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先,畢公高之後,畢公高與周同隆(1)。 武王之伐紂,而高封於畢,於是為畢姓。 其後絕封(2),為庶人,或在中國(3),或在夷狄(4)。 其苗裔曰畢萬(5),事晉獻公。 獻公之十六年,趙夙為御,畢萬為右(6),以伐霍、耿、魏,滅之。 以耿封趙夙,以魏封畢萬,為大夫。 卜偃曰:「畢萬之後必大矣。 萬,滿數也(7);魏,大名也(8)。 以是始賞,天開之矣。 天子曰兆民,諸侯曰民。 今命之大,以從滿數,其必有眾。 」初,畢萬卜事晉,遇《屯》之《比》(9)。 辛廖佔之,曰:「吉。 屯固比入十,吉孰大焉,其必蕃昌。 」 (1)這句是指畢公高與周天子同出一祖,故同姓。 《索隱》認為,按《左傳》的說法,畢公是周文王之子。 (2)絕封:由於某種特殊的原因,封爵被中斷。 (3)中國:指中原地區的各諸侯國。 (4)夷狄:古代稱東部的少數民族為夷,稱北部的少數民族為狄。 這裡是泛指外族所居之地。 (5)苗裔:後代,子孫。 (6)右:指車右。 古代戰車上乘三人,御者在中,尊者在左,護衛者在右。 (7)滿數:古代計數以萬為滿數。 (8)魏:通「巍」,所以下文云「大名地」。 名,名稱,名詞。 (9)《屯》之《比》:《屯》封變為《比》卦。 古代的占筮方法中的一種方式,先求出本卦,然後改變其中一爻,即變為另一卦,稱為「變卦」,或稱「之卦」。 《屯》卦的卦畫是,把最下面的陽爻(—)變為陰爻(--),即變為《比》卦。 十屯固比入:「屯」的義是草木萌生之艱難。 草木長成後則堅實牢固,所以說「屯固」;「比」有順從、親近、依附等義,所以說「比入」。 畢萬封十一年,晉獻公卒,四子爭更立(1),晉亂。 而畢萬之世彌大(2),從其國名為魏氏。 生武子。 魏武子以魏諸子事晉公子重耳(3)。 晉獻公之二十一年,武子從重耳出亡(4)。 十九年反,重耳立為晉文公,而令魏武子襲魏氏之後封,列為大夫,治於魏。 生悼子。 魏悼子徙治霍。 生魏絳。 魏絳事晉悼公。 悼公三年,會諸侯。 悼公弟楊干亂行(5)。 魏絳僇辱楊干(6)。 悼公怒曰:「合諸侯以為榮,今辱吾弟!」將誅魏絳。 或說悼公,悼公止。 卒任魏絳政,使和戎、翟(7),戎、翟親附。 悼公之十一年,曰:「自吾用魏絳,八年之中,九合諸侯,戎、翟和,子之力也。 」賜之樂,三讓(8),然後受之。 徙治安邑(9)。 魏絳卒,謚為昭子。 生魏贏。 贏生魏獻子。 (1)四子:指晉獻公的四個兒子奚齊、悼子(或稱卓子)、夷吾和重耳。 四子爭立事詳見卷三十九《晉世家》。 (2)世:後代。 彌:更加。 (3)諸子:兒子們,子弟們。 (4)重耳出亡事詳見卷三十九《晉世家》,或《左傳·僖公二十三年、二十四年》。 (5)亂行:搞亂了軍隊的行列。 (6)僇辱:侮辱,羞辱。 「僇」通「戮」。 這一句《左傳·襄公三年》和《晉世家》的記載都是「魏絳戮其僕」。 當時魏絳任軍司馬,殺楊干的僕從等於羞辱楊於。 (7)翟:通「狄」。 (8)三讓:古代帝王登位、大臣受封賞都要行三讓之禮以示謙遜。 (9)治:王都、諸侯府第或地方官署所在地。 獻子事晉昭公。 昭公卒而六卿強,公室卑(1)。 晉頃公之十二年,韓宣子老(2),魏獻子為國政。 晉宗室祁氏、羊舌氏相惡,六卿誅之,盡取其邑為十縣,六卿各令其子為之大夫。 獻子與趙簡子、中行文子、范獻子並為晉卿。 其後十四歲而孔子相魯。 後四歲,趙簡子以晉陽之亂也(3),而與韓、魏共攻范、中行氏。 魏獻子生魏侈。 魏侈與趙鞅共攻范、中行氏(4)。 魏侈之孫曰魏桓子,與韓康子、趙襄子共伐滅知伯,分其地。 (1)公室:春秋戰國時諸侯家族或諸侯國的政權稱為「公室」。 (2)老:告老,退休。 (3)晉陽之亂:晉定公十五年(前497),中行寅、范吉射攻趙鞅,趙鞅退保晉陽,晉軍包圍晉陽。 後來晉定公又派人攻中行氏和范氏,最後中行寅、范吉射敗逃。 其事詳見卷四十三《趙世家》和卷三十九《晉世家》。 (4)趙鞅:即趙簡子。 桓子之孫曰文侯者(1)。 魏文侯元年,秦靈公之元年也。 與韓武子、趙桓子、周威王同時。 六年,城少梁。 十三年,使子擊圍繁,龐,出其民(2)。 十六年,伐秦,築臨晉、元裡。 十七年,伐中山,使子擊守之,趙倉唐傅之(3)。 