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卿想要以信陵君出兵救趙保存了邯鄲為理由替平原君請求增加封邑。 公孫龍得知這個消息,就連夜乘車去見平原君說:「我聽說虞卿想要以信陵君出兵救趙保存了邯鄲為理由替您請求增加封邑,有這回事嗎?」平原君回答說:「有的。 」公孫龍說:「這是很不合適的。 說來國君任用您擔任趙國宰相,並不是因為您的智慧才能是趙國獨一無二別人沒有的。 劃出東武城封賜給您,也不是因為您做出了有功勞的事情,只是由於您是國君近親的緣故啊。 您接受相印並不因自己無能而推辭,取得封邑也不說自己沒有功勞而不接受,也是由於您自己認為是國君的近親的緣故啊。 如今信陵君出兵保存了邯鄲而您要求增加封邑,這是無功時作為近親接受了封邑,而有功時又要求按照普通人來論功計賞啊。 這顯然是很不合適的。 況且虞卿掌握著辦事成功與不成功的兩頭主動權。 事情成功了,就要像拿著索債的契券一樣來索取報償;事情不成功,又要拿著為您爭功求封的虛名來讓您感激他。 您一定不要聽從他的主張。 」平原君於是拒絕了虞卿的建議。 平原君在趙孝成王十五年(前251)去世。 平原君的子孫世代承襲他的封爵,他的後嗣終於在趙國滅亡的同時斷絕了。 平原君對待公孫龍很是優厚。 公孫龍善於進行「離堅白」命題的論辯,到了鄒衍訪問趙國時,縱論至高無尚的正大道理,駁斥公孫龍的名辯命題,此後平原君便辭退了公孫龍。 虞卿,是個善於遊說的有才之士,他腳穿草鞋,肩搭雨傘,遠道而來遊說趙孝成王。 第一次拜見趙王,趙王便賜給他黃金百鎰,白璧一對;第二次拜見趙王,就當上了趙國的上卿,所以稱他為虞卿。 秦、趙兩國在長平交戰,趙國初戰不利,損失一員都尉。 趙王召來樓昌和虞卿計議說:「我軍初戰不利,都尉戰死,我要卷甲赴敵與秦軍決戰,你們看怎麼樣?」樓昌說:「沒有好處,不如派重要使臣去求和。 」虞卿說:「樓昌主張求和的原因,是認為不求和我軍必敗。 可是控制和談主動權在秦國一方。 而且大王您估計一下秦國的作戰意圖,是要擊敗趙國軍隊呢,還是不要呢?」趙王回答說:「秦國已經竭盡全力毫不保留了,必定將要擊敗趙軍。 」虞卿接著說:「大王聽從我的話,派出使臣拿上貴重的珍寶去聯合楚、魏兩國,楚、魏兩國想得到大王的貴重珍寶,一定接納我們的使臣。 趙國使臣進入楚、魏兩國,秦國必定懷疑天下諸侯聯合抗秦,而且必定恐慌。 這樣,和談才能進行。 」趙王沒有聽從虞卿的意見,與平陽君趙豹議妥求和,就派出鄭朱先到秦國聯繫。 秦國接納了鄭朱。 趙王又召見虞卿說:「我派平陽君到秦國求和,秦國已經接納鄭朱了,您認為怎麼樣?」虞卿回答說:「大王的和談不能成功,趙軍必定被擊敗。 天下諸侯祝賀秦國獲勝的使臣都在秦國了。 鄭朱是個顯貴之人,他進入秦國,秦王和應侯一定把鄭朱來到秦國這件事大加宣揚而給天下諸侯看。 楚、魏兩國認為趙國到秦國求和,必定不會救援大王。 秦國知道天下諸侯不救援大王,那麼和談是不可能得到成功的。 」應侯果然把鄭朱來到秦國這件事大加宣揚而給天下諸侯祝賀秦國獲勝的使臣們看,終究不肯和談。 趙軍在長平大敗,於是邯鄲被圍困,被天下人恥笑。 秦國解除了邯鄲的包圍之後,而趙王卻準備到秦國拜訪秦王,就派趙郝到秦國去訂約結交,割出六個縣而講和。 虞卿對趙王說:「大王您看,秦國進攻大王,是因為打得疲頓了才撤回呢?還是它能夠進攻,由於憐惜大王而不再進攻呢?」趙王回答說:「秦國進攻我,是毫不保留竭盡全力了,一定是因為打得疲憊了才撤回的。 」虞卿說:「秦國用它的全部力量進攻它所不能奪取的土地,結果打得疲頓而回,可是大王又把秦國兵力所不能奪取的土地白白送給秦國,這等於幫助秦國進攻自己啊。 