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想和齊國、韓國聯合討伐秦國,藉機圖謀周朝。 周王赧派武公對楚國宰相昭子說:「三國使用武力來分割周都郊野以便於運輸,並向南運送寶器尊崇楚王,我認為不對。 殺諸侯共同尊奉的君王,讓世代相傳的君王作臣民,大國一定不親近它。 憑借人多威脅力單勢薄的周室,小國一定不順服它。 大國不親近,小國不順服,既不可以獲得威名,又不可以獲得實利。 威名實利都不能獲得,就不應該動用武力去傷害百姓。 如果有圖謀周朝的名聲,就無法向諸侯發佈號令。 」昭子說:「圖謀周朝是無中生有。 即使如此,周朝為什麼不能圖謀呢?」武公回答道:「不擁有五倍於敵的軍力不發起攻擊,不擁有十倍於守敵的力量不能圍城。 一個周朝相當於二十個晉國,您是知道的。 韓國曾經動用二十萬兵力包圍晉國城邑,但最後遭受恥辱,精兵銳卒戰死,普通士兵受傷,晉城也未被攻佔。 您未擁有百倍於韓的兵力卻圖謀周朝,這是天下人都明瞭的。 您與兩周結下了怨仇,傷害了禮儀之邦鄒魯人的心,與齊國絕交,在天下失掉聲譽,你這樣做很危險了。 您危害兩周是增強韓國的實力(三川為韓國所有),方城以外一定會被韓所侵奪。 怎麼能知道這種結局呢?西周的地盤,截長補短,方圓不過一百里。 西周名譽上是天下諸侯共同尊奉的君主,實際上全部佔有它的土地也不足以使國家強大,全部佔有它的百姓也不足以增強軍力。 即使不攻打它,名譽上還是殺害君主。 可是好事的的君主,喜功的臣子,發號施令使用兵力,未曾不始終把矛頭指向周朝的。 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們看見祭器在周,想佔有祭器卻利令智昏忘記殺害君主的罪名。 今天,韓國要把祭器搬到楚國,我擔心天下人因為祭器仇恨楚國。 我請給您打個比方。 虎肉腥臊,它的爪牙有利於防身,人們還逮捕它呢。 假如讓大澤中的麋鹿披上老虎皮,人們逮捕它一定萬倍於虎了。 佔有楚國土地,足以使國家強大;譴責楚國的名聲,足以使君主尊貴。 今天,您將要誅殺天下諸侯共同尊奉的君王,佔有三代傳下來的寶器,獨吞九鼎,傲視所有的君王,這不是貪婪是什麼?《周書》說的『要想在政治上起家,不要道先倡亂』,所以祭器如南移到楚國,大軍就會接踵而至。 」於是楚國放棄了原有的計劃。 十九年(前280),秦國討伐楚國,楚軍大敗,割讓上庸、漢北地給秦國。 二十年(前279),秦國大將白起攻佔了楚國的西陵。 二十一年(前278),秦國大將白起又攻佔了楚國的郢,燒燬了先王墓夷陵。 楚襄王的軍隊潰散了,不能再戰,退到東北部保守在陳城。 二十二年(前277),秦國又攻下了楚國的巫郡、黔中郡。 二十三年(前276),襄王聚集東部的士兵,共有十多萬,又向西攻取秦國攻下的長江畔的十五座城池劃為郡縣,抵拒秦國。 二十七年(前272),楚派三萬人幫助三晉攻打燕國。 楚又和秦國講和,讓太子到秦國做人質。 楚國讓左徒到秦國侍奉太子。 三十六年(前263),頃襄王生病了,太子逃回楚國,秋天,頃襄王逝世,太子熊元即位,這是考烈王。 考烈王任用左徒為令尹,把吳封給他,號稱春申君。 考烈王元年(前262),把州給了秦以求與秦講和。 這時楚國更加衰弱。 六年(前257),秦國包圍了邯鄲,趙國向楚國告急,楚國派遺將軍景陽救助趙國。 七年(前256),楚國打到新中。 秦軍離去。 十二年(前251),秦昭王逝世,楚王讓春申君到秦國弔唁。 十六年(前247),秦莊襄王逝世,秦王趙政即位。 二十二年(前241),楚國與諸侯國共同討伐秦國,形勢不利而撤軍了。 楚國向東遷都到壽春,叫郢。 二十五年(前238),考烈王逝世,兒子幽王悍即位。 李園殺死了春申君。 幽王三年(前235),秦國、魏國討伐楚國。 秦國宰相呂不韋逝世。 九年(前229),秦國滅亡了韓國。 十年(前228),幽王逝世,同母弟猶即位,這是哀王。 哀王即位兩個多月,哀王的哥哥負芻的黨徒襲擊殺死了哀王,擁立負芻做楚王。 當年,秦國俘獲了趙王遷。 王負芻元年(前227),燕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王。 二年(前226),秦國派將軍討伐楚國,大敗楚軍,奪去了十多座城池。 三年(前225),秦國滅亡了魏國。 四年(前224)秦國大將軍王翦在蘄(qi,其)打敗楚軍,殺死將軍項燕。 