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孺子元年(前489)春,田乞偽裝忠於高氏、國氏,每次二氏上朝,田乞為他們驂乘,進言說:「您得到君王信任,群大夫都人人自危,想圖謀叛亂。 」又對群大夫說:「高昭子太可怕了,趁他還沒開始行動迫害我們,我們搶先搞掉他。 」大夫們都聽從他。 六月,田乞、鮑牧與眾大夫帶兵進入宮中,攻打高昭子。 昭子聽說,與國惠子共救國君。 國君兵敗,田乞的徒眾追擊,國惠子逃到莒國,田乞回來又殺死高昭子。 晏圉逃到魯國。 八月,齊大夫秉意茲逃往魯國。 田乞擊敗高、國二相,就派人到魯國迎回公子陽生。 陽生到齊後,暗藏在田乞家中。 十月戊子日,田乞邀請各位大夫說:「嘗兒的母親今天在家將操持菲薄的祭禮,敬請光臨飲酒。 」會餐飲酒時,田乞事先把陽生裝在大口袋裡,放在座席中央,然後打開口袋放出陽生,說:「這就是齊國之君!」眾大夫就地拜見。 接著要與眾大夫盟誓而立陽生為君,此時鮑牧已醉,田乞就欺騙大家說:「我和鮑牧謀劃一致立陽生為君。 」鮑牧惱怒說:「您忘記了景公立荼為君的遺命了嗎?」眾大夫面面相覷想反悔,陽生上前,叩頭而拜說:「對於我可立則立,否則作罷。 」鮑牧也怕惹起禍亂,就又說:「都是景公的兒子,有什麼不可的。 」就與眾盟誓,立陽生為齊君,就是悼公。 悼公進入宮中,派人流放晏孺子去駘,於途中設帳幕將晏孺子殺死在裡面,驅逐了孺子之母芮子。 芮子本來微賤而孺子又幼小,所以無權勢,國人輕視他們。 悼公元年(前488),齊國伐魯,攻取(hu□n,歡)、闡二地。 當初,陽生逃亡在魯,季康子把妹妹嫁給他。 陽生歸國即位後,便派人迎接妻子。 其妻季姬與季魴(f□ng,方)侯私通,向家人說出真情,魯人不敢把季姬給齊國,所以齊國伐魯,終於把季姬接到齊。 季姬受悼公寵愛,齊國就又把侵佔的魯國土地歸還。 鮑子與悼公有矛盾,關係不睦。 四年(前485),吳國、魯國伐齊國南方。 鮑子殺死悼公,向吳國報喪。 吳王夫差按禮儀在軍門外哭吊三日,將要從海路進軍討伐齊國。 齊軍戰勝吳軍,吳軍撤退。 晉國趙鞅伐齊,到達賴地後撤軍。 齊人一致立起悼公之子壬為齊君,就是簡公。 簡公四年(前481)春,當初,齊簡公和其父悼公同在魯國時,寵幸大夫監止。 簡公即位後,讓監止執政。 田成子怕他加害,在上朝時總戒備地回頭看他。 簡公的御手田鞅向簡公進言說:「田、監不能並存,你要選擇其中一個。 」簡公不聽。 監止有次晚朝,田逆殺人,監止正遇上,就把田逆逮捕進宮。 田氏宗族這時正非常團結,就讓被囚禁的田逆偽裝病重,藉機由家人探監送酒給看守,看守醉後被殺掉,田逆逃脫。 監止與田氏在田氏宗祠盟誓將此事和解。 當初,田豹想給監止做家臣,讓大夫公孫向監止薦舉,正逢田豹服喪就作罷了。 以後終於做了監止家臣,而且受到監止的寵任。 監止對田豹說:「我要把田氏全部驅逐而讓你當田氏之長,可以嗎?」田豹回答說:「我只不過是田氏族中的疏遠旁支、而且田氏族中不服從您的不過幾個人,何必全都驅逐呢!」接著田豹告知田氏。 田逆說:「他正得君主寵任,你田常如不先下手,必遭其禍。 」田逆就住在國君宮中以便接應。 夏五月壬申日,田常兄弟乘四輛車見簡公。 監止正在幃帳之中,出來迎接他們,他們一進去就把宮門關閉。 宦官們抵抗田氏,田逆殺死宦官。 簡公正與妻妾在檀台上飲酒,田常把他帶至寢宮。 簡公拿起戈要反擊,太史子余說:「田嘗不是要謀害您,而是要為您除害。 」田嘗出宮住進武庫,聽說簡公還在發怒,就想逃到國外,並說:「哪兒沒有國君!」田逆拔劍說:「猶豫遲疑,是壞事的禍根。 這兒的人誰不是田氏成員?你如怯懦出逃不顧大家,我要不殺死你,祖宗不饒。 」田嘗才留下。 監止跑回家,聚集徒眾進攻宮城大小各門,都未成功,就出逃而走。 田氏之眾追趕。 豐丘有人抓住監止並報告,田氏在郭門把監止殺死。 田常要殺大陸子方,田逆為他求情被赦免。 以簡公的名義在路上截車,馳出雍門。 田豹曾給他車,不要,說:「田逆為我說情,田豹給我車輛,人家會以為我與田氏有私交。 我是監止的家臣而與仇家有私交,有何面目逃亡去見魯、衛的士人呢?」 庚辰日,田常在徐(sh□,舒)州逮捕簡公。 簡公說:「我要是早聽田鞅之言,不會落到今天地步。 」甲午日,田常在徐州殺死簡公。 田常立簡公之弟鰲(ao,熬)為齊君,就是平公。 平公即位後,田常為相國,專擅齊國大權,劃割齊國安平以東廣大國土為田氏封疆範圍。 