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之敗卻彭城(1),塞王欣、翟王翳亡漢降楚,齊、趙亦反漢與楚和。 六月,魏王豹謁歸視親疾,至國,即絕河關反漢(2),與楚約和。 漢王使酈生說豹(3),不下。 其八月,以信為左丞相,擊魏。 魏王盛兵蒲阪,塞臨晉,信乃益為疑兵,陳船欲渡臨晉,而伏兵從夏陽以木罌□渡軍(4),襲安邑。 魏王豹驚,引兵迎信,信遂虜豹,定魏為河東郡。 漢王遣張耳與信俱,引兵東,北擊趙、代。 後九月,破代兵、禽夏說閼與(5)。 信之下魏破代,漢輒使人收其精兵,詣滎陽以距楚。 (1)卻:退,退卻。 (2)絕:斷絕通路。 (3)說:規勸。 (4)木罌□(f□u,否):木製盆甕。 (5)禽:同「擒」。 捉,捕捉。 信與張耳以兵數萬,欲東下井陘擊趙。 趙王、成安君陳余聞漢且襲之也,聚兵井陘口,號稱二十萬。 廣武君李左車說成安君曰:「聞漢將韓信涉西河(1),虜魏王,禽夏說,新喋血閼與(2),今乃輔以張耳,議欲下趙,此乘勝而去國遠鬥,其鋒不可當。 臣聞千里饋糧,士有饑色,樵蘇後爨(3),師不宿飽。 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行數百里,其勢糧食必在其後。 願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4),從間道絕其輜重(5);足下深溝高壘(6),堅營勿與戰。 彼前不得鬥,退不得還,吾奇兵絕其後,使野無所掠,不至十日,而西將之頭可致於戲下。 願君留意臣之計。 否,必為二子所禽矣。 」成安君,儒者也,常稱義兵不用詐謀奇計,曰:「吾聞兵法十則圍之,倍則戰(7)。 今韓信兵號數萬,其實不過數千。 能千里而襲我,亦已罷極(8)。 今如此避而不擊,後有大者,何以加之!則諸侯謂吾怯,而輕來伐我。 」不聽廣武君策,廣武君策不用。 (1)涉:渡。 (2)喋血:形容激戰而流血很多。 (3)樵蘇後爨(cuan,竄):師不宿飽。 意思是談臨時打柴割草,燒火做飯,士兵們很難安飽。 樵:砍柴。 蘇:割草。 爨:燒火做飯。 (4)假:借。 (5)間道:隱蔽小道。 輜重:軍需物資,此指糧草。 (6)深溝高壘:深挖戰壕,加高營壘。 (7)十則圍之,倍則戰:語出《孫子·謀攻》:「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倍則分之」。 意思是說兵力十倍於敵人,就可以包圍它,一倍於敵人,就可以和他對陣。 (8)罷:通「疲」。 韓信使人間視(1),知其不用,還報,則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未至井陘口三十里,止捨。 夜半傳發,選輕騎二千人,人持一赤幟,從間道萆山而望趙軍(2),誡曰:「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3),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 」令其裨將傳餐(4),曰:「今日破趙會食!」諸將皆莫信,詳應曰(5):「諾。 」謂軍吏曰:「趙已先據便地為壁,且彼未見吾大將旗鼓(6),未肯擊前行,恐吾至阻險而還。 」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7)。 趙軍望見而大笑。 平旦(8),信建大將之旗鼓,鼓行出井陘口,趙開壁擊之,大戰良久。 於是信、張耳詳棄鼓旗,走水上軍。 水上軍開入之,復疾戰(9)。 趙果空壁爭漢鼓旗,逐韓信、張耳。 韓信、張耳已入水上軍,軍皆殊死戰,不可敗。 信所出奇兵二千騎,共候趙空壁逐利十,則馳入趙壁,皆拔趙旗,立漢赤幟二千。 趙軍已不勝,不能得信等,欲還歸壁,壁皆漢赤幟,而大驚,以為漢皆已得趙王將矣,兵遂亂,遁走,趙將雖斬之,不能禁也。 於是漢兵夾擊,大破虜趙軍,斬成安君沒泜水上,禽趙王歇。 (1)間視:暗中探聽,窺伺。 (2)萆:通「蔽」,隱蔽。 (3)空壁:全軍離營。 (4)裨將:偏將,副將。 (5)詳:通「詳」,假裝。 (6)大將旗鼓:主將的旗幟和儀仗。 (7)陳:同「陣」,打仗時的戰鬥隊列。 (8)平旦:天剛亮。 (9)復疾戰:此三字疑衍。 十逐利:追奪戰利品。 遁走:潛逃。 信乃令軍中毋殺廣武君,有能生得者購千金(1)。 於是有縛廣武君而致戲下者,信乃解其縛,東鄉坐,西鄉對,師事之。 諸將效首虜(2),(休)畢賀,因問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澤(3),今者將軍令臣等反背水陳,曰破趙會食,臣等不服。 然竟以勝,此何術也?」信曰:「此在兵法,顧諸君不察耳。 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4)?