明年秦國再進攻大王,大王就無法自救了。 」趙王把虞卿的話告訴了趙郝。 趙郝說:「虞卿真能摸清秦國兵力的底細嗎?果真知道秦國兵力今年不能進攻了,這麼一塊彈丸之地不給它,讓秦國明年再來進攻大王,那時大王豈不是要割讓腹地給它來求和嗎?」趙王說:「我聽從你的意見割讓六縣了,你能一定讓秦國明年不再進攻我嗎?」趙郝回答說:「這個可不是我所敢承擔的事情。 過去韓、趙、魏三國與秦國交往,互相親善。 現在秦國對韓、魏兩國親善而進攻大王,看來大王事奉秦國的心意一定是不如韓、魏兩國了。 現在我替您解除因背棄與秦國親善關係而招致的進攻,開啟關卡,互通貿易,與秦國的交好程度同韓、魏兩國一樣,若到了明年大王獨自招來秦國的進攻,這一定是大王事奉秦國的心意又落在韓、魏兩國的後面了。 所以說,這不是我所敢承擔的事情。 」 趙王把趙郝的話告訴了虞卿。 虞卿回答說:「趙郝說『不講和,明年秦國再來進攻大王,大王豈不是要割讓腹地給它來求和嗎』。 現在講和,趙郝又認為不能保證秦國不再進攻。 那麼現在即使割讓六個城邑,又有什麼好處!明年再來進攻,又把它的兵力所不能奪取的土地割讓給它來求和。 這是自取滅亡的辦法,所以不如不講和。 秦國即使善於進攻,也不能輕易地奪取六個縣;趙國即使不能防守,終歸也不會喪失六座城。 秦國疲頓而撤兵,軍隊必然疲軟。 我用六座城來收攏天下諸侯去進攻疲軟的秦軍,這是我在天下諸侯那裡失去六座城而在秦國那裡得到補償。 我國還可得到好處,這與白白地割讓土地,使自己削弱而使秦國強大相比,哪樣好呢?現在趙郝說『秦國與韓、魏兩國親善而進攻趙國的原因,一定是大王事奉秦國的心意不如韓、魏兩國』,這是讓大王每年拿出六座城來事奉秦國,也就是白白地把城邑送光。 明年秦國又要求割地,大王將給它嗎?不給,這是拋棄了原來割讓土地所換取的成果而挑起秦國進攻的兵禍;給它,也就無地可給了。 俗話說:『強大的善於進攻,弱小的不能防守』。 現在平白地聽任秦國擺佈,秦國軍隊毫不費力便可多得土地,這是使秦國更加強大而使趙國更加削弱啊。 讓越來越強大的秦國來割取越來越弱小的趙國,秦國年年謀取趙國土地的打算因而就不會停止了。 況且大王的土地有限而秦國的要求無限,拿有限的趙國土地去應付無限的秦國要求,那勢必不會再有趙國了。 」 趙王的想法還沒確定下來,樓緩從秦國回到趙國,趙王與樓緩商議這個問題,說:「給秦國土地與不給,哪種作法好?」樓緩推讓說:「這不是我所能知道的。 」趙王說:「雖然這麼說,也不妨試著談談你個人的意見。 」樓緩便回答說:「大王也聽說過那個公甫文伯母親的事嗎?公甫文伯在魯國做官,病死了,妻妾中為他在臥房中自殺的有兩個人。 他的母親聽到這件事,居然不哭一聲。 公甫文伯家的保姆說:『哪裡有兒子死了而母親不哭的呢?』他的母親說:『孔子是個大賢人,被魯國驅逐了,可是他這個人卻不跟隨孔子了。 現在他死了而妻妾為他自殺的有兩人,像這樣的情況一定是他對尊長的人情義淡薄而對妻妾的情義深厚。 』所以由母親說出這樣的話,這是個賢良的母親,若由妻子說出這樣的話,這一定免不了是個嫉妒的妻子。 所以說的話雖然都一樣,但由於說話人的立場不同,人的用意也就跟著變化了。 現在我剛剛從秦國來,如果說不給,那不是上策;如果說給它,恐怕大王會認為我是替秦國幫忙:所以我不敢回答。 假使我能夠替大王考慮,不如給它好。 」趙王聽後說:「嗯」。 第39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39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