平公八年(前473),越國滅掉吳國。 二十五年(前456)平公死去,其子宣公積繼位。 宣公五十一年(前405)死,其子康公貸繼位。 田會在廩丘叛亂。 康公二年(前403),韓、趙、魏開始成為諸侯。 十九年(前386),田常曾孫田和開始成為諸侯,把康公流放到海濱。 二十六年(前379),康公死,呂氏祭祀斷絕。 田氏終於佔有齊國,到齊威王時,在天下稱強。 太史公說:我到齊國,看到齊地西起泰山,東連琅邪(ya,牙),北至大海,其間沃土兩千里,其人民心胸闊達而又深沉多智,這是他們天性如此。 由於太公的聖明,樹好立國根基,由於桓公的盛德,施行善政,以此召集諸侯會盟,成為霸主,不是順理成章嗎?廣盛博大呀,確是大國風貌啊! 【原文】【註解】 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1)。 其先祖嘗為四岳(2),佐禹平水土甚有功(3)。 虞夏之際封於呂(4),或封於申(5),姓姜氏(6)。 夏商之時,申、呂或封枝庶子孫(7),或為庶人(8),尚其後苗裔也。 本姓姜氏,從其封姓(9),故曰呂尚。 (1)東海:此處泛指江蘇、山東一帶沿海,非今之東海。 上:岸邊。 (2)四岳:傳說堯、舜時代掌管四時、主持方岳巡守的官長。 (3)佐:輔佐。 平:治理。 (4)虞夏之際:即舜、禹執政時期。 封:帝王將一方土地賜予臣下或宗室。 (5)或:有的。 (6)姓姜氏:嚴格地按上古說法,應為「姜性呂氏」。 因為上古時人有姓有氏。 姓是一種標誌家族系統的族號,起於母系社會。 氏是姓的分支,即一族分為若干支散居各地,每支的稱號為氏。 先秦時氏、姓分別,秦漢以後混而為一。 此處司馬遷就把姓、氏二詞混用。 此處說「姓姜氏」,應為「姓姜」;下文說「從其封姓,故曰呂尚」,應為「從其封地為氏,故曰呂尚」。 (7)枝庶:「枝」同「支」。 支庶,宗族中一本旁出的各支派。 (8)庶人:平民。 (9)本句意為:按照所封賜之地的地名呂,取為氏號。 呂尚蓋嘗窮困(1),年老矣,以漁釣奸周西伯(2)。 西伯將出獵,卜之,曰:「所獲非龍非螭(3),非虎非羆(4);所獲霸王之輔(5)。 」於是周西伯獵,果遇太公於渭之陽(6),與語大說(7),曰:「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聖人適周(8),周以興。 』子真是邪(9)?吾太公望子久矣。 」故號之曰「太公望」,載與俱歸,立為師。 (1)蓋:句中語氣詞,無義。 (2)傳說呂尚曾在渭水之濱的茲泉垂釣,等待和西伯昌(即周文王)知遇。 奸:通「干」,有所求取而請見。 (3)螭(ch□,吃):通「螭」,無角之龍。 (4)羆:棕熊。 俗稱「馬熊」或「人熊」。 (5)霸王之輔:能夠幫助實現在天下稱王稱霸願望的人才。 (6)陽:河的北岸。 (7)說:同「悅」。 (8)適:到。 (9)邪(ye,爺):疑問詞,相當於今之「嗎」。 或曰,太公博聞,嘗事紂。 紂無道,去之。 遊說諸侯,無所遇,而卒西歸周西伯。 或曰,呂尚處士(1),隱海濱。 周西伯拘羑里,散宜生、閎夭素知而招呂尚。 呂尚亦曰「吾聞西伯賢,又善養老,盍往焉(2)」。 三人者為西伯求美女奇物,獻之於紂,以贖西伯。 西伯得以出,反國(3)。 言呂尚所以事周雖異(4),然要之為文武師。 (1)處士:有才德而隱居不做官的士人。 (2)盍(he,何):何不。 (3)反:同「返」。 (4)所以事周:為周服務的原因。 周西伯昌之脫羑里歸,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1),其事多兵權與奇計(2),故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3)。 周西伯政平(4),及斷虞芮之訟(5),而詩人稱西伯受命曰文王(6)。 伐崇密須、犬夷(7),大作豐邑(8)。 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 第14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1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