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使子貢至楚。 楚昭王興師迎孔子(6),然後得免。 (1)推而行之:指推廣實行孔子的學說和主張。 (2)這句的意思是說,不接受有什麼關係呢?病,憂,患。 (3)丑:恥辱。 (4)有國者:享有國家的人,即國君。 (5)使:假使。 (6)興師:調動軍隊。 昭王將以書社地七百里封孔子。 (1)。 楚令尹子西曰:「王之使使諸侯有如子貢者乎(2)?」曰:「無有。 」「王之輔相有如顏回者乎?」曰:「無有。 」「王之將率有如子路者乎(3)?」曰:「無有。 」「王之官尹有如宰予者乎(4)?」曰:「無有。 」「且楚之祖封於周,號為子男五十里(5)。 今孔丘述三、五之法(6),明周、召之業(7),王若用之,則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數千里乎(8)!夫文王在豐,武王在鎬,百里之君率王天下。 今孔丘得據土壤(9),賢弟子為佐,非楚之福也。 」昭王乃止。 其秋,楚昭王卒於城父。 (1)書社:《索隱》云:「古者二十五家為裡,裡則各立社,則書社者,書其社之人名於籍。 」也就是把裡社的人名登記戶籍。 這裡指有戶籍登記的地方。 (2)使使諸侯:派往諸侯國的使臣。 (3)將率:即將帥。 率,同「帥」。 (4)官尹:官府中各部門的長官。 (5)周初分封諸侯,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中子、男封地各為五十里。 (6)三、五之法:三皇五帝的治國方法。 (7)周指周公旦。 指召公奭。 (8)世世堂堂:這裡即世世代代的意思。 (9)土壤:土地。 這裡指封地。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1),曰:「鳳兮鳳兮(2),何德之衰(3)!往者不可諫兮(4),來者猶可追也!已而已而(5),今之從政者殆而(6)!」孔子下,欲與之言。 趨而去,弗得與之言。 於是孔子自楚反乎衛。 是歲也,孔子年六十三,而魯哀公六年也。 (1)歌而過孔子:唱著歌兒從孔子旁邊走過。 (2)鳳:鳳凰。 此暗喻孔子。 (3)何德之衰:即「德何衰」,指孔子不得意,周遊列國,不被任用。 (4)諫:挽回。 (5)已而:算了吧!已,止。 (6)殆:危險。 其明年,吳與魯會繒,征百牢(1)。 太宰嚭召季康子。 康子使子貢往,然後得已。 孔子曰:「魯、衛之政,兄弟也(2)。 」是時,衛君輒父不得立,在外,諸侯數以為讓(3)。 而孔子弟子多仕於衛,衛欲得孔子為政,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4),子將奚先(5)?」孔子曰:「必也正名乎(6)!」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何其正也?」孔子曰:「野哉由也(8)!夫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昌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9),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矣十。 夫君子為之必可名(11),言之必可行。 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12)。 」 (1)百牢:「牢」指祭祀用的牲畜,牛羊豬。 按周,上公九牢,侯伯七牢,子、男五牢。 吳征百牢,是不懂禮的緣故。 (2)魯是周公之後,衛是康叔之後,周公與康叔是兄弟,所以魯、衛是兄弟之國。 另外,當時魯、衛兩國都政治腐敗,政局動盪不安,好像是難兄難弟。 (3)讓:責備。 (4)子:指孔子。 (5)奚:何,什麼。 (6)正名:指辨正名稱、名分。 (7)迂:迂闊。 (8)野:指魯莽。 (9)中符合,正對上。 十錯:通「措」。 (11)可:符合。 (12)苟:苟且隨便。 其明年,冉有為季氏將師,與齊戰於郎(1),克之。 季康子曰:「子之於軍旅(2),學之乎?性之乎(3)?」冉有曰:「學之於孔子。 」季康子曰:「孔子何如人哉?」對曰:「用之有名:播之百姓(4),質諸鬼神而無憾(5)。 求之至於此道,雖累千社(6),夫子不利也。 」康子曰:「我欲召之,可乎?」對曰:「欲召之,則毋以小人固之(7),則可矣。 」而衛孔文子將攻太叔,問策於仲尼。 仲尼辭不知,退而命載而行,曰:「鳥能擇木,木豈能擇鳥乎(8)?」文子固止。 會季康子逐公華,公賓、公林(9),以幣迎孔子十,孔子歸魯。 (1)從「於是孔子自楚反乎衛」段所記年「魯哀公六年」往後推,這裡的「其明年」指魯公八年,但是年齊魯無戰事。 「冉有為季氏將師,與齊戰於郎」,在魯哀公十一年。 見《左傳》。 (2)軍旅:此指指揮作戰。 (3)性:天生的。 (4)播:傳揚、公佈。 (5)質:對質。 (6)累:累計得到。 社:二十五家為一社。 (7)固:阻礙。 (8)這裡是孔子用鳥來比喻自已,用木比喻所到的國家。 (9)逐:據(日)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說,「逐」當作「使」。 十幣:古人用作禮物贈送的紡織品。 孔子之去魯凡十四歲而反乎魯(1)。 魯哀公問政,地曰:「政在選臣。 」秀康子問政,曰:「舉直錯諸枉,(2)則枉者直(3)。 」康子患盜(4),孔子曰:「苟子之不欲(5),雖之不竊(6)。 」然魯終不能用孔,孔子亦不求仕。 (1)凡:總共。 (2)舉直錯諸枉:舉用正直的人,廢置邪曲的人。 錯,通「措」,置。 枉,邪曲。 (3)枉者直:邪曲的人變為正直的人。 (4)患:憂慮。 (5)苟:如果。 欲:貪慾。 (6)賞之不竊:給獎賞也不去偷。 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1),《詩》、《書》缺。 追跡三代之禮(2),序《書傳》(3),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4),編次其事。 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5)。 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6)。 足,則吾能征之矣。 」觀殷、夏所損益(7),曰:「後雖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質(8)。 周監二代(9),鬱鬱乎文哉十。 吾從周(11)。 」故《書傳》、《禮記》自孔氏。 (1)微:衰微。 廢:壞。 (2)三代:指夏、商、西周。 (3)《書傳》:即《尚書》之傳。 (4)繆:通「穆」。 (5)杞:西周初年分封的一個諸侯國。 (6)宋:指宋國。 (7)損:減少。 益:增加。 (8):文:指文采。 質:指質樸。 (9)周監二代:周朝的禮樂制度是在借鑒了夏、商二代禮樂制度長處的基礎上制定的。 監,通「鑒」,借鑒。 十鬱鬱:豐富多彩。 (11)從:遵行。 孔子語魯大師(1):「樂其可知也。 始作翕如(2),縱之純如(3),皦如(4),繹如也(5),以成。 」「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6),《雅》、《頌》各得其所(7)。 」 (1)大(tai,太)同「太」。 (2)翕(xi,戲)如:配合一致。 (3)縱:放開。 純如:和諧。 (4)皦(ji□o,皎)如:清晰。 (5)繹如:連續不斷。 (6)樂正:即「正樂」,整理那些錯亂的樂曲。 (7)《雅》:《詩經》的一部分,包括《大雅》和《小雅》。 《頌》:《詩經》的一部分,包括《周頌》、《魯頌》和《商頌》。 古者《詩》三千餘篇(1),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上采契、後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2),始於衽席(3),故曰:「《關睢》之亂以為《風》始(4),《鹿鳴》為《小雅》始(5),《文王》為《大雅》始(6),《清廟》為《頌》始(7)」三百五篇孔子皆絃歌之(8),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9)。 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十。 (1)司馬遷關於古代有《詩》三千餘篇的說法缺乏根據,目前不少學者對此持懷疑態度。 (2)幽:指周幽王。 厲:指周厲王。 (3)衽席:本是床席,這裡指男女情愛。 (4)《關睢》:《國風》的第一篇,所以說「《風》之始」。 這是一篇有關男女愛情的詩歌。 亂:音樂的尾聲。 《風》:即《國風》,《詩經》的一部分,共有十五《國風》。 (5)《鹿鳴》:是《小雅》中的第一篇,為貴族宴會詩。 (6)《文王》:《大雅》中的第一篇,為歌頌周文王的詩歌。 (7)《清廟》:是《頌》中的第一篇,為周王祭祀祖先的樂歌。 (8)三百五篇;《詩經》的總篇數。 (9)《韶》:舜樂名。 《武》:也作《大武》,西周樂曲名。 十六藝:為《詩》、《書》、《易》、《禮》、《樂》和《春秋》六種經籍的總稱。 孔子晚而喜《易》(1),序《彖》、《系》、《象》、《說卦》、《文言》(2)。 讀《易》,韋編三絕(3)。 曰:「假我數年(4),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5)。 」 第26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2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