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帝密有滅吳之計,而朝議多違,唯預、羊祜、張華與帝意合。 祜病,舉預自代,因以本官假節行平東將軍,領征南軍司。 及祜卒,拜鎮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給追鋒車,第二駙馬。 預既至鎮,繕甲兵,耀威武,乃簡精鋭,襲吳西陵督張政,大破之,以功增封三百六十五戶。 政,吳之名將也,據要害之地,恥以無備取敗,不以所喪之實告于孫皓。 預欲間吳邊將,乃表還其所獲之眾于皓。 皓果召政,遣武昌監劉憲代之。 故大軍臨至,使其將帥移易,以成傾蕩之勢。 預處分既定,乃啟請伐吳之期。 帝報待明年方欲大舉,預表陳至計曰:「自閏月以來,賊但敕嚴,下無兵上。 以理勢推之,賊之窮計,力不兩完,必先護上流,勤保夏口以東,以延視息,無緣多兵西上,空其國都。 而陛下過聽,便用委棄大計,縱敵患生。 此誠國之遠圖,使舉而有敗,勿舉可也。 事為之制,務從完牢。 若或有成,則開太平之基;不成,不過費損日月之間,何惜而不一試之!若當須後年,天時人事不得如常,臣恐其更難也。 陛下宿議,分命臣等隨界分進,其所禁持,東西同符,萬安之舉,未有傾敗之慮。 臣心實了,不敢以曖昧之見自取後累。 惟陛下察之。 」預旬月之中又上表曰:「羊祜與朝臣多不同,不先博畫而密與陛下共施此計,故益令多異。 凡事當以利害相較,今此舉十有八九利,其一二止於無功耳。 其言破敗之形亦不可得,直是計不出已,功不在身,各恥其前言,故守之也。 自頃朝廷事無大小,異意鋒起,雖人心不同,亦由恃恩不慮後難,故輕相同異也。 昔漢宣帝議趙充國所上,事效之後,詰責諸議者,皆叩頭而謝,以塞異端也。 自秋已來,討賊之形頗露。 若今中止,孫皓怖而生計,或徙都武昌,更完修江南諸城,遠其居人,城不可攻,野無所掠,積大船于夏口,則明年之計或無所及。 」時帝與中書令張華圍棋,而預表適至。 華推枰斂手曰:「陛下聖明神武,朝野清晏,國富兵強,號令如一,吳主荒淫驕虐,誅殺賢能,當今討之,可不勞而定。 」帝乃許之。 預以太康元年正月,陳兵于江陵,遣參軍樊顯、尹林、鄧圭、襄陽太守周奇等率眾循江西上,授以節度,旬日之間,累克城邑,皆如預策焉。 又遣牙門管定、周旨、伍巢等率奇兵八百,泛舟夜渡,以襲樂鄉,多張旗幟,起火巴山,出於要害之地,以奪賊心。 吳都督孫歆震恐,與伍延書曰:「北來諸軍,乃飛渡江也。 」吳之男女降者者萬餘口,旨、巢等伏兵樂鄉城外。 歆遣軍出距王浚,大敗而還。 旨等發伏兵,隨歆軍而入,歆不覺,直至帳下,虜歆而還。 故軍中為之謡曰:「以計代戰一當萬。 」於是進逼江陵。 吳督將伍延偽請降而列兵登陴,預攻克之。 既平上流,於是沅湘以南,至于交廣,吳之州郡皆望風歸命,奉送印綬,預仗節稱詔而綏撫之。 凡所斬及生獲吳都督、監軍十四,牙門、郡守百二十餘人。 又因兵威,徙將士屯戍之家以實江北,南郡故地各樹之長吏,荊土肅然,吳人赴者如歸矣。 王浚先列上得孫歆頭,預後生送歆,洛中以為大笑。 時眾軍會議,或曰:「百年之寇,未可盡克。 今向暑,水潦方降,疾疫將起,宜俟來冬,更為大舉。 」預曰:「昔樂毅藉濟西一戰以並強齊,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無復著手處也。 」遂指授群帥,徑造秣陵。 所過城邑,莫不束手。 議者乃以書謝之。 孫皓既平,振旅凱入,以功進爵當陽縣侯,增邑並前九千六百戶,封子耽為亭侯,千戶,賜絹八千匹。 初,攻江陵,吳人知預病癭,憚其智計,以瓠系狗頸示之,每大樹似癭,輒斫使白,題曰:「杜預頸。 」及城平,盡捕殺之。 預既還鎮,累陳家世吏職,武非其功,請退。 不許。 預以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勤於講武,修立泮宮,江漢懷德,化被萬里。 攻破山夷,錯置屯營,分據要害之地,以固維持之勢。 又修邵信臣遺蹟,激用JC淯諸水以浸原田萬餘頃,分疆刊石,使有定分,公私同利。 眾庶賴之,號曰「杜父」。 舊水道唯沔漢達江陵千數百里,北無通路。 又巴丘湖,沅湘之會,表裡山川,實為險固,荊蠻之所恃也。 預乃開楊口,起夏水達巴陵千餘里,內瀉長江之險,外通零桂之漕。 南土歌之曰:「後世無叛由杜翁,孰識智名與勇功。 」預公家之事,知無不為。 凡所興造,必考度始終,鮮有敗事。 或譏其意碎者,預曰:「禹稷之功,期于濟世,所庶幾也。 」 預好為後世名,常言「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刻石為二碑,紀其勛績,一沈萬山之下,一立峴山之上,曰:「焉知此後不為陵谷乎!」 預身不跨馬,射不穿札,而每任大事,輒居將率之列。 結交接物,恭而有禮,問無所隱,誨人不倦,敏於事而慎於言。 既立功之後,從容無事,乃耽思經籍,為《春秋左氏經傳集解》。 又參考眾家譜第,謂之《釋例》。 又作《盟會圖》、《春秋長歷》,備成一家之學,比老乃成。 又撰《女記贊》。 當時論者謂預文義質直,世人未之重,唯秘書監摯虞賞之,曰:「左丘明本為《春秋》作傳,而《左傳》遂自孤行,《釋例》本為《傳》設,而所發明何但《左傳》,故亦孤行。 」時王濟解相馬,又甚愛之,而和嶠頗聚斂,預常稱「濟有馬癖,嶠有錢癖」。 武帝聞之,謂預曰:「卿有何癖?」對曰:「臣有《左傳》癖。 」 預在鎮,數餉遺洛中貴要。 或問其故,預曰:「吾但恐為害,不求益也。 」 第22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晉書 上》
第2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