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鄴城,公子拿出兵符假傳魏王命令代替晉鄙擔任將領。 晉鄙合了兵符,驗證無誤,但還是懷疑這件事,就舉著手盯著公子說:「如今我統帥著十萬之眾的大軍,駐紮在邊境上,這是關係到國家命運的重任,今天你隻身一人來代替我,這是怎麼回事呢?」正要拒絕接受命令。 這時朱亥取出藏在衣袖裡的四十斤鐵椎,一椎擊死了晉鄙,公子於是統帥了晉鄙的軍隊。 然後整頓部隊,向軍中下令說:「父子都在軍隊裡的,父親回家;兄弟同在軍隊裡的,長兄回家;沒有兄弟的獨生子,回家去奉養雙親。 」經過整頓選拔,得到精兵八萬人。 開跋前線攻擊秦軍。 秦軍解圍撤離而去,於是邯鄲得救,保住了趙國。 趙王和平原君到郊界來迎接公子。 平原君替公子背著盛滿箭支的囊袋走在前面引路。 趙王連著兩次拜謝說:「自古以來的賢人沒有一個趕上公子的。 」在這個時候,平原君不敢再拿自己跟別人相比了。 公子與侯先生訣別之後,在到達鄴城軍營的那一天,侯先生果然面向北刎頸而死。 魏王惱怒公子盜出了他的兵符,假傳君令擊殺晉鄙,這一點公子也是明知的。 所以在打退秦軍拯救趙國之後,就讓部將帶著部隊返回魏國去,而公子自己和他的門客就留在了趙國。 趙孝成王感激公子假托君命奪取晉鄙軍權從而保住了趙國這一義舉,就與平原君商量,把五座城邑封賞給公子。 公子聽到這個消息後,產生了驕傲自大的情緒,露出了居功自滿的神色。 門客中有個人勸說公子道:「事物有不可以忘記的,也有不可以不忘記的。 別人對公子有恩德,公子不可以忘記;公子對別人有恩德,希望公子忘掉它。 況且假托魏王命令,奪取晉鄙兵權去救趙國,這對趙國來說算是有功勞了,但對魏國來說那就不算忠臣了。 公子卻因此自以為有功,覺得了不起,我私下認為公子實在不應該。 」公子聽後,立刻責備自己,好像無地自容一樣。 趙國召開盛大歡迎宴會,趙王打掃了殿堂台階,親自到門口迎接貴客,並執行主人的禮節,領著公子走進殿堂的西邊台階。 公子則側著身子走一再推辭謙讓,並主動從東邊的台階升堂。 宴會上,公子稱說自己有罪,對不起魏國,於趙國也無功勞可言。 趙王陪著公子飲酒直到傍晚,始終不好意思開口談封獻五座城邑的事,因為公子總是在謙讓自責。 公子終於留在了趙國。 趙王把鄗(hao,耗)邑封賞給公子,這時魏王也把信陵邑又奉還給公子。 公子仍留在趙國。 公子聽說趙國有兩個有才有德而沒有從政的人,一個是毛公藏身於賭徒中,一個是薛公藏身在酒店裡,公子很想見見這兩個人,可是這兩個人躲了起來不肯見公子。 公子打聽到他們的藏身地址,就悄悄地步行去同這兩個交往,彼此都以相識為樂事,很是高興。 平原君知道了這個情況,就對他的夫人說:「當初我聽說夫人的弟弟魏公子是個舉世無雙的大賢人,如今我聽說他竟然胡來,跟那伙賭徒、酒店夥計交往,公子只是個無知妄為的人罷了。 」平原君的夫人把這些話告訴了公子。 公子聽後就向夫人告辭準備離開這裡,說:「以前我聽說平原君賢德,所以背棄魏王而救趙國,滿足了平原君的要求。 現在才知道平原君與人交往,只是顯示富貴的豪放舉動罷了,他不是求取賢士人才啊。 我從在大梁時,就常常聽說這兩個人賢能有才,到了趙國,我惟恐不能見到他們。 拿我這個人跟他們交往,還怕他們不要我呢,現在平原君竟然把跟他們交往看作是羞辱,平原君這個人不值得結交。 」於是就整理行裝準備離去。 夫人把公子的話全都告訴了平原君,平原君聽了自感慚愧便去向公子脫帽謝罪,堅決地把公子挽留下來。 平原君門下的賓客們聽到這件事,有一半人離開了平原君歸附於公子,天下的士人也都去投靠公子,歸附在他的門下。 公子的為人使平原君的賓客仰慕而盡都到公子的門下來。 公子留在趙國十年不回魏國。 秦國聽說公子留在趙國,就日夜不停地發兵向東進攻魏國。 魏王為此事焦慮萬分,就派使臣去請公子回國。 公子仍擔心魏王惱怒自己,就告誡門下賓客說:「有敢替魏王使臣通報傳達的,處死。 」由於賓客們都是背棄魏國來到趙國的,所以沒誰敢勸公子回魏國。 這時,毛公和薛公兩人去見公子說:「公子所以在趙國受到尊重,名揚諸侯,只是因為有魏國的存在啊。 