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於是離開了越王,從齊國給大夫種發來一封信。 信中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越王是長頸鳥嘴,只可以與之共患難,不可以與之共享樂,你為何不離去?」種看過信後,聲稱有病不再上朝。 有人中傷種將要作亂,越王就賞賜給種一把劍說:「你教給我攻伐吳國的七條計策,我只採用三條就打敗了吳國,那四條還在你那裡,你替我去到先王面前嘗試一下那四條吧!」種於是自殺身亡。 勾踐逝世,兒子王要鼫(shi,石)與即位。 王鼫與逝世,兒子王不壽即位。 王不壽逝世,兒子王翁即位。 王翁逝世,兒子王翳即位。 王翳逝世,兒子王之侯即位,王之侯逝世,兒子王無強即位。 無強時,越國發兵向北攻打齊國,向西攻打楚國,與中原各國爭勝。 在楚威王的時候,越國攻打齊國,齊威王派人勸說越王說:「越國不攻打楚國,從大處說不能稱王,從小處說不能稱霸。 估計越國不攻楚國的原因,是因為得不到韓、魏兩國的支持。 韓、魏本來就不攻打楚國。 韓國如攻打楚國,它的軍隊就會覆滅,將領就會被殺,那麼葉、陽翟就危險;魏國如攻打楚國也如此,軍隊覆滅、將領被殺,陳、上蔡都不安定。 所以韓、魏事奉越國,就不至於軍隊覆滅、將領被殺,汗馬之勞也就不會顯現,您為什麼重視得到韓、魏的支持呢?」越王說:「我所要求韓魏的,並非是與楚軍短兵相接、你死我活地鬥,何況攻城圍邑呢?我希望魏軍聚集在大梁城下,齊軍在南陽、莒練兵,聚結在常、郯邊界,那麼方城以外的楚軍不再南下,淮、泗之間的楚軍不再向東,商、於、析、酈、宗胡等地即中原通路西部地區的楚軍不足以防備秦國,江南、泗上的楚軍不足以抵禦越國了。 那麼,齊、秦、韓、魏四國就可以在楚國實現自己的願望,這樣,韓、魏無須作戰就能擴大疆土,無須耕種就能收穫。 z現在,韓魏不這樣做,卻在黃河、華山之間互相攻伐,而為齊國和秦國所利用。 所期待的韓魏如此失策,怎麼能依靠他們稱王呢!」齊國使者說:「越國沒有滅亡太僥倖了!我不看重他們使用智謀,因為那智謀就好像眼睛一樣,雖然能見到毫毛卻見不到自己的睫毛。 今天君王知道韓魏失策了,卻不知道自己的過錯,這就是剛才比方的『能見到毫毛卻看不到自己睫毛的眼睛』之論了。 君王所期望於韓魏的,並非是要他們的汗馬功勞,也並非是與韓、魏聯軍聯合,而是分散楚軍的兵力。 現在,楚軍兵力已分散了,何必有求於韓魏呢?」越王說:「怎麼辦?」使者說:「楚國三個大夫已分率所有軍隊,向北包圍了曲沃、於中,直到無假關,戰線總長為三千七百里,景翠的軍隊聚結到北部的魯國、齊國、南陽,兵力還有超過這種分散的嗎?況且君王所要求的是使晉、楚爭鬥;晉、楚不鬥,越國不出兵,這就只知兩個五卻不知十了。 這時不攻打楚國,我因此判斷越王從大處說不想稱王,從小處說不想稱霸。 再說,讎(chou,仇)、龐、長沙是楚國盛產糧食的地區,竟澤陵是楚國盛產木材的地區。 越國出兵打通無假關,這四個地方將不能再向郢都進獻糧、材了。 我聽說過,圖謀稱王卻不能稱王,儘管如此,還可以稱霸。 然而不能稱霸的,王道也就徹底喪失了。 所以懇望您轉而攻打楚國。 」 於是越國就放棄齊國攻打楚國。 楚威王發兵迎擊越軍,大敗越軍,殺死無強,把原來吳國一直到浙江的土地全部攻下,北邊在徐州大敗齊軍。 越國因此分崩離析,各族子弟們競爭權位,有的稱王,有的稱君,居住在長江南部的沿海,服服貼貼地向楚國朝貢。 七代後,君位傳到閩君搖,他輔佐諸侯推翻了秦朝。 漢高帝又恢復搖做了越王,繼續越國的奉祀。 東越、閩君都是越國的後代。 范蠡事奉越王勾踐,辛苦慘淡、勤奮不懈,與勾踐運籌謀劃二十多年,終於滅亡了吳國,洗雪了會稽的恥辱。 越軍向北進軍淮河,兵臨齊、晉邊境,號令中原各國,尊崇周室,勾踐稱霸,范蠡做了上將軍。 回國後,范蠡以為盛名之下,難以長久,況且句踐的為人,可與之同患難,難與之同安樂,寫信辭別勾踐說:「我聽說,君王憂愁臣子就勞苦,君主受辱臣子就該死。 