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退出,子貢進來見孔子。 孔子對子貢說:「賜啊,《詩經》上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然而它卻徘徊在曠野上』。 難道是我們的學說有有什麼不對嗎?我們為什麼落到這種地步呢?「子貢說:「老師的學說博大到極點了,所以天下沒有一個國家能容納老師。 老師何不稍微降低一些您的要求呢?」孔子說:「賜啊,好的農夫雖然善於耕種,但他卻不一定有好的收穫;好的工匠雖然不精巧的手藝,但他的所作卻未必能使人們都稱心如意。 有修養的人能研修自己的學說,就像網一樣,先構出基本的大納統緒,然後再依疏理扎,但不一定被世人所接受。 現在你不去研修自己的學說,反而想降格來敬合取容。 賜啊,你的志向太不遠大了。 」 子貢出去之後,顏回進來見孔子。 孔子說:「回啊,《詩經》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然而它卻徘徊在曠野上』。 難道是我們的說學有什麼不對嗎?我們為什麼落到這種地步呢?」顏回說:「老師的學說博大到極點了,所以天下沒有一個國家能容納老師。 雖然是這樣,老師還是要推行自己的學說,不被天下接受又有什麼關係呢?不被接受,這樣才能出君子的色!一個人不研修自己的學說,那才是自己的恥辱。 至於已下大力研修的學說不被人所用,那是當權者的恥辱了。 不被天下接又有什麼關係呢?不被接受,這樣才能顯出君子的本色!」孔子聽了欣慰地笑著說:「是這樣的啊,姓顏的小伙子!假使你有很多錢財,我願意給你做管家。 」 於是派子貢到楚國去。 楚昭王調動軍隊來迎接孔子,這才除了這場災禍。 楚昭王想把有戶籍登記的七百里地方封給孔子。 楚國的令尹子西阻止說:「大王派往各侯國的使臣,有像子貢這樣的嗎?」昭王說:「沒有。 」子西又問:「大王的左右輔佐大臣,有像顏回這樣的嗎?」昭王說:「沒有。 」子西又問:「大王的將帥,有像子路這樣的嗎?」昭王回答說:「沒有。 」子西還問:「大王的各部主事官員,有像宰予這樣的嗎?」昭王回答說:「沒有。 」子西接著說:「況且我們楚國的祖先在受周天子分封時,封號是子爵,土地跟男爵相等,方圓五十里。 現在孔丘講述三皇五帝的治國方法,申明周公旦、召公奭輔佐周天子的事業,大王如果任用了他,那麼楚國還能世世代代保有方圓幾千里的土地嗎?想當年文王在豐邑、武王在鎬京,作為只有百里之地的主,最終能統治天下。 現在如讓孔丘擁有那七百城土地,再加上那些有才能的弟子輔佐,這不是楚國的福音啊。 「昭王聽了就打消了原來的想法。 這年秋天,楚昭死在城父。 楚國的狂人接輿有一天唱著歌走過孔子的車子,說:「鳳凰呀,鳳凰呀,你的美德為什麼這麼不景氣?過去的不能再挽回,未來的還可以再趕得上,算了吧,算了吧!現在從政的人都是很危險的啊!」孔子下了車,想和他談談,但他卻快步走開了,沒能跟他說上話。 於是孔子從楚國返回了衛國。 這一年,孔子六十三歲,是魯哀公六年(前489)。 第二年,吳國和魯國在一個叫繒的地方會盟,吳國要求魯國提供百牢的祭品。 吳國的太宰嚭(p□,匹)召見季康子。 季康子就派子貢前往交涉,然後魯國才納百牢祭品。 孔子說:「魯國、衛國的政治情況,如同兄弟一般相似。 」這個時候,衛出公輒的父親蒯聵沒有繼位做國君,流亡在外,諸侯對此事屢加指責。 而孔子的弟子很多在衛國做官,衛出公輒也想請孔子出來執政。 子路問孔子說:「衛國國想請您出來執政,您打算首先做什麼呢?」孔子回答說:「那我一定首先正名分!」子路說:「有這樣的事嗎,老師您太迂闊了!為什麼要首先正名份呢?」孔子說:「魯莽啊,仲田!要知道,名分不正,說出的話來就不順當;說話不順當,那麼事情就辦不成;輻情辦不成,那麼禮樂教化就不能興盛;樂教化不興盛,那麼刑罰不準確適度,那麼老百姓就年足無措,不知怎麼辦才好。 