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易》:《易經》,又稱《周易》,我國古代用於占卜的書。 全書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由卦、爻兩種符號和卦辭、爻辭兩種文字組成。 (2)《周易》中的卦辭和爻辭,文字簡略,但隱晦難懂。 故後人對其進行了解說,這些解說的文字稱為《易傳》,共十篇,故也稱《十翼》,這就是《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序卦》、《說卦》、《雜卦》。 《彖》:即《彖辭》、《易傳》中說明各卦基本觀念的篇名。 《系》,即《系辭》,《易傳》中總論全部《易》理的篇名。 《象》,即《象辭》,《易傳》中解釋爻辭語句的篇名。 《說卦》,是《易傳》中解釋八卦性質和象徵的篇名。 《文言》,《易傳》中解釋《乾》、《坤》兩卦卦辭的篇名。 (3)這句意在說明孔子讀《易》勤而刻苦。 韋,熟牛皮條。 古代書籍是寫在竹木簡上,用熟牛皮條穿起來的。 三絕,多次斷開。 三,並非確數,其言多也。 (4)假:借。 這裡是給與的意思。 (5)彬彬:文質兼備,兼通文辭和義理。 孔子以《詩》、《書》、《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1)。 如顏濁鄒之徒,頗受業者甚眾。 (1)六藝:指禮、樂、射、御、數、術,為孔子教授弟子的內容。 孔子以四教:文(1),,行(2),忠(3),信(4)。 絕四(5):毋意(6),毋必(7),毋固(8),毋我(9)。 所慎:齊十,戰(11),疾(12)。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13)。 不憤不啟(14)。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15)。 則弗復也(16)。 其於鄉黨(17),恂恂似不能言者(18)。 其於宗廟朝廷,辯辯言(19),唯謹爾(20)。 朝,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21);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22)。 (1)文:文獻。 泛指學問。 (2)行:實踐:行事。 (3)忠:忠恕。 (4)信:信義。 (5)絕:杜絕。 (6)意:揣測。 (7)必:武斷肯定。 (8)固:固執。 (9)我:指自以為是。 十齊:同「齋」,齋戒。 (11)戰:戰爭。 (12)疾:疾病 (13)這句的意思是說,孔子很少談及的是利益,如果談到,就與命運和仁德連繫起來。 (14)這句的意思是說,孔子不到人家真正遇到困難,煩悶發急的時候,不去啟發開導他。 憤,煩悶發急。 (15)這句的意思是說,舉出一個道理,不能觸類旁通地推演出相似的道理。 隅,方角。 這裡可釋為一個道理或一個方面。 (16)弗復:不再重複。 (17)鄉黨:鄉里。 (18)恂:(xun,旬)恂:謙恭的樣子。 (19)辯辯:能言善辯。 (20)唯謹:指態度謹慎小心。 爾:罷了。 (21)誾(yin,銀)誾如:和悅而能直言的樣子。 (22)侃侃:和樂的樣子。 入公門(1)鞠躬如也(2);趨進,翼如也(3)。 君召使儐(4),色勃如也(5)。 君命召,不俟駕行矣(6)。 魚餒(7),肉敗(8),割不正(9),不食。 席不正,不坐。 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 是日哭,則不歌。 見齊衰、瞽者十,雖童子必變。 (11)。 (1)公門:國君的宮門。 (2)鞠躬:恭敬的樣子。 (3)趨: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或徑釋為「快走」。 翼:謹慎的樣子。 (4)儐:迎接賓客。 (5)色勃:臉色莊重認真。 (6)俟(si,四)等待。 (7)餒:魚腐爛。 (8)敗:壞。 (9)正:指按一的方法、規矩切割。 十齊(z□,資)衰(cu□,催):古代用粗麻布做成的一種喪服。 服期以死了什麼人來決定,如齊衰三年、齊衰一年、齊衰五日、齊衰三日等。 衰,通「縗」。 十瞽者:瞎子。 (11)變:指改變臉色表示同情。 「三人行,必得我師(1)。 」「德之不修(2),學之不講(3),聞義不能徙(4),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使人歌,善,則使復之,然後和之。 子不語:怪(5),力(6),亂(7),神(8)。 (1)《論語》作「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2)修:修明。 (3)講:講求。 (4)義:指道理。 徙:指前往學習。 (5)怪:怪異。 (6)力:暴力。 (7)亂:叛亂。 (8)神:鬼神。 子貢曰:「夫子文章(1),可得聞也。 夫子言天道與性命,弗可得聞也已。 」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2),鑽之彌堅(3)。 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4),博我以文(5),約我以禮(6),欲罷不能。 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爾(7)。 