現在秦國進攻魏國,魏國危急而公子毫不顧念,假使秦國攻破大梁而把您先祖的宗廟夷平,公子還有什麼臉面活在世上呢?」話還沒說完,公子臉色立即變了,囑咐車伕趕快套車回去救魏國。 魏王見到公子,兩人不禁相對落淚,魏王把上將軍大印授給公子,公子便正式擔任了上將軍這個統帥軍隊的最高職務。 魏安釐王三十年(前247),公子派使臣把自己擔任上將軍職務一事通報給各個諸侯國。 諸侯們得知公子擔任了上將軍,都各自調兵遣將救援魏國。 公子率領五個諸侯國的軍隊在黃河以南地區把秦軍打得大敗,使秦將蒙驁敗逃。 進而乘勝追擊直到函谷關,把秦軍壓在函谷關內,使他們不敢再出關。 當時,公子的聲威震動天下,各諸侯國來的賓客都進獻兵法,公子把它們合在一起簽上自己的名字,所以世上俗稱《魏公子兵法》。 秦王擔憂公子將進一步威脅秦國,就使用了萬斤黃金到魏行賄,尋找晉鄙原來的那些門客,讓他們在魏王面前進讒言說:「公子流亡在外十年了,現在擔任魏國大將,諸侯國的將領都歸他指揮,諸侯們只知道魏國有個魏公子,不知道還有個魏王。 公子也要乘這個時機決定稱王。 諸侯們害怕公子的權勢聲威,正打算共同出面擁立他為王呢。 」秦國又多次實行反間,利用在秦國的魏國間諜,假裝不知情地請他們向公子祝賀問是否已經立為魏王了。 魏王天天聽到這些譭謗公子的話,不能不信以為真,後來果然派人代替公子擔任上將軍。 公子自己明知這是又一次因譭謗而被廢黜,於是就推托有病不上朝了,他在家裡與賓客們通宵達旦地宴飲,痛飲烈性酒,常跟女人廝混,這樣日日夜夜尋歡作樂度過了四年,終於因飲酒無度患病死亡,這一年,魏安釐王也去世了。 秦王得到公子已死的消息,就派蒙驁進攻魏國,攻佔了二十座城邑,開始設立東郡。 從此以後,秦國逐漸地像蠶食桑葉一樣侵佔魏國領土,過了十八年便俘虜了魏王假,屠殺大梁軍民,毀掉了這座都城。 漢高祖當初地位低賤時,就多次聽別人說魏公子賢德有才。 等到他即位做了皇帝後,每次經過大梁,常常去祭祀公子。 漢高祖十二年(前195),他從擊敗叛將黥布的前線歸來,經過大梁時為公子安置了五戶人家,專門看守他的墳墓,讓他們世世代代每年按四季祭祀公子。 太史公說:我經過大梁廢墟時,曾尋訪那個所謂的夷門。 原來夷門就是大梁城的東門。 天下諸多公子中也確有好客喜士的,但只有信陵君能夠交結那些隱沒在社會各個角落的人物,他不以交結下層賤民為恥辱,是很有道理的。 他的名聲遠遠超過諸侯,的確不是虛傳。 因此,高祖每次經過大梁便命令百姓祭祀他不能斷絕。 【原文】【註解】 魏公子無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異母弟也。 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 是時范睢亡魏相秦(1),以怨魏齊故(2),秦兵圍大梁,破魏華陽下軍(3),走芒卯(4)。 魏王及公子患之。 公子為人仁而下士(5),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6),不敢以其富貴驕士。 士以此方數千里爭往歸之,致食客三千人(7)。 當是時,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 (1)亡魏:從魏國逃亡。 (2)以怨魏齊故:因為怨恨魏相魏齊的緣故。 魏齊曾屈打范雎幾乎致死。 (3)這一句的意思是說:擊敗魏國駐紮在華陽的軍隊。 梁玉繩《史記志疑》:「(范)睢相在秦昭四十二年(前265),秦圍大梁及破魏華陽二事在昭王三十二、四兩年(前275、前273),其時穰侯相秦也,安得謂因睢怨魏齊而興兵乎?誤矣。 」所言當是。 (4)走芒卯:使芒卯戰敗而逃。 走,使敗逃。 (5)仁而下士:仁愛而謙恭地對待賢士。 下,降低自己身份,與人交往。 (6)無:無論。 不肖:沒有才能。 (7)食客:指投靠強宗族並為其服務以謀取衣食的人。 第39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39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