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誅趙同、趙括,族滅之。 韓厥曰:「趙衰、趙盾之功豈可忘乎?奈何絕祀!」乃復令趙庶子武為趙後,復與之邑。 十九年夏,景公病,立其太子壽曼為君,是為厲公。 後月餘,景公卒。 (1)趙穿:《左傳·成公三年》作韓穿。 厲公元年,初立,欲和諸侯,與秦桓公夾河而盟。 歸而秦倍盟,與翟謀伐晉。 三年,使呂相讓秦,因與諸侯伐秦。 至涇,敗秦於麻隧,虜其將成差。 五年,三郤讒伯宗,殺之。 伯宗以好直諫得此禍,國人以是不附厲公。 六年春,鄭倍晉與楚盟,晉怒。 欒書曰:「不可以當吾世而失諸侯。 」乃發兵。 厲公自將,五月度河。 聞楚兵來救,範文子請公欲還。 郤至曰:「發兵誅逆,見強辟之,無以令諸侯。 」遂與戰。 癸巳,射中楚共王目,楚兵敗於鄢陵。 子反收余兵,拊循欲復戰(1),晉患之。 共王召子反,其待者陽穀進酒,子反醉,不能見。 王怒,讓子反,子反死。 王遂引兵歸。 晉由此成諸侯,欲以令天下求霸。 (1)拊循:安撫,撫慰。 厲公多外嬖姬,歸,欲盡去群大夫而立諸姬兄弟。 寵姬兄曰胥童,嘗與郤至有怨,及欒書又怨郤至不用其計而遂改楚,乃使人間謝楚。 楚來詐厲公曰:「鄢陵之戰,實至召楚,欲作亂,內子周立之。 會與國不具,是以事不成。 」厲公告欒書。 欒書曰:「其殆有矣!願公試使人之周微考之(1)。 」果使郤至於周。 欒書又使公子周見郤至,郤至不知見賣也。 厲公驗之,信然,遂怨郤至,欲殺之。 八年,厲公獵,與姬飲,郤至殺豕奉進,宦者奪之。 郤至射殺宦者。 公怒,曰:「季子欺予!」將誅三郤,未發也。 郤錡欲攻公,曰:「我雖死,公亦病矣。 」郤至曰:「信不反君,智不害民,勇不作亂。 失此三者,誰與我?我死耳!」十二月壬午,公令胥童以兵八百人襲攻殺三郤。 胥童因以動欒書、中行偃於朝,曰:「不殺二子,患必及公。 」公曰:「一旦殺三卿,寡人不忍益也。 」對曰:「人將忍君。 」公弗聽,謝欒書等以誅郤氏罪:「大夫復位。 」二子頓首曰:「幸甚幸甚!」公使胥童為卿。 閏月乙卯,厲公游匠驪氏,欒書、中行偃以其黨襲捕厲公,囚之,殺胥童,而使人迎公子周於周立之,是為悼公。 悼公元年正月庚申,欒書、中行偃弒厲公,葬之以一乘車。 厲公囚六日死,死十日庚午,智迎公子周來,至絳,刑雞與大夫盟而立之(2),是為悼公。 辛巳,朝武宮。 二月乙酉,即位。 (1)微考:暗地觀察。 (2)刑:殺。 悼公周者,其大父捷,晉襄公少子也,不得立,號為桓叔,桓叔最愛。 桓叔生惠伯談,談生悼公周。 周之立,年十四矣。 悼公曰:「大父、父皆不得立而辟難於周(1),客死焉。 寡人自以疏遠,毋幾為君(2)。 今大夫不忘文、襄之意而惠立桓叔之後,賴宗廟大夫之靈,得奉晉祀,豈敢不戰戰乎?大夫其亦佐寡人!」於是逐不臣者七人,修舊功,施德惠,收文公入時功臣後。 秋,伐鄭。 鄭師敗,遂至陳。 三年,晉會諸侯。 悼公問群臣可用者,祁傒舉解狐。 解狐,傒之仇。 復問,舉其子祁午。 君子曰:「祁傒可謂不黨矣(3)!外舉不隱仇,內舉不隱子。 」方會諸侯,悼公弟楊干亂行(4),魏絳戮其僕(5)。 悼公怒,或諫公,公卒賢絳,任之政,使和戎,戎大親附。 十一年,悼公曰:「自吾用魏絳,九合諸侯,和戎、翟,魏子之力也。 」賜之樂,三讓乃受之。 冬,秦取我櫟。 十四年,晉使六卿率諸侯伐秦,度涇,大敗秦軍,至棫林而去。 十五年,悼公問治國於師曠。 師曠曰:「惟仁義為本。 」冬悼公卒,子平公彪立。 (1)辟:通「避」。 (2)幾:通「冀」。 盼望。 (3)黨:偏私。 (4)行:陣勢。 (5)僕:駕車者。 平公元年,伐齊,齊靈公與戰靡下,齊師敗走。 晏嬰曰:「君亦毋勇,何不止戰?」遂去。 晉追,遂圍臨菑,盡燒屠其郭中。 東至膠,南至沂,齊皆城守,晉乃引兵歸。 六年,魯襄公朝晉。 晉欒逞有罪,奔齊。 八年,齊莊公微遣欒逞於曲沃,以兵隨之(1)。 齊兵上太行,欒逞從曲沃中反,襲入絳。 絳不戒,平公欲自殺,范獻子止公,以其徒擊逞。 逞敗走曲沃。 曲沃攻逞,逞死,遂滅欒氏宗。 逞者,欒書孫也。 其入絳,與魏氏謀。 齊莊公聞逞敗,乃還,取晉之朝歌去,以報臨菑之役也。 