雖欲從之,蔑由也已(8)。 」達巷黨人(童子)曰(9):「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十。 」子聞之曰:「我何執(11)?執御乎(12)?執射乎?我執御矣。 」牢曰:「子云:『不試(13),故藝(14)』。 」 (1)文章:文獻知識淵博。 章,明顯。 (2)彌:愈。 (3)彌堅:謂不可窮盡。 (4)循循:有條理有步驟地進行。 (5)博我以文:用典籍文章來豐富我的知識。 (6)約:約束,規範。 (7)卓爾:高超,特出。 (8)蔑:不能。 (9)達巷黨人:達巷這個地方的人。 黨,古時以五百家為一黨。 達為黨名。 十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博學多才卻不專一名家。 (11)執:掌握。 (12)御:駕車。 (13)試:指被世所用。 (14)藝:技藝。 魯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 波孫氏車子商獲獸(1),以為不祥,仲尼視之,曰:「麟也。 」取之。 曰:「河不出圖(2),雒不出書(3),吾已矣夫!」顏淵死,孔子曰:「天喪予!」及西狩見麟,曰:「吾道窮矣(4)!」喟然歎曰:「:「莫知我夫!」子貢曰:「何為莫知子?」子曰:「不怨天,不尤人(5),下學而上達(6),知我者其天乎!」 (1)車子:駕車的人,其人名商。 (2)河不出圖:《易·系辭》說:「河出圖雒出書,聖人則之。 」傳說有龍馬從黃河出,背負河圖。 河,黃河。 圖,傳說中的八卦圖。 (3)雒不出書:傳說古代有靈龜背負雒書從雒水中浮出。 雒,同「洛」,洛水。 (4)吾道窮矣:麟在古代被視為祥瑞之獸,孔子見麟死,以為是自己的死亡之兆,所以哀歎他的政治主張不可能實現了。 (5)尤:責備,怪罪。 (6)下學而上達:《集解》引孔安國解釋說:「下學人事,上達天命。 」達天命,即通天道、天理的意思。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乎?」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 」謂「虞中、夷逸隱居放言(1)行中清(2),廢中權(3)。 」「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4)。 」 (1)放言:《集解》解釋說:「放,置也。 置不復言世務也。 」 (2)行:行為。 中(zhong,仲)清:合乎純潔清高。 (3)廢:自我廢棄,不追求功名利祿。 中權:合乎權變之道。 (4)這句意思是說,孔子既不降志辱身以求進取,也不隱居放言以避世。 子曰:「弗乎弗乎(1)君子病沒世而名不稱焉(2)。 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於後世哉?」乃因史記作《春秋》(3),上至隱公(4),下訖哀公十四年(5),十二公(6)。 據魯(7),親周(8),故殷(9),運之三代十。 約其文辭而指博(11)。 故吳、楚之君自稱王,而《春秋》貶之曰「子」(12);踐土之會實召周天子(13),而《春秋》諱之曰「天王狩於河陽」(14):推此類以繩當世(15)。 貶損之義,後有王者而開之。 《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 (1)弗乎:猶言「不行」。 (2)病:擔憂。 沒世:指死亡。 稱:讚許。 (3)因:依據。 史記:指當時的史籍。 (4)隱公:指隱公元年(前722) (5)訖:止。 (6)十二公:指魯國的十二個國君。 即隱公、桓公、莊公、閔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 (7)據魯:以魯國為中心記述。 (8)親周:指奉周王室為正統。 故殷:把殷朝的舊製作借鑒。 故:古,引申有借鑒之意。 十三代:指夏、商、周。 (11)約:簡約。 指:同「旨」,宗旨,內容。 (12)貶之曰「子」:吳、楚兩國受封時都是子爵,但兩國都自稱為王,與周天子平列。 在《春秋》中,仍稱他們為「子」,以示對他們的貶削和對周王的尊崇。 (13)踐土之會:魯僖公二十八年(前632),晉文公召集周天子與諸侯在踐土會盟,確立了霸主地位。 (14)狩:巡狩,即帝王巡察諸侯或地方官治理的地方。 (15)繩:這裡是衡、糾正之意。 孔子在位聽訟(1),文辭有可與人共者(2),弗獨有也(3)。 至於為《春秋》,筆則筆(4),削則削(5),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6)。 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後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7)。 」 (1)聽訟:審理訴訟案件。 (2)可與人共:可以與人商量斟酌。 (3)獨:獨自決斷。 (4)筆則筆:應該寫的一定寫上去。 (5)削則削:應該刪掉的一定刪掉。 (6)贊一辭:指幫助潤改或增加一個詞。 (7)罪:責備,怪罪。 第26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2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