故居敬窮理,只是一事。 朱子立主敬三法,伊川整齊嚴肅,上蔡常惺惺,和靖其心收歛,不容一物。 言敬者總不出此。 然常惺惺,其心收歛,一着意便不是。 蓋此心神明,難犯手勢,惟整齊嚴肅,有妙存焉,未嘗不惺惺,未嘗不收歛,內外卓然,絶不犯手也。 人心放他自由不得。 心中無絲發事,此為立本。 理不明,故心不靜,心不靜而別為法以寄其心者,皆害心者也。 人心戰戰兢兢,故坦坦蕩蕩,何也?以心中無事也。 試想臨深淵,履薄冰,此時心中還着得一事否?故如臨如履,所以形容戰戰兢兢,必有事焉之象,實則形容坦坦蕩蕩,澄然無事之象也。 真知天,自是形體隔不得。 觀天地則知身心,天包地外,而天之氣透于地中,地之氣皆天之氣。 心天也,身地也,天依地,地依天,天地自相依倚。 心依身,身依心,身心自相依倚。 心即精神,不外馳即內凝,有意凝之,反梏之矣。 朱子曰:「滿腔子是惻隱之心。 」是就人身上指出此理充塞處,最為親切。 蓋天地之心,充塞於人身者,為惻隱之心;人心充塞天地者,即天地之心。 人身一小腔子,天地即大腔子也。 孟子:「心之官則思。 」思則虛靈不昧之謂。 思是心之睿,於心為用。 着事之思,又是思之用也。 一念反求,此反求之心,即道心也。 更求道心,轉無交涉。 須知動心最可恥。 心至貴也,物至賤也,奈何貴為賤役? 何以謂心本仁?仁者生生之謂,天只是一個生,故仁即天也。 天在人身為心,故本心為仁。 其不仁者心蔽於私,非其本然也。 人身內外皆天也,一呼一吸,與天相灌輸。 其死也,特脫其闔闢之樞紐而已,天未嘗動也。 理靜者理明欲淨,胸中廓然無事而靜也。 氣靜者定久氣澄,心氣交合而靜也。 理明則氣自靜,氣靜理亦明,兩者交資互益,以理氣本非二。 故默坐澄心,體認天理,為延平門下至教也。 若徒以氣而已,動即失之,何益哉? 默坐澄心,體認天理,謂默坐之時,此心澄然無事,乃所謂天理也,要於此時默識此體雲爾,非默坐澄心,又別有天理當體認也。 朱子曰:「必因其已發而遂明之,省察之法也。 ”吾則曰:“必因其未發而遂明之,體認之法也。 其體明,其用益明矣。 」 龜山曰:「天理即所謂命,知命即事事循天理而已。 」言命者惟此語最盡,其實無一事,不要惹事。 窮理者,天理也,天然自有之理,人之所以為性,天之所以為命也。 在《易》則為中正,聖人卦卦拈出示人,此處有毫釐之差,便不是性學。 人心明,只是天理。 既得後,須放開。 蓋性體廣大,有得者自能放開,不然還只是守,不是得。 蓋非有意放開也。 道性善者,以無聲無臭為善之體。 陽明以無善無惡為心之體。 一以善即性也,一以善為意也,故曰:「有善有惡者意之動。 」佛氏亦曰:「不思善,不思惡。 」以善為善事,以惡為惡事也。 以善為意,以善為事者,不可曰明善。 龜山門下相傳「靜坐中觀喜怒哀樂未發前作何氣象」,是靜中見性之法。 要之,觀者即是未發者也,觀不是思,思則發矣。 此為初學者引而致之之善誘也。 佛氏最忌分別是非,如何綱紀得世界?紀綱世界只是非兩字,亙古亙今,塞天塞地,只是一生機流行,所謂易也。 《大易》教人息息造命,臣弒其君,子殺其父,其所由來者漸也。 既已來矣,寧可逃乎?辨之於蚤,如地中無此種子,秧從何來? 繼之者善,是萬物資始;成之者性,是各正性命。 元特為善之長耳,元而亨,亨而利,利而貞,貞而復元,繼之者皆此善也。 利貞者性情也,成這物,方有這性。 故至利貞,始言性情。 伊川說遊魂為變,曰既是變,則存者亡,堅者腐,更無物也。 此殆不然,只說得形質耳。 遊魂如何滅得?但其變化不可測識也。 聖人即天地也,不可以存亡言。 自古忠臣義士,何曾亡滅?避佛氏之說,而謂賢愚善惡,同歸於盡,非所以教也。 況幽明之事,昭昭於耳目者,終不可掩乎?張子曰:「《大》《易》不言有無,言有無諸子之陋也。 」 天地間感應二者,循環無端,所云定數莫逃者,皆應也。 君子盡道其間者,皆感也。 應是受命之事,感是造命之事。 聖人祈天永命,皆造命也。 我由命造,命由我造,但知委順,而不知順道,非知命者也。 人想到死去,一物無有,萬念自然撇脫。 然不知悟到性上一物無有,萬念自無係累也。 一日克己復禮,無我也。 佛氏曰「懸崖撒手」,近儒亦曰「拚」。 皆似之而實非。 何者?以非聖人所謂復禮也。 或曰:「真為性命,人被惡名,埋沒一世,更無出頭,亦無分毫掛帶。 」此是欲率天下入於無忌憚,其流之弊,弒父與君,無所不至。 政事本於人才,舍人才而言政者,必無政。 則用本於政事,舍政事而言財者,必無財。 有問錢緒山曰:「陽明先生擇才,始終得其用,何術而能然?」緒山曰:「吾師用人,不專取其才,而先信其心。 其心可托,其才自為我用。 世人喜用人之才,而不察其心,其才止足以自利其身已矣,故無成功。 」愚謂此言是用才之訣也。 第40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儒學案》
第40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