十年,齊崔杼弒其君莊公。 晉因齊亂,伐敗齊於高唐去,報太行之役也。 十四年,吳延陵季子來使,與趙文子、韓宣子、魏獻子語,曰:「晉國之政,卒歸此三家矣。 」 十九年,齊使晏嬰如晉,與叔向語。 叔向曰:「晉,季世也(2)。 公厚賦為台池而不恤政,政在私門,其可久乎!」晏子然之。 二十二年,伐燕。 二十六年,平公卒,子昭公夷立。 (1)以兵隨之:依《左傳·襄公二十三年》所載,齊遣欒逞與齊伐晉上太行,判若兩事,此恐誤為一邊。 (2)季世:末世,衰微的時代。 昭公六年卒。 六卿強(1),公室卑。 子頃公去疾立。 頃公六年,周景王崩,王子爭立。 晉六卿平王室亂,立敬王。 九年,魯季氏逐其君昭公,昭公居乾侯。 十一年,衛、宋使使請晉納魯君。 季平子私賂范獻子,獻子受之,乃謂晉君曰:「季氏無罪。 」不果入魯君(2)。 十二年,晉之宗家祁傒孫,叔向子,相惡於君(3)。 六卿欲弱公室,乃遂以法盡滅其族,而分其邑為十縣,各令其子為大夫。 晉益弱,六卿皆大。 十四年,頃公卒,子定公午立。 定公十一年,魯陽虎奔晉,趙鞅簡子捨子。 十二年,孔子相魯。 十五年,趙鞅使邯鄲大夫午,不信(4),欲殺午,午與中行寅、范吉射親攻趙鞅,鞅走保晉陽。 定公圍晉陽。 荀櫟、韓不信、魏侈與范、中行為仇,乃移兵伐范、中行。 范、中行反,晉君擊之,敗范、中行。 范、中行走朝歌,保之。 韓、魏為趙鞅謝晉君,乃赦趙鞅,復位。 二十二年,晉敗范、中行氏,二子奔齊。 三十年,定公與吳王夫差會黃池,爭長,趙鞅時從,卒長吳。 三十一年,齊田常弒其君簡公,而立簡公弟驁為平公。 三十三年,孔子卒。 三十七年,定公卒,子出公鑿立。 (1)六卿強:六卿,晉國的六家大夫,即韓、趙、魏、范、中行及智氏。 此時六卿始強。 (2)果:成為事實。 (3)惡:中傷。 (4)不信:據《左傳·定公十三年》載,趙鞅要求邯鄲午把衛國進貢的五百家還給他,把他們遷移到晉陽去。 邯鄲午答應了,回去告訴了他的父老兄長。 父老兄長都不同意,邯鄲午沒能按趙鞅的要求去做,故曰不信。 出公十七年,知伯與趙、韓、魏共分范、中行地以為邑。 出公怒,告齊、魯,欲以伐四卿。 四卿恐,遂反攻出公。 出公奔齊,道死(1)。 故知伯乃立昭公曾孫驕為晉君,是為哀公(2)。 哀公大父雍,晉昭公少子也,號為戴子。 戴子生忌。 忌善知伯,蚤死(3),故知伯欲盡並晉,未敢,乃立忌子驕為君。 當是時,晉國政皆決知伯,晉哀公不得有所制。 知伯遂有范、中行地,最強。 哀公四年,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共殺知伯,盡並其地。 (1)道死:據《竹書紀年》所載,出公在位二十三年,奔齊後六年始死,與此處所說不同。 (2)哀公:《趙世家》作懿公。 (3)蚤:通「早」。 十八年,哀公卒,子幽公柳立。 幽公之時,晉畏,反朝韓、趙、魏之君。 獨有絳、曲沃,余皆入三晉。 十五年,魏文侯初立。 十八年,幽公淫婦人,夜竊出邑中,盜殺幽公。 魏文侯以兵誅晉亂,立幽公子止,是為烈公。 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賜趙、韓、魏皆命為諸侯。 二十七年,烈公卒,子孝公頎立。 孝公九年,魏武侯初立,襲邯鄲,不勝而去。 十七年,孝公卒,子靜公俱酒立。 是歲,齊威王元年也。 靜公二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滅晉後而三分其地。 靜公遷為家人(1),晉絕不祀。 (1)家人:平民。 太史公曰:晉文公,古所謂明君也,亡居外十九年,至困約(1),及即位而行賞,尚忘介子推,況驕主乎?靈公既弒,其後成、景致嚴(2),至厲大刻,大夫懼誅,禍作。 悼公以後日衰,六卿專權。 故君道之御其臣下,固不易哉! (1)約:貧困。 (2)致:極。 回目錄 《史記》譯注 楚世家第十 安硯方 譯注 【說明】 第19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19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