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間住在燕國三十多年,燕王喜採用他的宰相栗腹的計策,打算攻打趙國,便詢問昌國君樂間。 樂間說:「趙國,是同四方交戰的國家,它的百姓熟悉軍事,攻打它是不行的。 」燕王喜不聽,於是攻打趙國。 趙國廉頗還擊燕軍,在鄗(hao,耗)地把栗腹的軍隊打得大敗,擒獲了栗腹、樂乘。 樂乘,與樂間是同祖。 於是樂間逃到趙國,趙國於是攻燕國。 燕國割讓了許多土地向趙國求和。 趙軍才解圍而去。 燕王悔恨沒聽用樂間的建議,樂間已經在趙國,就給樂間寫了一封信說:「殷紂王時,箕子不被任用,但他敢於冒犯君王,直言諫諍,毫不懈怠,希望紂王聽信;商容因勸諫紂王而被貶謫,他身受侮辱,仍希望紂王改弦更張。 等到民心渙散,獄中的囚犯紛紛逃出,國家已不可救藥,然後兩位先生才辭官隱居。 因此紂王背上了凶暴的惡名,兩位先生卻不失忠誠、高尚的美譽。 這是為什麼呢?他竭盡了為君為國而憂慮的責任。 現在我雖然愚鈍,但還不像殷紂那麼凶暴;燕國百姓雖不安定,但也不像殷朝百姓那麼嚴重。 有道是,家庭內部有了紛爭,不盡述自己的意見,卻去告訴鄰里。 這兩種做法,我認為是不可取的。 」 樂間、樂乘怨恨燕王不聽從他們的計策,兩個人終於留在趙國。 趙國封樂乘為武襄君。 第二年,樂乘、廉頗為趙國圍困燕國,燕國用厚禮向趙國求和,趙軍才解圍。 五年之後,趙孝成王去世。 悼襄王派樂乘代替廉頗的官職。 廉頗攻打樂乘,樂乘逃奔,廉頗也逃到魏國。 此後十六年秦國滅掉趙國。 二十年之後,漢高帝經過原來趙國屬地,問那裡的人說:「樂毅有後代嗎?」回答說:「有個樂叔。 」漢高帝把樂卿封賜給他,封號稱華成君。 華成君就是樂毅的孫子。 樂氏家族還有樂瑕公、樂臣公,他們是在趙國將要被秦國滅掉時逃到齊國高密的。 樂臣公長於研究黃帝、老子的學說,在齊國很有名氣,人們稱他為賢師。 太史公說:「當初齊人蒯通和主父偃讀樂毅給燕王的那封信時,都曾不禁放下書信掉下眼淚來。 樂臣公鑽研黃帝、老子的學說,他的宗師叫做河上丈人,現在還不清楚河上丈人是那裡人。 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樂瑕公,樂瑕公教樂臣公。 樂臣教蓋公。 蓋公在齊地高密、膠西一帶執教,是曹相國的老師。 【原文】【註解】 樂毅者,其先祖曰樂羊。 樂羊為魏文侯將,伐取中山,魏文侯封樂羊以靈壽。 樂羊死,葬於靈壽,其後子孫因家焉。 中山復國,至趙武靈王時覆滅中山,而樂氏後有樂毅。 樂毅賢,好兵,趙人舉之。 及武靈王有沙丘之亂(1),乃去趙適魏。 聞燕昭王以子之之亂而齊大敗燕(2),燕昭王怨齊,未嘗一日而忘報齊也。 燕國小,辟遠(3),力不能制(4),於是屈身下士(5),先禮郭隗以招賢者(6)。 樂毅於是為魏昭王使於燕,燕王以客禮待之。 樂毅辭讓,遂委質為臣(7),燕昭王以為亞卿,久之。 (1)沙丘之亂:指前295年,主父武靈王與少子惠文王同游沙丘,長子章乘機作亂,欲殺惠文王以自立,公子成等發兵平亂,章敗,逃入武靈王行宮,公子成率兵圍困,殺章,武靈王被餓死。 (2)子之之亂:指前315年,燕王噲將王位禪讓給國相子之,子之為政三年燕大亂。 前314年齊宣王襲燕,殺燕王噲及子之。 (3)辟:同「僻」。 偏僻。 (4)制:制勝。 (5)屈身:降抑身份。 (6)先禮郭隗:指燕昭王聽從郭隗建議,先禮尊郭隗自己,為其築宮,拜其為師以招攬天下賢士。 (7)委質:古代臣下向君主敬獻禮物,表示獻身稱「委質」。 質,通「贄」。 當是時,齊湣王強,南敗楚相唐眛於重丘(1),西摧三晉於觀津(2),遂與三晉擊秦,助趙滅中山,破宋,廣地千餘里。 與秦昭王爭重為帝(3),已而復歸之(4)。 諸侯皆欲背秦而服於齊。 湣王自矜(5),百姓弗堪(6)。 於是燕昭王問伐齊之事。 樂毅對曰:「齊,霸國之餘業也(7),地大人眾,未易獨攻也。 王必欲伐之,莫如與趙及楚、魏(8)。 」於是使樂毅約趙惠文王,別使連楚、魏,令趙說秦以伐齊之利(9)。 諸侯害齊湣王之驕暴十,皆爭合從與燕伐齊。 樂毅還報,燕昭王悉起兵,使樂毅為上將軍,趙惠文王以相國印授樂毅。 樂毅於是並護趙、楚、韓、魏、燕之兵以伐齊,破之濟西。 諸侯兵罷歸□,而燕軍樂毅獨追,至於臨菑。 齊湣王之敗濟西,亡走保於莒。 樂毅獨留徇齊□,齊皆城守□。 