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郤:有仇怨。 郤,空隙,裂縫。 喻感情上產生裂痕。 (2)數反:多次往返拜訪。 反,同「返」。 返回。 (3)暢:敬酒。 《戰國策》作「觴」。 是。 (4)溢:即「鎰」。 古代重量單位。 為二十兩。 一說二十四兩。 (5)壽:敬酒或用禮物贈人,表示祝人長壽。 (6)甘毳(cui,粹):甜脆食物。 毳,通「脆」。 (7)大人:對別人父母的敬稱。 粗糲:粗糙的糧食。 謙詞。 (8)降志辱身:使心志卑下,屈辱身份。 市井:市場。 下文「市井之人」指做買賣的人。 久之,聶政母死。 既已葬,除服(1),聶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嚴仲子乃諸侯之卿相也,不遠千里,枉車騎而交臣(2)。 臣之所以待之,至淺鮮矣(3),未有大功可以稱者(4),而嚴仲子奉百金為親壽,我雖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 夫賢者以感忿睚眥之意而親信窮僻之人(5),而政獨安得嘿然而已乎(6)!且前日要政(7),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終,政將為知己者用。 」乃遂西至濮陽,見嚴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許嚴仲子者,徒以親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終。 仲子所欲報仇者為誰?請得從事焉!」嚴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韓相俠累,俠累又韓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處兵衛甚設,臣欲使人刺之,(眾)終莫能就。 今足下幸而不棄,請益其車騎壯士可為足下輔翼者(8)。 」聶政曰:「韓之與衛,相去中間不甚遠,今殺人之相,相又國君之親,此其勢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無生得失,生得失則語洩,語洩是韓舉國而與仲子為仇,豈不殆哉(9)!」遂謝車騎人徒,聶政乃辭獨行。 (1)除服:喪服期滿。 (2)枉:屈,委屈。 (3)鮮:少,稀少。 (4)稱:相比,相抵。 (5)睚眥(ya zi,牙字):發怒時瞪眼睛。 借指小的仇恨。 (6)嘿:通「默」,沉默。 (7)要:邀請。 (8)輔翼:助手,輔助。 (9)殆:危險。 杖劍至韓(1),韓相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衛侍者甚眾。 聶政直入,上階刺殺俠累,左右大亂。 聶政大呼,所擊殺者數十人,因自皮面決眼(2),自屠出腸,遂以死。 韓取聶政屍暴於市(3),購問莫知誰子(4)。 於是韓(購)縣〔購〕之(5),有能言殺相俠累者予千金。 久之莫知也。 (1)杖:持,攜帶。 (2)皮面決眼:割破面皮,挖出眼珠。 (3)暴(pu,鋪)於市:暴露在大街上。 (4)購問:懸賞詢問。 (5)縣(xuan,玄):同「懸」。 懸掛。 政姊荌聞人有刺殺韓相者,賊不得(1),國不知其名姓,暴其屍而懸之千金,乃於邑曰(2):「其是吾弟與?嗟乎,嚴重子知吾弟!」立起,如韓,之市,而死者果政也,伏屍哭極哀,曰:「是軹深井裡所謂聶政者也。 」市行者諸眾人皆曰:「此人暴虐吾國相,王懸購其名姓千金,夫人不聞與?何敢來識之也?」荌應之曰:「聞之。 然政所以蒙污辱自棄於市販之間者(3),為老母幸無恙(4),妾未嫁也。 親既以天年下世,妾已嫁夫,嚴仲子乃察舉吾弟困污之中而交之,澤厚矣,可奈何!士固為知已者死,今乃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絕從(5),妾其奈何畏歿身之誅(6),終滅賢弟之名!」大驚韓市人。 乃大呼天者三,卒於邑悲哀而死政之旁。 (1)賊不得:指不知道兇手的姓名。 (2)於邑(w□ ye,烏葉):同「嗚咽」,哭泣。 (3)蒙污辱自棄於市販:承受羞辱,不惜混在屠豬販肉的人之間。 (4)無恙:平安無事。 恙,憂,病。 (5)重自刑以絕從:深深地毀壞自己的面容肢體,使人不能辨認,以免牽連別人。 從,連帶治罪。 一說通「蹤」,蹤跡線索。 (6)歿:死。 晉、楚、齊、衛聞之,皆曰:「非獨政能也,乃其姊亦烈女也。 鄉使政誠知其姊無濡忍之志(1),不重暴骸之難(2),必絕險千里以列其名(3),姊弟俱僇於韓市者(4),亦未必敢以身許嚴仲子也。 嚴仲子亦可謂知人能得士矣!」 其後二百二十餘年秦有荊軻之事。 (1)鄉使:從前假使。 鄉,同「向」。 從前,過去。 濡忍:含忍,忍耐。 (2)不重:不顧惜。 