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定:往束救趙途中,安定百姓。 (2)傳捨:客舍,賓館。 (3)麾:軍中指揮作戰的旗子。 (4)易置:更換,改換職位。 信引兵東,未渡平原,聞漢王使酈食其已說下齊,韓信欲止。 范陽辯士蒯通說信曰:「將軍受詔擊齊,而漢獨發間使下齊(1),寧有詔止將軍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酈生一士,伏軾掉三寸之舌(2),下齊七十餘城,將軍將數萬眾,歲余乃下趙五十餘城,為將數歲,反不如一豎儒之功乎(3)?」於是信然之,從其計,遂渡。 齊已聽酈生,即留縱酒,罷備漢守禦(4)。 信因襲齊歷下軍,遂至臨菑。 齊王田廣以酈生賣已,乃亨之(5),而走高密,使使之楚請救。 韓信已定臨菑,遂東追廣至高密西。 楚亦使龍且將,號稱二十萬,救齊。 (1)獨:只,只不過。 間使:密使,暗中派去的使臣。 (2)伏軾:乘車人把身子俯在車前橫木上。 (3)豎儒:蔑視讀書人的稱呼。 (4)罷:撤除。 (5)亨(p□ng,烹):同「烹」。 煮。 齊王廣、龍且並軍與信戰,未合(1)。 人或說龍且曰:「漢兵遠斗窮戰(2),其鋒不可當。 齊、楚自居其地戰(3)、兵易敗散。 不如深壁,令齊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亡城聞其王在,楚來救,必反漢。 漢兵二千里客居,齊城皆反之,其勢無所得食,可無戰而降也。 」龍且曰:「吾平生知韓信為人,易與耳。 且夫救齊不戰而降之,吾何功?今戰而勝之,齊之半可得,何為止!」遂戰,與信夾濰水陳。 韓信乃夜令人為萬餘囊,滿盛沙,壅水上流,引軍半渡,擊龍且。 詳不勝,還走。 龍且果喜曰:「固知信怯也。 」遂追信渡水。 信使人決壅囊,水大至。 龍且軍大半不得渡,即急擊,殺龍且。 龍且水東軍散走,齊王廣亡去。 信遂追北至城陽(4),皆虜楚卒。 (1)未合:尚未交戰。 (2)窮戰:全力以赴地作戰。 窮:盡,極。 (3)地戰:在本(國)土作戰。 (4)追北:追趕敗逃的敵軍。 北:打敗仗後往回逃跑。 漢四年,遂皆降平齊。 使人言漢王曰:「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 南邊楚,不為假王以鎮之(1),其勢不定,願為假王便。 」當是時,楚方急圍漢王於滎陽,韓信使者至,發書(2),漢王大怒,罵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3),乃欲自立為王!」張良、陳平躡漢王足,因附耳語曰:「漢方不利,寧等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為守;不然,變生(4)。 」漢王亦悟,因復罵曰:「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乃遣張良往立信為齊王,征其兵擊楚。 (1)假王:王的暫時代理人。 (2)發書:打開書信。 (3)佐:輔佐。 (4)變生:發生變故。 指可能引起韓信背漢。 楚已亡龍且,項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說齊王信曰:「天下共苦秦久矣,相與戮力擊秦(1)。 秦已破,計功割地,分土而王之,以休士卒。 今漢王復興兵而東,侵人之分,奪人之地,已破三秦,引兵出關,收諸侯之兵以東擊楚,其意非盡吞天下者不休,其不知厭足如是甚也!且漢王不可必(2),身居項王掌握中數矣,項王憐而活之,然得脫,輒倍約(3),復擊項王,其不可親信如此。 今足下雖自以與漢王為厚交,為之盡力用兵,終為之所禽矣。 足下所以得須臾至今者(4),以項王尚存也。 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5)。 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 項王今日亡,則次取足下。 足下與項王有故,何不反漢與楚連合,參分天下王之(6)?今釋此時,而自必於漢以擊楚,且為智者固若此乎!」韓信謝曰:「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7),故倍楚而歸漢。 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 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 幸為信謝項王(8)!」 (1)戮力:合力。 (2)必:相信,信任。 (3)倍:背棄。 (4)須臾:片刻。 引申為延續,拖延。 (5)權:秤砣。 比喻決定輕重的關鍵、作用。 (6)參(s□n,三):三。 (7)畫:計策,謀略。 (8)幸:希望。 武涉已去,齊人蒯通知天下權在韓信,欲為奇策而感動之,以相人說韓信曰(1):「僕嘗受相人之術。 」韓信曰:「先生相人何如?」對曰:「貴賤在於骨法(2),憂喜在於容色,成敗在於決斷,以此參之(3),萬不失一。 」韓信曰:「善。 」先生相寡人何如?」對曰:「願少間(4)。 」信曰:「左右去矣。 」通曰:「相君之面(5),不過封侯,又危不安。 相君之背,貴乃不可言。 」韓信曰:「何謂也?」蒯通曰:「天下初發難也,俊雄豪桀建號壹呼(6),天下之士雲合霧集,魚鱗雜沓(7),熛至風起(8)。 當此之時,憂在亡秦而已。 今楚漢分爭,使天下無罪之人肝膽塗地,父子暴骸骨於中野,不可勝數。 楚人起彭城,轉斗逐北,至於滎陽,乘利席捲,威震天下。 然兵困於京、索之間,迫西山而不能進者,三年於此矣。 漢王將數十萬之眾,距鞏、雒,阻山河之險,一日數戰,無尺寸之功,折北不救(9),敗滎陽,傷成皋,遂走宛、葉之間,此所謂智勇俱困者也。 夫銳氣挫於險塞,而糧食竭於內府十,百姓罷極怨望,容容無所倚。 以臣料之,其勢非天下之賢聖固不能息天下之禍。 當今兩主之命懸於足下。 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 臣願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 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夫以足下之賢聖,有甲兵之眾,據強齊,從燕、趙,出空虛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欲,西鄉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走而響應矣,孰敢不聽!割大弱強,以立諸侯,諸侯已立,天下服聽而歸德於齊。 案齊之故□,有膠、泗之地,懷諸侯以德,深拱揖讓□,則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於齊矣。 蓋聞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 願足下孰慮之。 」 韓信曰:「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 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蒯生曰:「足下自以為善漢王,欲建萬世之業,臣竊以為誤矣。 始常山王、成安君為布衣時,相與為刎頸之交□,後爭張黶、陳澤之事,二人相怨。 常山王背項王,奉項嬰頭而竄□,逃歸於漢王。 漢王借兵而東下,殺成安君泜水之南,頭足異處,卒為天下笑。 此二人相與,天下至歡也。 然而卒相禽者,何也?患生於多欲而人心難測也。 今足下欲行忠信以交於漢王,必不能固於二君之相與也,而事多大於張黶、陳澤。 故臣以為足下必漢王之不危已,亦誤矣。 大夫種、范蠡存亡越,霸句踐,立功成名而身死亡。 野獸已盡而獵狗亨(21)。 夫以交友言之,則不如張耳之與成安君者也;以忠信言之,則不過大夫種、范蠡之於句踐也。 此二人者,足以觀矣。 願足下深慮之。 且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22),而功蓋天下者不賞。 臣請言大王功略:足下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引兵下井陘,誅成安君,徇趙,脅燕,定齊,南摧楚人之兵二十萬,東殺龍且,西鄉以報,此所謂功無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23)。 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歸乎?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竊為足下危之。 」韓信謝曰:「先生且休矣,吾將念之(24)。 」 第48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48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