所以君子辦事必須符合名分,說出來的話,一定要切實可行。 君子對於他所說出來的話,應該毫不苟且隨便才行啊。 」 第二年(前484),冉有為季氏統率軍隊,在郎地同齊國作戰,打敗了齊國的軍隊。 季康子對冉求說:「您的軍事才能,是學來的呢?還是天生的呢?」冉有回答說:「我是從孔子那裡學來的。 」季康子又問:「孔子是怎樣的一個人呢?」冉有回答說:「任用他要符合名分,他的學說不論是傳佈到百姓中,還是對質於鬼神前,都是沒有遺憾的。 我對於軍事,雖然有功而累計封到二千五百戶人家,而孔子卻會毫不動心的。 」康子說:「我想召請他回來,可以嗎?」冉有說:「你想召請他回來,只要不讓小人從中阻礙他,就可以了。 」當時,衛國大夫孔文子準備攻打太叔,向孔子問計策。 孔子推辭說不知道,他回到住處便立即吩咐備車離開了衛國,說道:「鳥能選擇樹木棲息,樹木怎能選擇鳥呢?」孔文子堅決拘留他。 恰好季康子派來公華、公賓、公林,帶著禮物迎接迎孔子,孔子就回魯國去了。 孔子離開魯國一共經過十四年又回到魯國。 魯哀公向孔子問為政的道理,孔子回答說:「為政最重要的是選擇好大臣。 」季康子也向孔子問為政的道理,孔子說:「要舉用正直的人,拋棄邪曲的人,那樣就使邪曲的人變為正直的人了。 」季康子憂虛盜竊,孔子說:「如果你自己沒有欲的話,就是給獎賞,人們也是不會去偷竊的。 」但是魯國最終也不能重用孔子,孔子也不要求出來做官。 孔子的時代,周王衰微,禮崩樂壞,《詩》、《書》也殊缺不全了。 孔子探究夏、商、西週三代的禮儀制度,編定了《書傳》的篇次,上起唐堯、虞舜之時,下至秦穆公,依照事情的先後,加以整理編排。 孔子說:「夏代的禮儀制度我還能講出來,只是夏的後代杞國沒有留下足夠證明這些的文獻了。 殷商的禮儀制度我也能講出來,只是殷商的後宋國沒有留下足夠證明這些制度的文獻了。 如果杞、宋兩國有足夠的文獻,我就能證明這些制度了。 」孔子考察了殷代繼承夏代對禮儀制度所作的增減之後說:「將來即使經過一百,那增減的也是可以預知的,因為一種是重視文采,另一種是重視樸實。 周代的禮儀制度是在參照了夏代和殷代的基礎上制定的,多麼豐富多采呀,我主張用周代的禮儀」所以《書傳》、《禮記》都是孔子編定的。 孔子曾對魯國的樂官太師說:「音樂是可以通曉的。 剛開始演奏的時候要互相配合一致,繼續下去是節奏和諧,聲音清晰,連續不斷,這樣直到整首樂曲演奏完成。 」孔子又說:「我從衛國返回魯國之後,就開始訂正詩樂,使《雅》、《頌》都恢復了原來的曲調。 」 古代留傳下來的《詩》有三千多篇,到孔子時,他把重複的刪掉了,選 取中合於義的用於禮義教化,最早的是追述殷始祖契、周始祖後稷,其次是敘述殷、周兩代的興盛,直到周幽王、周厲王的政治缺失,而開頭的則是敘述男女夫婦關係和感情的詩篇,所以說:「《關睢》這一樂章作為《國風》的第一篇,《鹿鳴》作為《小雅》的第一篇;《文王》作為《大雅》的第一篇;《清廟》作為《頌》的第一篇」。 三百零五篇詩孔子都能將演奏歌唱,以求合於《韶》、《武》、《雅》《頌》這些樂曲的音調。 先王的樂制度從此才恢復舊觀而得以稱述,王道 完備了,孔子也完成了被稱為「六藝」的《詩》、《書》、《樂》、《易》、《春秋》的編修。 孔子晚年喜歡鑽研《周易》,他詳細解釋了《彖辭》、《錫辭》、《卦》、《文言》等。 孔子讀《周易》刻苦勤奮,以致把編穿書簡的牛皮繩子也弄斷了多次。 他還說:「再讓我多活幾年,這樣的話,我對《周易》的文辭和義理就能夠充分掌握理解了。 」 孔子用《詩》、《書》、《禮》、《樂》作教材教育弟子,就學的弟子大約在三千人,中能精通禮、樂、射、御、數、術這六種技藝的有七十二人。 至於像顏濁鄒那樣的人,多方面受到孔子的教誨卻沒有正式入籍的弟子就更多了。 第25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2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