暴骸:露屍於外。 (3)絕險:度越艱難險阻。 列:顯露,布陳。 (4)僇:通「戮」。 殺戮。 荊軻者,衛人也,其先乃齊人(1),徙於衛(2),衛人謂之慶卿。 而之燕,燕人謂之荊卿。 (1)先:先人,祖先。 (2)徙:遷移。 荊軻好讀書擊劍,以術說衛元君(1),衛元君不用。 其後秦伐魏,置東郡,徙衛元君之支屬於野王(2)。 (1)說:勸說,說服。 (2)徙衛元君支屬於野王:遷移野王不只是支屬,衛元君也在內。 支屬,旁支親屬。 荊軻嘗游過榆次,與蓋聶論劍(1),蓋聶怒而目之(2)。 荊軻出,人或言復召荊卿。 蓋聶曰:「曩者吾與論劍有不稱者(3),吾目之;試往,是宜去,不敢留。 」使使往之主人,荊卿則已駕而去榆次矣。 使者還報,蓋聶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攝之(4);」 (1)論劍:談論劍術,有較量的意思。 (2)目:瞪眼逼視。 (3)曩者:過去。 這裡指剛才。 不稱:不相宜,不合適。 (4)攝:通「懾」。 威懾,震懾。 一說降服。 荊軻游於邯鄲,魯句踐與荊軻博(1),爭道(2),魯句踐怒而叱之,荊軻嘿而逃去,遂不復會。 (1)博:古代一種博戲。 (2)爭道:爭執博局的著數,道,技藝,方法。 荊軻既至燕,愛燕之狗屠及善擊築者高漸離(1)。 荊軻嗜酒,日與狗屠及高漸離飲於燕市,酒酣以往,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於市中,相樂也,已而相泣,旁若無人者。 荊軻雖游於酒人乎,然其為人沉深好書(2);其所游諸侯,盡與其賢豪長者相結(3)。 其之燕,燕之處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4),知其非庸人也。 (1)築:古代絃樂器,像琴,屬於打擊樂。 (2)沉深:深沉穩重。 (3)賢豪長者:賢士、豪傑和年高有德行的人。 (4)處士:有才有德不願為官的隱居者。 居頃之,會燕太子丹質秦亡歸燕(1)。 燕太子丹者,故嘗質於趙,而秦王政生於趙,其少時與丹歡。 及政立為秦王,而丹質於秦。 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歸。 歸而求為報秦王者,國小,力不能。 其後秦日出兵山東以伐齊、楚、三晉(2),稍蠶食諸侯(3),且至於燕,燕君臣皆恐禍之至。 太子丹患之,問其傅鞠武。 武對曰:「秦地遍天下,威脅韓、魏、趙氏,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涇、渭之沃,擅巴(4)、漢之鐃,右隴、蜀之山,左關、郩之險,民眾而士厲(5),兵革有餘(6)。 意有所出,則長城之南,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 奈何以見陵之怨(7),欲批其逆鱗哉(8)!」丹曰:「然則何由?」對曰:「請入圖之。 」 (1)會:適逢,正趕上。 質:人質。 (2)三晉:指韓、趙、魏三國。 以其國君原來都是晉國的執政大夫,後各自立國,將晉一分為三,故稱。 (3)稍:逐漸,一點一點地。 蠶食:像蠶吃桑葉一樣地逐漸侵吞。 (4)擅:擁有,據有。 (5)士厲:士兵訓練有素。 厲,勇敢者銳氣。 (6)兵革:武器裝備。 兵:武器。 革,皮製鎧甲。 (7)見陵:被欺凌。 見,被。 陵:侵犯,欺侮。 (8)批:觸動,觸犯。 逆鱗:傳說中龍頸部生的倒鱗。 觸及倒鱗,龍即發怒。 用以比喻暴君凶殘。 居有間,秦將樊於期得罪於秦王,亡之燕,太子丹受而捨之(1)。 鞠武諫曰:「不可。 夫以秦王之暴而積怒於燕,足為寒心(2),又況聞樊將軍之所在乎?是謂『委肉當餓虎之蹊』(3)也,禍必不振矣(4)!雖有管、晏,不能為之謀也。 願太子疾遣樊將軍入匈奴以滅口(5)。 請西約三晉,南連齊、楚,北購於單于(6),其後迺可圖也。 」太子曰:「太傅之計,礦日彌久(7),心惛然(8),恐不能須臾。 且非獨於此也,夫樊將軍窮困於天下,歸身於丹,丹終不以迫於強秦而棄所哀憐之交,置之匈奴,是固丹命卒之時也。 願太傅更慮之。 」鞠武曰:「夫行危欲求安,造禍而求福,計淺而怨深,連結一人之後交(9),不顧國家之大害,此所謂『資怨而助禍』矣十。 夫以鴻毛燎於爐炭之上,必無事矣。 且以雕鷙之秦,行怨暴之怒,豈足道哉!燕有田光先生,其為人智深而勇沉□,可與謀。 」太子曰:「願因太傅而得交於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諾。 」出見田先生,道「太子願圖國事于先生也」。 田光曰:「敬奉教。 」乃造焉□。 第45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45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