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修政,施惠百姓。 賞從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 未盡行賞,周襄王以弟帶難出居鄭地,來告急晉。 晉初定,欲發兵,恐他亂起,是以賞從亡未至隱者介子推。 推亦不言祿,祿亦不及。 推曰:「獻公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懷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開之,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曰是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昌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1),難與處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2)?」推曰:「尤而效之,罪有甚焉。 且出怨言,不食其祿」。 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對曰:「言,身之文也;身欲隱,安用文之?文之,是求顯也。 」其母曰:「能如此乎?與女皆隱。 」至死不復見(3)。 (1)蒙:欺騙。 (2)懟:怨恨。 (3)見:通「現」。 介子推從者憐之,乃懸書宮門曰:「龍欲上天,五蛇為輔(1)。 龍已升雲,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怨,終不見處所。 」文公出,見其書,曰:「此介子推也。 吾方憂王室,未圖其功。 」使人召見,則亡。 遂求所在,聞其入綿上山中,於是文公環綿上山中而封之,以為介推田,號曰介山,「以記吾過,且旌善人(2)」。 從亡賤臣壺叔曰:「君三行賞,賞不及臣,敢請罪。 」文公報曰:「夫導我以仁義,防我以德惠,此受上賞。 輔我以行,卒以成王,此受次賞。 矢石之難,汗馬之勞,此復受次賞。 若以力事我而無補吾缺者,此受次賞。 三賞之後,故且及子。 」晉人聞之,皆說(3)。 (1)龍欲上天,五蛇為輔:《索隱》云:「龍喻重耳。 五蛇即五臣,狐偃、趙衰、魏武子、司空季子及子推也。 」 (2)旌:表彰。 (3)說:通「悅」。 二年春,秦軍河上,將入王。 趙衰曰:「求霸莫如入王尊周。 周晉同姓,晉不先入王,後秦入之,毋以令於天下。 方令尊王,晉之資也。 」三月早辰,晉乃發兵至陽樊,圍溫,入襄王於周。 四月,殺王弟帶。 周襄王賜晉河內陽樊之地。 四年,楚成王及諸侯圍宋,宋公孫固如晉告急。 先軫曰:「報施定霸,於今在矣。 」狐偃曰:「楚新得曹而初婚於衛,若伐曹、衛,楚必救之,則宋免矣。 」於是晉作三軍。 趙衰舉郤犨將中軍,郤臻佐之,使狐偃將上軍,狐毛佐之,命趙衰為卿;欒枝將下軍,先軫佐之;荀林父御戎,魏犨為右;往伐。 冬十二月,晉兵先下山東,而以原封趙衰。 五年春,晉文公欲伐曹,假道於衛,衛人弗許。 還自河南度,侵曹,伐衛。 正月,取五鹿。 二月,晉侯、齊侯盟於斂盂。 衛侯請盟晉,晉人不許。 衛侯欲與楚,國人不欲,故出其君以說晉。 衛侯居襄牛,公子買守衛。 楚救衛,不卒(1)。 晉侯圍曹。 三月丙午,晉師入曹,數之(2),以其不用釐負羈言,而用美女乘軒者三百人也。 令軍毋人僖負羈宗家以報德。 楚圍宋,宋復告急晉。 文公欲救則攻楚,為楚嘗有德,不欲伐也;欲釋宋,宋又嘗有德於晉:患之。 先軫曰:「執曹伯,分曹、衛地以與宋,楚急曹、衛,其勢宜釋宋。 」於是文公從之,而楚成王乃引兵歸。 (1)卒:《集解》雲一作「勝」。 (2)數之:歷數罪狀。 楚將子玉曰:「王遇晉到厚,今知楚急曹、衛而故伐之,是輕王。 」王曰:「晉侯亡在外十九年,困日久矣,果得反國,險厄盡知之,能用其民,天之所開,不可當。 」子玉請曰:「非敢必有功,願以間執讒慝之口也(1)。 」楚王怒,少與之兵。 於是子玉使宛春告晉:「請復衛侯而封曹,臣亦釋宋。 」咎犯曰:「子玉無禮矣,君取一,臣取二(2),勿許。 」先軫曰:「定人之謂禮。 楚一言定三國,子一言而亡之,我則毋禮。 不許楚,是棄宋也。 不如私許曹、衛以誘之,執宛春以怒楚,既戰而後圖之。 」晉侯乃囚宛春於衛,且私許復曹、衛。 曹、衛告絕於楚。 楚得臣怒,擊晉師,晉師退。 