過去您在會稽受辱,我之所以未死,是為了報仇雪恨。 當今既已雪恥,臣請求您給予我君主在會稽受辱的死罪。 」勾踐說:「我將和你平分越國。 否則,就要加罪於你。 」范蠡說:「君主可執行您的命令,臣子仍依從自己的意趣。 」於是他打點包裝了細軟珠寶,與隨從從海上乘船離去,始終未再返回越國,勾踐為表彰范蠡把會稽山作為他的封邑。 范蠡乘船飄海到了齊國,更名改姓,自稱「鴟(ch□,吃)夷子皮」,在海邊耕作,吃苦耐勞,努力生產,父子合力治理產業。 住了不久,積累財產達幾十萬。 齊人聽說他賢能,讓他做了國相。 范蠡歎息道:「住在家裡就積累千金財產,做官就達到卿相高位,這是平民百姓能達到的最高地位了。 長久享受尊貴的名號,不吉祥。 」於是歸還了相印,全部發散了自己的家產,送給知音好友同鄉鄰里,攜帶著貴重財寶,秘密離去,到陶地住下來。 他認為這裡是天下的中心,交易買賣的道路通暢,經營生意可以發財致富。 於是自稱陶朱公。 又約定好父子都要耕種畜牧,買進賣出時都等待時機,以獲得十分之一的利潤。 過了不久,家資又積累到萬萬。 天下人都稱道陶朱公。 朱公住在陶地,生了小兒子。 小兒子成人時,朱公的二兒子殺了人,被楚國拘捕。 朱公說:「殺人者抵命,這是常理。 可是我聽說家有千金的兒子不會被殺在鬧市中。 」於是告誡小兒子探望二兒子。 便打點好一千鎰黃金,裝在褐色器具中,用一輛牛車載運。 將要派小兒子出發辦事時,朱公的長子堅決請求去,朱公不同意。 長子說:「家裡的長子叫家督,現在弟弟犯了罪,父親不派長子去,卻派小弟弟,這說明我是不肖之子。 」長子說完想自殺。 他的母親又替他說:「現在派小兒子去,未必能救二兒子命,卻先喪失了大兒子,怎麼辦?」朱公不得已就派了長子,寫了一封信要大兒子送給舊日的好友莊生,並對長子說:「到楚國後,要把千金送到莊生家,一切聽從他去辦理,千萬不要與他發生爭執。 」長子走時,也私自攜帶子幾百鎰黃金。 長子到達楚國,看見莊生家靠近楚都外城,披開野草才能到達莊生家門,莊生居住條件十分貧窮。 可是長子還是打開信,向莊生進獻了千金,完全照父親所囑做的。 莊生說:「你可以趕快離去了,千萬不要留在此地!等弟弟釋放後,不要問原因。 」長子已經離去,不再探望莊生,但私自留在了楚國,把自己攜帶的黃金送給了楚國主事的達官貴人。 莊生雖然住在窮鄉陋巷,可是由於廉潔正直在楚國很聞名,從楚王以下無不尊奉他為老師。 朱公獻上黃金,他並非有心收下,只是想事成之後再歸還給朱公以示講信用。 所以黃金送來後,他對妻子說:「這是朱公的錢財,以後再如數歸還朱公,但哪一天歸還卻不得而知,這就如同自己哪一天生病也不能事先告知別人一樣,千萬不要動用。 」但朱公長子不知莊生的意思,以為財產送給莊生不會起什麼作用。 莊生乘便入宮會見楚王,說:「某星宿移到某處,這將對楚國有危害。 」楚王平時十分信任莊生,就問:「現在怎麼辦?」莊生說:「只有實行仁義道德才可以免除災害。 」楚王說:「您不用多說了,我將照辦。 」楚王就派使者查封貯藏三錢的倉庫。 楚國達官貴人吃驚地告訴朱公長子說:「楚王將要實行大赦。 」長子問:「怎麼見得呢?」貴人說:「每當楚王大赦時,常常先查封貯藏三錢的倉庫。 昨晚楚王已派使者查封了。 」朱公長子認為既然大赦,弟弟自然可以釋放了,一千鎰黃金等於虛擲莊生處,沒有發揮作用,於是又去見莊生。 莊生驚奇地問:「你沒離開嗎?」長子說:「始終沒離開。 當初我為弟弟一事來,今天楚國正商議大赦,弟弟自然得到釋放,所以我特意來向您告辭。 」莊生知道他的意思是想拿回黃金,說:「你自己到房間裡去取黃金吧。 」大兒子便入室取走黃金離開莊生,私自慶幸黃金失而復得。 第21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2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