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吳見思對本傳曾作過如下評論:「穰侯事大都備於《范睢傳》,此只用點次法,以須賈說詞及蘇代書詞,兩篇出色,前後以簡略相配,以成章法。 」(《史記論文》)從本傳的章法特點看,吳氏的說法是正確的,但他沒有指明太史公何以不惜篇幅插入這兩大段說詞和書詞,而這恰恰是太史公行文的周到、細密之處。 其實引入大段的說詞和書詞旨在說明處於飛黃騰達時期的穰侯已經露出了垮台的肇端。 須賈已經看到穰侯一味經營陶邑的用心,所以勸穰侯不可圍攻大梁,否則「陶邑必亡,則前功必棄」。 蘇代的書詞則正是後來範睢「一夫開說」的註腳。 因此,這兩段說詞和書詞在傳文中居於重要地位,是表達傳旨不可或缺的部分。 【譯文】 穰侯魏冉,是秦昭王母親宣太后的弟弟。 他的先世是楚國人,姓羋。 秦武王死後,沒有兒子,所以立武王的弟弟為國君,就是昭王。 昭王的母親原是宮內女官稱為羋八子,等到昭王即位,羋八子才稱為宣太后。 宣太后並不是武王的生母。 武王的母親稱惠文後,死在武王去世之前。 宣太后有兩個弟弟:她的異父長弟叫穰侯,姓魏,名冉;她的同父弟弟叫羋戎,就是華陽君。 昭王還有兩個同母弟弟:一個叫高陵君,一個叫涇陽君。 諸多人中,魏冉最為賢能,從惠王、武王時即已任職掌權。 武王死後,他的弟弟們爭相繼承王位,只有魏冉有能力物色並擁立了昭王。 昭王即位後,便任命魏冉為將軍,衛戍咸陽。 他曾經平定了季君公子壯及一些大臣們的叛亂,並且把武王后驅逐到魏國,昭王的那些兄弟中有圖謀不軌的全部誅滅,魏冉的聲威一時震動秦國。 當時昭王年紀還輕,宣太后親自主持朝政,讓魏冉執掌大權。 昭王七年(前300),樗裡子死去,秦國派涇陽君到齊國作人質。 趙國人樓緩來秦國任相,這對趙國顯然不利,於是趙國派仇液到秦國遊說,請求讓魏冉擔任秦相。 仇液即將上路,他的門客宋公對仇液說:「假如秦王不聽從您的勸說,樓緩必定怨恨您。 您不如對樓緩說『請為您打算,我勸說秦王任用魏冉為相將會有所保留。 』秦王見趙國使者請求任用魏冉並不急切,必感奇怪,將會不聽從您的勸說。 您這麼說了,如果事情不成功,秦王乃用樓緩為相,您會得到樓緩的好感;如果事情成功了,秦王任用魏冉為相,那麼魏冉當然會感激您了。 於是,仇液聽從了宋公的意見。 秦國果然免掉了樓緩,魏冉做了丞相。 秦昭王要誅殺呂禮,呂禮逃到齊國。 昭王十四年(前293),魏冉舉用白起為將軍,派他代替向壽領兵攻打韓國和魏國,在伊闕戰敗了它們,斬敵二十四萬人,俘虜了魏將公孫喜。 第二年,又奪取了楚國的宛、葉兩座城邑。 此後,魏冉托病免職,秦王任用客卿壽燭為丞相。 第二年,壽燭免職,又起用魏冉任丞相,於是賜封魏冉於穰地,後來又加封陶邑,稱為穰侯。 穰侯受封的第四年,擔任秦國將領進攻魏國。 魏國被迫獻出河東方圓四百里的土地。 其後,又佔領了魏國的河內地區,奪取了大小城邑六十餘座。 昭王十九年(前288),由魏冉操持,秦昭王自稱西帝,尊齊湣王為東帝。 過了一個多月,呂禮又來到秦國,齊、秦兩國國君取消了帝號仍舊稱王。 魏冉再度任秦國丞相後,第六年上便免職了。 免職後二年,第三次出任秦國丞相。 在第四年時,派白起攻取了楚國的郢都,秦國設置了南郡。 於是賜封白起為武安君。 白起,是穰侯所舉薦的將軍,兩人關係很好。 當時,穰侯私家的豪富,超過了國君之家。 