軍吏曰:「為何退?」文公曰:「昔在楚,約退三捨,可倍乎!」楚師欲去,得臣不肯。 四月戊辰,宋公、齊將、秦將與晉侯次城濮。 己巳,與楚兵合戰,楚兵敗,得臣收余兵去。 甲午,晉師還至衡雍,作王宮於踐土。 (1)間執:堵塞。 讒慝(te,特):邪惡之人。 (2)君取一,臣取二:《集解》云:「君,文公也。 臣,子玉也。 一謂釋宋圍,二謂復曹、衛。 」 初,鄭助楚,楚敗,懼,使人請盟晉侯。 晉侯與鄭伯盟。 五月丁未,獻楚俘於周,駟介百乘(1),徒兵千(2)。 天子使王子虎命晉侯為伯,賜大輅(3),彤弓矢百,玈弓矢千(4),秬鬯一卣(5),珪瓚(6),虎賁三百人(7)。 晉侯三辭,然後稽首受之。 周作《晉文侯命》(8):「王若曰:父義和(9),丕顯文、武,能慎明德,昭登於上十,布聞在下(11),維時上帝集厥命於文、武(12)。 恤朕身,繼予一人永其在位。 」於是晉文公稱伯(13)。 癸亥,王子虎盟諸侯於王庭。 晉焚楚軍(14),火數日不息,文公歎。 左右曰:「勝楚而君猶憂,何?」文公曰:「吾聞能戰勝安者唯聖人,是以懼。 且子玉猶在,庸可喜乎!」子玉之敗而歸,楚成王怒其不用其言,貪與晉戰,讓責子玉,子玉自殺。 晉文公曰:「我擊其處,楚誅其內,內處相應。 」於是乃喜。 六月,晉人復入衛侯。 壬午,晉侯度河北歸國。 行賞,狐偃為首。 或曰:「城濮之事,先軫之謀。 」文公曰:「城濮之事,偃說我毋失信。 先軫曰『軍事勝為右』,吾用之以勝。 然此一時之說,偃言萬世之功,奈何以一時之利而加萬世功乎(15)?是以先之。 」 冬,晉侯令諸侯於溫,欲率之朝周。 力未能,恐其有畔者(16),乃使人言周襄王狩於河陽。 壬申,遂率諸侯朝王於踐土。 孔子讀史記至文公(17),曰:「諸侯無召王。 『王狩河陽』者,《春秋》諱之也(18)。 」 (1)駟介:披甲的駟馬。 (2)徒兵:步兵。 (3)大輅:金輅。 用黃金裝飾的大車。 (4)玈(l□,魯):黑色。 (5)秬鬯(chang,唱):祭祀時降神所用的以郁金草和黑黍釀造的酒。 卣(y□u,有):酒器。 (6)珪瓚:以珪為柄的瓚,祭祀時盛灌酒的勺子。 (7)虎賁:勇士。 (8)《晉王侯命》:《索隱》云:「《尚書·文侯之命》是平王命晉文侯仇之語;今此文乃襄王命文公重耳之事。 」有誤。 (9)父:《集解》云:「同姓,故稱曰父。 」;義和:用道義使諸侯合睦。 十昭:明亮。 上:天。 (11)布:流傳。 下:人民。 (12)時:通「是」。 (13)伯:通「霸」。 (14)晉焚楚軍:《左傳·僖公二十八年》無此語。 此處有誤。 (15)加:超過。 (16)畔:通「叛」。 (17)史記:泛指史書,實指《春秋》。 (18)《春秋》:儒家經典之一。 編年體史書。 相傳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而成。 文字簡短,寓有褒貶之意,後世稱為「春秋筆法」。 丁丑,諸侯圍許。 曹伯臣或說晉侯曰:「齊桓公合諸侯而國異姓,今君為會而滅同姓。 曹,叔振鐸之後;晉,唐叔之後。 合諸侯而滅兄弟,非禮。 」晉侯說,復曹伯。 於是晉始作三行(1)。 荀林父將中行,先穀將右行,先蔑將左行。 七年,晉文公、秦繆公共圍鄭,以其無禮於文公亡過時,及城濮時鄭助楚也。 圍鄭,欲得叔瞻。 叔瞻聞之,自殺。 鄭持叔瞻告晉。 晉曰:「必得鄭君而甘心焉。 」鄭恐,乃間令使謂秦繆公曰(2):「亡鄭厚晉,於晉得矣,而秦未為利。 君何不解鄭,得為東道交(3)?」秦伯說,罷兵。 晉亦罷兵。 (1)晉始作三行:據《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載:「晉侯作三行以御狄。 」行為步卒。 春秋時各國都用戰車作戰,晉文公為了抵禦狄族,在上、中、下三軍之外,增設三支步兵,即右行、中行、左行,稱為「三行」,以迴避周王六軍的名稱。 從此,三行便成為晉國軍制的名稱。 (2)間:乘空隙。 (3)東道交:東方路上的朋友。 鄭國在秦國的東方,所以這樣說。 九年冬,晉文公卒,子襄公歡立。 是歲鄭伯亦卒。 鄭人或賣其國於秦,秦繆公發兵往襲鄭。 十二月,秦兵過我郊。 襄公元年春,秦師過周,無禮,王孫滿譏之。 兵至滑,鄭賈人弦高將市於周,遇之,以十二牛勞秦師。 秦師驚而還,滅滑而去。 第19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19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