子擊逢文侯之師田子方於朝歌,引車避,下謁(4)。 田子方不為禮。 子擊因問曰:「富貴者驕人乎?且貧賤者驕人乎?」子方曰:「亦貧賤者驕人耳。 夫諸侯而驕人則失其國,大夫而驕人則失其家。 貧賤者,行不合,言不用,則去之楚、越,若脫然(5),奈何其同之哉!」子擊不懌而去(6)。 西攻秦,至鄭而還,築雒陰、合陽。 二十二年,魏、趙、韓列為諸侯。 二十四年,秦伐我,至陽狐。 二十五年,子擊生子。 (1)文侯都:《集解》《索隱》據《世本》認為「都」應為「斯」。 卷十五《六國表》亦作「斯」。 (2)出:遷出。 (3)傅:輔佐。 (4)拜見。 (5):同「屣」,鞋。 (6)懌:高興。 文侯受子夏經藝(1),客段干木,過其閭(2),未嘗不軾也(3)。 秦嘗欲伐魏,或曰:「魏君賢人是禮(4),國人稱仁,上下和合,未可圖也。 」文侯由此得譽於諸侯。 任西門豹守鄴,而河內稱治(5)。 (1)經藝:六經又稱六藝,「經藝」即指經書。 又,解說經書之學也稱「經藝」。 (2)閭:里巷的大門,也指里巷。 (3)軾:這裡是指在車上扶軾表示敬意。 軾,車前的橫木。 (4)賢人是禮:禮敬賢人。 (5)河內:春秋戰國時期稱黃河以北地區為河內。 魏文侯謂李克曰:「先生嘗孝寡人曰『家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良相』。 今所置非成則璜(1),二子何如?」李克對曰:「臣聞之,卑不謀尊,疏不謀戚。 臣在闕門之外(2),不敢當命。 」文侯曰:「先生臨事勿讓。 」李克曰:「君不察故也。 居視其所親(3),富視其所與(4),達視其所舉(5),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捨,寡人之相定矣。 」李克趨而出,過翟璜之家。 翟璜曰:「今者聞君召先生而卜相(6),果誰為之?」李克曰:「魏成子為相矣。 」翟璜忿然作色曰:「以耳目之所睹記,臣何負於魏成子?西河之守(7),臣之所進也。 君內以鄴為憂,臣進西門豹。 君謀欲伐中山,臣進樂羊。 中山以拔,無使守之,臣進先生。 君之子無傅,臣進屈侯鮒。 臣何以負於魏成子!」李克曰:「且子之言克於子之君者,豈將比周以求大官哉(8)?君問而置相『非成則璜,二子何如?』克對曰:『君不察故也。 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是以知魏成子之為相也。 且子安得與魏成子比乎?魏成子以食祿千鍾(9),什九在外,什一在內,是以東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 此三人者,君皆師之。 子之所進五人者,君皆臣之。 子惡得與魏成子比也十?」翟璜逡巡再拜曰(11):「璜,鄙人也,失對,願卒為弟子。 」 (1)成,即魏成子;璜,即翟璜。 (2)闕門:古代宮殿前兩邊建有樓觀,兩樓觀之間即為闕,或稱闕門。 也代指宮殿。 (3)居:平時。 (4)與:交往。 (5)達:得志,顯貴。 (6)卜:選擇。 (7)西河:指黃河以西的地區,相當於今陝西省東部。 (8)比周:結黨營私。 比,勾結;周,親密。 (9)千鍾:指俸祿很多。 鐘,古容量單位,十釜為一鐘,一釜為六斗四升。 十惡:怎麼,哪裡。 (11)逡巡:猶疑徘徊。 二十六年,虢山崩,壅河(1)。 三十二年,伐鄭。 城酸棗。 敗秦於注。 三十五年,齊伐取我襄陵。 三十六年,秦侵我陰晉。 三十八年,伐秦,敗我武下,得其將識。 是歲,文侯卒,子擊立,是為武侯。 魏武侯元年,趙敬侯初立,公子朔為亂(2),不勝,奔魏,與魏襲邯鄲,魏敗而去。 二年,城安邑、王垣。 七年,伐齊,至桑丘。 九年,翟敗我於澮。 使吳起伐齊,至靈丘,齊威王初立。 十一年,與韓、趙三分晉地,滅其後。 十三年,秦獻公縣櫟陽。 十五年,敗趙北藺。 十六年,伐楚,取魯陽。 武侯卒,子立,是為惠王。 (1)壅:堵塞。 (2)公子朔:卷十五《六國年表》、卷四十三《趙世家》均作「公子朝」。 第23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23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