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致:招致,羅致。 (2)隨、和之寶:指隨侯之珠與和氏之璧。 (3)明月之珠:夜光珠。 (4)太阿:利劍名。 (5)纖離:駿馬名。 (6)翠鳳之旗:用翠鳳羽毛裝飾的旗子。 (7)靈鼉(tuo,陀):爬行類動物,產長江下游,今稱揚子鱷,其皮可以蒙鼓。 (8)說:同「悅」。 (9):良馬名。 十丹青:指繪畫的顏料。 采:同「彩」。 下陳:指堂下、庭院等私人財物存放處。 陳,堂下至門的過道。 宛珠:宛地出產的珍珠。 □傅璣:鑲著小珠子。 傅,通「附」。 附著。 璣,不圓的珠子,這裡泛指珠子。 珥:耳環。 □阿縞:東阿出產的白絹。 □隨俗雅化:閑雅變化而能隨俗。 □搏髀(bi幣):拍擊著大腿,以為節奏。 髀,大腿。 □《鄭》、《衛》:春秋時代鄭、衛兩國的俗樂。 《桑間》:鄭、衛之音中專門表現愛情的樂曲。 《昭》、《虞》:傳說中虞舜時的樂曲名。 《武》、《象》:相傳周初舞蹈樂曲。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 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1)。 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2),卻賓客以業諸侯(3),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籍寇兵而繼盜糧」者也(4)。 夫物不產於秦者,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 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夠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1)五帝:其說不一,其中一種說法認為是指伏羲、神農、黃帝、堯、舜五人。 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文王三人。 (2)黔首:庶民,平民。 資:資助,給。 (3)業:成就。 (4)籍:借。 繼:付與,給予。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復李斯官,卒用其計謀(1)。 官至廷尉。 二十餘年,竟並天下,尊主為皇帝,以斯為丞相。 夷郡縣城(2),銷其兵刃(3),示不復用。 使秦無尺土之封,不立子弟為王,功臣為諸侯者,使後無戰攻之患。 (1)卒:最後。 (2)夷:削平。 (3)銷:熔化銷毀。 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陽宮,博士僕射周青臣等頌稱始皇威德。 齊人淳於越進諫曰:「臣聞之,殷周之王千餘歲(1),封子弟功臣自為支輔(2)。 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3),臣無輔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 今青臣等又面諛以重陛下過(4),非忠臣也。 」始皇下其議丞相。 丞相謬其說,絀其辭(5),乃上書曰:「古者天下散亂,莫能相一,是以諸侯並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6),以非上所建立。 今陛下並有天下,別白黑而定一尊;而私學乃相與非法教之制,聞令下,即各以其私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非主以為名,異趣以為高(7),率群下以造謗。 如此不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8)。 禁之便。 臣請諸有文學《詩》、《書》百家語者(9),蠲除去之十。 令到滿三十日弗去,黥為城旦。 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 若有欲學者,以吏為師。 」始皇可其議,收去《詩》、《書》百家之語以愚百姓,使天下無以古非今。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同文書。 治離宮別館,周遍天下。 明年,又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1)王:統治。 用如動詞。 (2)支輔:膀臂輔佐。 支,通「肢」。 (3)卒:通「猝」,倉猝,突然。 (4)面諛:當人之面,阿諛奉承。 (5)絀:通「黜」。 貶斥,廢退。 (6)私學:指當時諸子百家的學說。 (7)異趣(q□區):標新立異,與朝廷持有不同政見。 趣,趨向。 (8)黨與:私人幫派。 (9)文學:文章學問,泛指所有的文化典籍。 《詩》:《詩經》,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又為儒家經典。 《書》:《尚書》,是現存最早的關於上古時典章文獻的彙編。 亦為儒家經典。 百家語:諸子百家的著作。 十蠲:除,廢除。 黥:同「黥」。 古代肉刑的一種,即墨刑,以刀刺人面額然後用墨涅之。 城旦:秦漢時刑名,判處四年築城勞役。 可:同意,批准。 □巡狩:巡視。 □攘:排除,平定。 斯長男由為三川守(1),諸男皆尚秦公主(2),女悉嫁秦諸公子。 三川守李由告歸咸陽,李斯置酒於家,百官長皆前為壽(3),門廷車騎以千數。 李斯喟然而歎曰(4):「嗟乎!吾聞之荀卿曰『物禁大盛』。 夫斯乃上蔡布衣,閭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騖下(5),遂擢至此(6)。 當今人臣之位無居臣上者,可謂富貴極矣。 物極則衰,吾未知所稅駕也(7)!」 (1)守:郡守,一郡的行政長官。 (2)尚:奉事,匹配,後專指娶帝王之女。 (3)壽:敬酒祝賀。 (4)喟然:長歎的樣子。 (5)駑下:才能低下。 (6)擢:提拔。 (7)稅駕:猶言解駕,停車。 指休息或歸宿。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遊會稽,並海上,北抵琅邪。 丞相斯、中車府令趙高兼行符璽令事(1),皆從。 始皇有二十餘子,長子扶蘇以數直諫上,上使監兵上郡,蒙恬為將。 少子胡亥愛,請從,上許之。 余子莫從。 其年七月(2),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趙高為書賜公子扶蘇曰:「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 」書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書及璽皆在趙高所,獨子胡亥、丞相李斯、趙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崩,余群臣皆莫知也。 李斯以為上在外崩,無真太子(3),故秘之。 置始皇居轀輬車中(4),百官奏事上食如故,官者輒從轀輬可諸奏事。 (1)行:暫時代管。 (2)其年七月:因當時以十月為歲首,所以才十月在前,七月在後。 (3)真太子:正式確立的太子。 (4)轀輬車:古代一種既能保溫又能通風涼爽的臥車。 趙高因留所賜扶蘇璽書(1),而謂公子胡亥曰:「上崩,無詔封王諸子而獨賜長子書。 長子至,即立為皇帝,而子無尺寸之地,為之奈何?」胡亥曰:「固也。 吾聞之,明君知臣,明父知子。 父捐命(2),不封諸子,何可言者!」趙高曰:「不然。 方令天下之權,存亡在子與高及丞相耳,願子圖之。 且夫臣人與見臣於人(3),制人與見制於人,豈可同日道哉!」胡亥曰:「廢兄而立弟,是不義也;不奉父詔而畏死,是不孝也;能薄而材譾(4),強因人之功,是不能也;三者逆德,天下不服,身殆傾危(5),社稷不血食(6)。 」高曰:「臣聞湯、武殺其主,天下稱義焉,不為不忠。 衛君殺其父,而衛國載其德,孔子著之,不為不孝。 夫大行不小謹,盛德不辭讓,鄉曲各有宜而百官不同功(7)。 故顧小而忘大,後必有害;狐疑猶豫,後必有悔。 斷而敢行,鬼神避之,後有成功。 願子遂之!」胡亥喟然歎曰:「今大行未發(8),喪禮未終,豈宜以此事幹丞相哉(9)!」趙高曰:「時乎時乎,間不及謀十!贏糧躍馬,唯恐後時!」 (1)璽書:蓋過皇帝印璽的文書。 (2)捐命:捨棄生命,臨終。 (3)臣人:駕馭群臣。 (4)譾:淺陋。 (5)殆:近,差不多。 傾危:倒覆,即被殺。 (6)社稷:土神和谷神,代指國家。 血食:古代殺牲畜取血,用以祭祀,古稱祭祀為血食。 (7)鄉曲:猶言鄉下。 以其偏處一隅,故稱。 後引申為鄉里。 (8)大行:一去不返。 臣下因諱言皇帝死亡,故以大行來作比喻。 (9)干:求,麻煩。 十間:空隙,指時間,機會。 極言時間之緊迫。 贏:攜帶,背負。 第45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45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