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5),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今予之生地,皆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諸將皆服曰:「善。 非臣所及也。 」 (1)購:懸賞徵求。 (2)效:呈獻,貢獻。 首虜:首級和俘虜。 (3)以上二句語見《孫子·行軍篇》:「丘陵堤防,必處其陽面而背之。 」意思是說,行軍佈陣應該右面和背後靠山,前面和後面臨水。 倍,背靠,背向。 (4)以上二句語出《孫子·九地篇》:「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夫眾陷於害,然後能為勝敗。 」意思是說,把士兵置之死地,就沒有其他選擇,只有拚死戰鬥,死中求生而獲勝。 (5)素:一向,平素。 拊循:撫慰,順從。 引申為受過訓練,聽從指揮。 士大夫:指一般將士。 於是信問廣武君曰:「僕欲讓攻燕(1),東伐齊,何苦而有功(2)?」廣武君辭謝曰:「臣聞『敗軍之將不可以言勇,亡國之大夫不可以圖存』(3)。 今臣敗亡之虜,何足權大事乎(4)!」信曰:「僕聞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5),非愚之虞而智於秦也,用與不用,聽與不聽也。 誠令成安君聽足下計,若信者亦已為禽矣。 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 」因固問曰:「僕委心歸計(6),願足下勿辭。 」廣武君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7)。 故曰『狂夫之言,聖人擇焉』。 顧恐臣計未必足用,顧效愚忠。 夫成安君有百戰百勝之計,一旦而失之,軍敗鄗下,身死泜上。 今將軍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閼與,一舉而下井陘,不終朝破趙二十萬眾,誅成安君。 名聞海內,威振天下。 農夫莫不輟耕釋耒,褕衣甘食,傾耳以待命者(8)。 若此,將軍之所長也。 然而眾勞卒罷,其實難用。 今將軍欲舉倦之兵,頓之燕堅城之下,欲戰恐久力不能拔,情見勢屈(9),礦日糧竭,而弱燕不服,齊必距境以自強也。 燕齊相持而不下,則劉項之權未有所分也。 若此者,將軍所短也。 臣愚,竊以為亦過矣。 故善用兵者不以短擊長,而以長擊短。 」韓信曰:「然則何由?」廣武君對曰:「方今為將軍計,莫如案甲休兵十,鎮趙撫其孤,百里之內,牛酒日至,以饗士大夫兵,北首燕路,而後遣辯士奉咫尺之書□,暴其所長於燕,燕必不敢不聽從。 燕已從,使諠言者東告齊□,齊必從風而服,雖有智者,亦不知為齊計矣。 如是,則天下事皆可圖也。 兵固有先聲而後實者,此之謂也。 」韓信曰:「善。 」從其策,發使使燕,燕從風而靡□。 乃遣使報漢,因請立張耳為趙王,以鎮服其國。 漢王許之,乃立張耳為趙王。 (1)僕:自我謙稱。 (2)何苦:即若何,如何。 (3)以上兩句為當時流行俗語。 圖存,謀劃國家生存大計。 (4)權:權衡。 引申為計議。 (5)百里奚原為虞國大夫,虞被晉所滅,百里奚被晉所俘,作為陪嫁臣隨秦穆公夫人入秦,逃走後被楚國人在宛地捉住,秦穆公聞其賢,用五張黑公羊皮贖回,「授之國政」,秦穆公遂霸。 見卷五《秦本紀》。 (6)委心歸計:傾心聽從你的計策。 (7)以上四句為當時流行俗語。 (8)以上三句意思是說,農民們予感到兵災臨頭,停止耕作,只圖跟前享受,靜靜地聽憑命運的安排。 輟耕:停止耕作。 釋耒(l□i,磊),放下農具。 耒,犁上木柄,指代農具。 褕衣:好衣裳。 褕:美。 (9)情見勢屈:真情暴露,威勢要受到挫減。 見,同「現」。 出現。 十案甲休兵:停止戰爭。 甲:鎧甲。 兵:武器。 饗:宴請。 (yi,億)兵:用酒食慰勞士兵。 ,醉酒。 首:向,向著。 □咫:八寸為咫。 □諠言者:指辯士。 □靡:草隨風倒。 引申為降服。 楚數使奇兵渡河擊趙,趙王耳、韓信往來救趙,因行定趙城邑(1),發兵詣漢。 楚方急圍漢王於滎陽,漢王南出,之宛、葉間,得黥布,走入成皋,楚又復急圍之。 六月,漢王出成皋,東渡河,獨與滕公俱,從張耳軍修武。 至,宿傳捨(2)。 晨自稱漢使,馳入趙壁。 張耳、韓信未起、即其臥內上奪其印符,以麾召諸將(3),易置之(4)。 信、耳起,乃知漢王來,大驚。 漢王奪兩人軍,即令張耳備守趙地,拜韓信為相國,收趙兵未發者擊齊。 第48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48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