秦昭王三十二年(前275),穰侯任相國,帶兵進攻魏國,使魏將芒卯戰敗而逃,進入北宅,隨即圍攻大梁。 魏國大夫須賈勸說穰侯道:「我聽魏國的一位長吏對魏王說:『從前梁惠王攻打趙國,取得了三梁,拿下了邯鄲;而趙王雖然戰敗也不肯割地,後來邯鄲終於被收復。 齊國人攻打衛國,拿下了國都,殺死了子良;而衛人即使受辱也決不割地,後來喪失的國都仍歸衛人所有。 衛、趙兩國之所以國家完整,軍隊強勁,土地不被諸侯兼併,就是因為他們能夠忍受苦難,愛惜每一寸土地。 宋國、中山國屢遭進犯又屢次割地,結果國家隨即滅亡。 我認為衛國、趙國值得傚法,而宋國、中山國則當引以為戒。 秦國是個貪婪無厭,兇惡暴戾的國家,切勿親近。 它蠶食魏國,吞盡原屬晉國之地,戰勝暴鳶,割取八個縣之多,土地來不及全部併入,可是軍隊又耀武揚威地出動了。 秦國哪有什麼滿足的時候呢?現在又使芒卯敗逃,開進了北宅,這並不是敢於進攻魏都,而是威脅大王要求多多割讓土地。 大王切勿接受它的要求。 現在若大王背棄楚國、趙國而與秦國講和,楚、趙兩國必定怨恨而背離大王,而與大王爭著買好秦國,秦國必定接受它們的做法。 秦國挾制楚、趙兩國的軍隊再攻魏都,那麼魏國想要不亡國是不可能的。 希望大王一定不要講和。 大王若打算講和,也要少割地並且要有人質作保;不然,必定上當受騙。 』這是我在魏國所聽到的,希望您據此來考慮圍攻大梁的事。 《周書》上說『要想到上天的意旨不是固定不變的。 』這就是說天賜幸運是不可多次得到的。 秦國戰勝暴鳶,割取八縣,並非是兵力精良,也非計謀的高超巧妙,而靠的主要是運氣。 現在秦國又打敗了芒卯,兵入北宅,進而圍攻大梁,以此看來是自己把徼天之幸當作了常規,聰明的人不是這樣的。 據我所知魏國已經調集了全部上百個縣的精兵良將來保衛大梁,看來不少於三十萬人。 以三十萬的大軍來守衛七丈高的城垣,我認為即使商湯、周武王死而復生,也是難以攻下的。 輕易的背著楚、趙兩國軍隊,要登七丈高的城垣,與三十萬大軍對壘,而且志在必得,我看從開天闢地以來直到今天,是不曾有過的。 攻而不克,秦軍必然疲憊不堪,大梁攻不下而陶邑卻定要喪失,那就會前功盡棄了。 現在魏國正猶疑未決,可以讓它少割土地先攏住它。 希望您抓住楚、趙援軍尚未到達大梁的時機,趕快以少割土地來收服魏國。 魏國正當猶疑之際,會把得到以少割土地換取大梁解圍的做法看作是有利的上策,一定想這麼辦,那麼您的願望就會實現了。 楚、趙兩國對於魏國搶先與秦國媾和會大為惱火,必定爭著討好秦國,合縱便因此瓦解,而後您再從容地選擇對像個個攻破。 況且,您要取得土地也不一定非用軍事手段呀!割取了原來的晉國土地,秦軍不必攻堅,魏國就會乖乖地獻出絳、安邑兩城。 這樣又為您打開了河西、河東兩條通道,原來的宋國土地也將全部為秦國所有,隨即衛國必會獻出單父。 秦軍不動一兵一卒,而您卻能控制全面局勢,有什麼索取不能得到,有什麼作為不能成功呢!希望您仔細考慮圍攻大梁這件事而不要使自己的行動冒險。 」穰侯說:「好。 」於是停止攻梁,解圍而去。 第二年,魏國背離了秦國,同齊國合縱交好。 秦王派穰侯進攻魏國,斬敵四萬人,使魏將暴鳶戰敗而逃,取得了魏國的三個縣。 穰侯又增加了封邑。 第37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3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