五年(前223),秦國大將王翦、蒙武攻進楚都,俘虜了楚王負芻,滅亡了楚國,在楚地設置三個郡縣。 太史公說:當楚靈王在申會合諸侯,殺死齊慶封,修築章華台,要索取周王室九鼎的時候,他志向高遠,把天下都看得很小;等到在申亥家餓死時,卻被天下人所恥笑。 操守、品行都未得到,實在可悲!人們對權勢,能不謹慎嗎?棄疾以製造內亂而即位,寵幸秦國女子,也太過分了,幾乎再度使國家滅亡! 【原文】【註解】 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 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 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 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1),帝嚳命曰祝融。 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 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後,復居火正,為祝融。 吳回生陸終。 陸終生子六人,坼剖而產焉(2)。 其長一曰昆吾(3);二曰參胡;三曰彭祖;四曰會人;五曰曹姓;六曰季連,羋姓,楚其後也。 昆吾氏,夏之時嘗為侯伯,桀之時湯滅之。 彭祖氏,殷之時嘗為侯伯。 殷之末世滅彭祖氏。 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 其後中微(4),或在中國,或在蠻夷,弗能紀其世(5)。 周文王之時,季連之苗裔曰鬻熊。 鬻熊子事文王,蚤死(6)。 其子曰熊麗,熊麗生熊狂,熊狂生熊繹。 (1)融:明。 (2)坼(che,徹):分裂,裂開。 (3)長一:據梁玉繩說《史記志疑》云:「長」與「一」不宜連文。 (4)中微:中途衰落。 (5)紀:通「記」。 (6)蚤:通「早」。 熊繹當周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旭。 楚子熊繹與魯公伯禽、衛康叔子牟、晉侯燮、齊太公子呂伋俱事成王。 熊繹生熊艾,熊艾生熊,熊生熊勝。 熊勝以弟熊場為後。 熊楊生熊渠。 熊渠生子三人。 當周夷王之時,王室微(1),諸侯或不朝,相伐。 熊渠甚得江漢間民和,乃興兵伐庸、楊粵,至於鄂。 熊渠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2)。 」乃立其長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蠻之地。 及周厲王之時。 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3)。 (1)微:衰落。 (2)謚:古代帝王及官僚死後,統治階級所給予的表示褒貶的稱號。 (3)去:除掉。 後為熊毋康,毋康蚤死。 熊渠卒,子熊執紅立。 摯紅卒,其弟弒而代立(1),曰熊延(2)。 熊延生熊勇。 熊勇六年,而周人作亂,攻厲王,厲王出奔彘。 熊勇十年,卒,弟熊嚴為後。 熊嚴十年,卒。 有子四人,長子伯霜,中子仲雪,次子叔堪,少子季徇。 熊嚴卒,長子伯霜代立,是為熊霜。 熊霜元年,周宣王初立。 熊霜六年,卒,三弟爭立。 仲雪死;叔堪亡,避難於濮;而少弟季徇立,是為熊徇。 熊徇十六年,鄭桓公初封於鄭。 二十二年,熊徇卒,熊徇卒,子熊咢立。 熊咢九年,卒,子熊儀立,是為若敖。 (1)摯紅卒,其弟弒而代立:據梁玉繩《史記志疑》云:既雲紅卒,則非弒矣。 若敖二十年,周幽王為犬戎所弒,周東徙,而秦襄公始列為諸侯。 二十七年,若敖卒,子熊坎立,是為霄敖。 霄敖六年,卒,子熊眴立,是為蚡冒。 蚡冒十三年,晉始亂,以曲沃之故(1)。 蚡冒十七年,卒。 蚡冒弟熊通弒蚡冒子而代立,是為楚武王。 武王十七年,晉之曲沃莊伯弒主國晉孝侯(2)。 十九年,鄭伯弟段作亂。 二十一年,鄭侵天子之田。 二十三年,衛弒其君桓公。 二十九年,魯弒其君隱公。 三十一年,宋太宰華督弒其君殤公。 第20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20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