苴蜀相攻擊,各來告急於秦。 秦惠王欲發兵以伐蜀,以為道險狹難至,而韓又來侵秦,秦惠王欲先伐韓,後伐蜀,恐不利,欲先伐蜀,恐韓襲秦之敝,猶豫未能決。 司馬錯與張儀爭論於惠王之前,司馬錯欲伐蜀,張儀曰:「不如伐韓。 」王曰:「請聞其說。 」 儀曰:「親魏善楚,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當屯留之道,魏絕南陽,楚臨南鄭,秦攻新城、宜陽,以臨二周之郊,誅周王之罪(1),侵楚、魏之地。 周自知不能救,九鼎寶器必出(2)。 據九鼎,案圖籍(3),挾天子以令於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 今夫蜀,西僻之國而戎狄之倫也(4),敝兵勞眾下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為利。 臣聞爭名者於朝,爭利者於市。 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 而王不爭焉,顧爭於戎狄,去王業遠矣。 」 (1)誅:討伐、懲罰。 (2)九鼎寶器:象徵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 (3)案:又寫作「按」。 按照,依照。 圖籍:地圖和戶籍。 (4)戎狄:古代泛指我國西部和北部的少數民族。 司馬錯曰:「不然。 臣聞之,欲富國者務廣其地(1),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2),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 今王地小民貧,故臣願先從事於易。 夫蜀,西僻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有桀紂之亂。 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 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財足以富民繕兵(3),不傷眾而彼已服焉。 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4),利盡西海而天下不以為貪,是我一舉而名實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亂之名。 今攻韓,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 臣請謁其故(5):周,天下之宗室也(6);齊、韓之與國也。 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將二國併力合謀,以因乎齊、趙而求解乎楚、魏,以鼎與楚,以地與魏,王弗能止也。 此臣之所謂危也。 不如伐蜀完(7)。 」 (1)廣:開拓疆土。 (2)王:統一天下,成就王業。 (3)繕:整治。 (4)拔:攻克,佔領。 (5)謁:告訴、陳述。 (6)宗室:此指宗主,共主。 (7)完:完滿,周全。 惠王曰:「善,寡人請聽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貶蜀王更號為候(1),而使陳莊相蜀。 蜀既屬秦,秦以益強,富厚,輕諸侯。 (1)貶蜀王更號為候:卷五《秦本紀》及卷十五《六國年表》均謂伐蜀乃惠文王更元後九年事,此傳敘於惠文王十年以前,不合。 秦惠王十年,使公子華與張儀圍蒲陽,降之。 儀因言秦復與魏,而使公子繇質於魏(1)。 儀因說魏王曰:「秦王之遇魏甚厚,魏不可以無禮。 」魏因入上郡、少梁(2),謝秦惠王。 惠王乃以張儀為相,更名少梁曰夏陽。 儀相秦四歲,立惠王為王(3)。 居一歲(4),為秦將,取陝。 築上郡塞。 (1)質:做人質。 (2)入:進獻。 (3)立惠王為王:孝公以前秦國國君稱公,惠王即位時稱君,此時始稱王。 (4)居:過,過了。 其後二年,使與齊、楚之相會嚙桑。 東還而免相,相魏以為秦,欲令魏先事秦而諸侯效之。 魏王不肯聽儀。 秦王怒,伐取魏之曲沃、平周,復陰厚張儀益甚(1)。 張儀漸,無以歸報。 留魏四歲而魏襄王卒,哀王立。 張儀復說哀王,哀王不聽。 於是張儀陰令秦伐魏。 魏與秦戰,敗。 明年,齊又來敗魏於觀津。 秦復欲攻魏,先敗韓申差軍,斬首八萬,諸侯震恐。 而張儀復說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里(2),卒不過三十萬。 地四平,諸侯四通輻湊(3),無名山大川之限(4)。 從鄭至梁二百餘里,車馳人走,不待力而至。 梁南與楚境,西與韓境,北與趙境,東與齊境,卒戍四方,守亭鄣者不下十萬(5)。 梁之地勢,固戰場也。 梁南與楚而不與齊(6),則齊攻其東;東與齊而不與趙,則趙攻其北;不合於韓,則韓攻其西;不親於楚,則楚攻其南:此所謂四分五裂之道也。 (1)陰:暗中,私下。 (2)地方:縱橫面積。 (3)輻湊:也作「輻輳」。 車輻集中於軸心。 比喻人或物集聚一處,故道路平坦、寬廣。 (4)限:阻擋,隔絕。 (5)亭鄣:古代邊塞堡壘。 鄣,也作「障」。 築壘阻隔。 (6)與:和……結交,親附。 「且夫諸侯之為從者,將以安社稷尊主強兵顯名也(1)。 今從者一天下,約為昆弟(2),刑白馬以盟洹水之上(3),以相堅也。 而親昆弟同父母,尚有爭錢財,而欲恃詐偽反覆蘇秦之餘謀(4),其不可成亦明矣。 (1)社稷:國家的代稱。 社,土神。 稷,谷神。 以往古代帝王都祭祀社稷,故稱。 (2)昆弟:兄弟。 (3)刑:割殺,宰殺。 (4)恃:憑借,依靠。 「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據卷、衍、〔燕〕、酸棗,劫衛取陽晉(1),則趙不南,趙不南而梁不北,梁不北則從道絕,從道絕則大王之國欲毋危不可得也。 秦折韓而攻梁,韓怯於秦,秦韓為一,梁之亡可立而須也(2)。 此臣之所為大王患也。 (1)劫:脅迫,威逼。 (2)立而須:喻時間短暫。 須,等待。 「為大王計,莫如事秦。 事秦則楚、韓必不敢動;無楚、韓之患,則大王高枕而臥(1),國必無憂矣。 (1)高枕而臥:墊高了枕頭睡大覺。 形容無憂無慮。 「且夫秦之所欲弱者莫如楚,而能弱楚者莫如梁。 楚雖有富大之名而實空虛;其卒雖多,然而輕走易北(1),不能堅戰。 悉梁之兵南面而伐楚,勝之必矣。 割楚而益梁,虧楚而適秦(2),嫁禍安國(3),此善事也。 大王不聽臣,秦下甲士而東伐(4),雖欲事秦,不可得矣。 「且夫從人多奮辭而少可信(5),說一諸侯而成封侯,是故天下之遊談士莫不日夜搤腕瞋目切齒以言從之便(6),以說人主。 人主賢其辯而牽其說(7),其得無眩哉(8)。 「臣聞之,積羽沉舟(9),群輕折軸十,眾口鑠金,積毀銷骨,故願大王審定計議,且賜骸骨辟魏。 」 哀王於是乃倍從約而因儀請成於秦。 張儀歸,復相秦。 三歲而魏復背秦為從。 秦攻魏,取曲沃。 明年,魏復事秦。 (1)輕走易北:輕易逃跑潰散。 走,逃跑。 北,打了敗仗往回跑。 (2)適:歸服。 (3)嫁禍:轉移災難、禍患。 (4)甲士:全付武裝的軍隊。 (5)奮辭:盡力以說大話、唱高調遊說。 (6)搤腕:握住手腕。 表示激動、振奮的情態、動作。 瞋目:怒目,瞪大眼睛。 (7)牽:牽引、牽制。 (8)眩:迷惑,迷亂。 (9)積羽沉舟:喻積輕可為重,積小患可致大災。 十群輕折軸:物雖輕,積多量大,可以折斷車軸。 意猶上句,也是旨在說明不能忽視小事。 眾口鑠金:喻輿論影響的強大。 鑠,銷。 意思是眾口所毀,金石猶可銷熔。 積毀銷骨:讒言誹謗多了,骨肉之親也會銷滅。 銷骨,一說使人毀滅。 □賜骸骨:乞身引退。 骸骨,身體。 辟:同「避」。 □倍:通「背」。 背棄,背叛。 秦欲伐齊,齊楚從親,於是張儀往相楚。 楚懷王聞張儀來,虛上捨而自館之(1)。 曰:「此僻陋之國,子何以教之?」儀說楚王曰:「大王誠能聽臣,閉關絕約於齊(2),臣請獻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為大王箕帚之妾(3),秦楚娶婦嫁女,長為兄弟之國。 此北弱齊而西益秦也,計無便此者。 」楚王大說而許之(4)。 群臣皆賀,陳軫獨吊之(5)。 楚王怒曰:「寡人不興師發兵得六百里地,群臣皆賀,子獨吊,何也?」陳軫對曰:「不然,以臣觀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齊秦合,齊秦合則患必至矣。 」楚王曰:「有說乎?」陳軫對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齊也。 今閉關絕約於齊,則楚孤。 秦奚貪夫孤國(6),而與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張儀至秦,必負王(7),是北絕齊交,西生患於秦也,而兩國之兵必俱至。 善為王計者,不若陰合而陽絕於齊(8),使人隨張儀。 苟與吾地,絕齊未晚也;不與吾地,陰合謀計也。 」楚王曰:「願陳子閉口毋復言,以待寡人得地。 」乃以相印援張儀,厚賂之(9)。 於是遂閉關絕約於齊,使一將軍隨張儀。 (1)虛上捨:空出上等賓館。 館之:安排他留宿。 (2)閉關:閉塞關門。 引申為斷絕往來。 (3)箕帚之妾:嫁女謙辭。 箕帚,簸箕掃帚。 指做灑掃清除之類的事。 (4)說:同「悅」。 高興,喜歡。 (5)吊:傷悼。 (6)奚:何,為什麼。 (7)負:違背,背棄。 (8)陰合而陽絕:暗中合作而表面上假裝斷絕關係。 (9)賂:饋贈財物。 第36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36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