樂毅攻入臨菑,盡取齊寶財物祭器輸之燕。 燕昭王大說□,親至濟上勞軍,行賞饗士□,封樂毅於昌國,號為昌國君。 於是燕昭王收齊鹵獲以歸□,而使樂毅復以兵平齊城之不下者。 樂毅留徇齊五歲,下齊七十餘城,皆為郡縣以屬燕,唯獨莒、即墨未服。 會燕昭王死,子立為燕惠王。 惠王自為太子時嘗不快於樂毅,及即位,齊之田單聞之,乃縱反間於燕□,曰:「齊城不下者兩城耳。 然所以不早拔者,聞樂毅與燕新王有隙□,欲連兵且留齊(21),南面而王齊(22)。 齊之所患,唯恐他將之來。 」於是燕惠王固已疑樂毅,得齊反間,乃使騎劫代將,而召樂毅。 樂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23),畏誅,遂西降趙。 趙封樂毅於觀津,號曰望諸君。 尊寵樂毅以警動於燕、齊。 (1)楚相:梁玉繩《史記志疑》:「『楚相』乃『楚將』之誤。 」當是。 (2)三晉:指韓、趙、魏三國。 春秋末,晉被韓、趙、魏三家瓜分,各立為國,故稱「三晉」。 這裡指魏、趙兩國。 (3)爭重為帝:爭取尊為帝號。 前288年,秦昭王自稱西帝,尊齊湣王為東帝。 (4)已而復歸之:指齊湣王接受蘇代的勸說,稱帝后兩個月即自行取消帝號,仍舊稱王。 (5)自矜:自尊自大。 (6)堪:忍受。 (7)余業:先人遺下的功業。 (8)與:結交,聯合。 (9)(dan,旦):以利益引誘人。 十害:以為禍害。 合從:當時諸侯國在外交的一種策略,即「合眾弱以攻一強」。 從,同「縱」。 並護:統一指揮。 □罷歸:停止攻擊,撤回本國。 □徇:帶兵巡行佔領的地方。 □城守:據城固守。 □說:同「悅」。 □饗:用酒食招待人。 □鹵獲:奪取繳獲的戰利品。 鹵,通「擄」,掠奪。 □縱:施放。 反間:使敵人間諜為我所用,或用計使敵人內部不團結。 (20)隙:感情上的裂痕,怨仇。 (21)連兵:斷斷續續用兵。 (22)王齊:在齊稱王。 (23)不善:不懷好意。 齊田單後與騎劫戰,果設詐誑燕軍(1),遂破騎劫於即墨下,而轉戰逐燕,北至河上,盡復得齊城,而迎襄王於莒(2),入於臨菑。 燕惠王后悔使騎劫代樂毅,以故破軍亡將失齊;又怨樂毅之降趙,恐趙用樂毅而乘燕之以伐燕(3)。 燕惠王乃使人讓樂毅(4),且謝之曰(5):「先王舉國而委將軍,將軍為燕破齊,報先王之讎(6),天下莫不震動,寡人豈敢一日而忘將軍之功哉!會先王棄群臣(7),寡人新即位,左右誤寡人。 寡人之使騎劫代將軍,為將軍久暴露於外(8),故召將軍且休,計事。 將軍過聽(9),以與寡人有隙,遂捐燕歸趙十。 將軍自為計則可矣,而亦何以報先王之所以遇將軍之意乎?」樂毅報遺燕惠王書曰: (1)設詐誑燕軍:指田單先以請降示弱麻痺燕軍,再以「火牛陣」奇襲燕軍。 詐:欺騙;誑:迷惑。 (2)迎襄王於莒:齊湣王兵敗奔莒,為援齊楚將淖齒所殺,後莒人立湣王子為王,即襄王。 (3):疲睏。 (4)讓:責備。 (5)謝:道歉。 (6)讎:仇恨。 (7)棄群臣:拋下了群臣,是死去的委婉說法。 (8)暴(pu,瀑)露:露天食宿。 指戰地生活的辛苦。 (9)過聽:誤聽。 十捐:棄。 遺:給予。 臣不佞(1),不能奉承王命,以順左右之心,恐傷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義,故遁逃走趙。 今足下使人數之以罪(2),臣恐侍御者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3),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4),故敢以書對。 臣聞賢聖之君不以祿私親(5),其功多者賞之,其能當者處之(6)。 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交者(7),立名之士也。 臣竊觀先王之舉也,見有高世主之心(8),故假節於魏(9),以身得察於燕。 先王過舉十,廁之賓客之中,立之群臣之上,不謀父兄,以為亞卿。 臣竊不自知,自以為奉令承教□,可幸無罪□,故受令而不辭。 第42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4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