邴吉丞相去世以後,由黃丞相接替他的職務。 從前長安城中有個善相面的人,名字叫田文,他和當時都未做高官的韋丞相、魏丞相、邴丞相在一家作客時見了面,田文說道:「現在這裡的三位先生,將來都能做丞相。 」後來,這三個人果然相繼為丞相。 這個人怎麼看得這麼清楚啊! 黃丞相名字叫黃霸,是淮陰人。 因為喜歡讀書而擔任官吏,官至穎川太守。 治理穎川時,用禮義條例和教令來教喻感化百姓。 若是犯有重罪應當斬首的,暗示其情節使其自殺。 教化大行於世,名聲遠近皆知。 孝宣帝特意為此下了一道制書,稱:「穎川太守黃霸,用宣佈國家的詔令來治理百姓,達到了道路之上不拾丟失的東西,男女分途而行,在監獄之中沒有犯重罪的囚犯這種地步。 特賜給關內侯的爵位,黃金一百斤。 」這樣,他就被皇帝徵調到京城任京兆尹,後來官至丞相。 在擔任丞相期間,又是以禮義治理國家,最後病死在丞相任上。 死後,他的兒子繼承了爵位,後來被封為列侯。 黃丞相去世之後,皇帝任命御史大夫於定國接替了他的職位。 於定國丞相已經有廷尉傳,在《張廷尉》一傳的敘述之中。 於丞相去職以後,御史大夫韋玄成接替了他的職位。 韋玄成丞相就是前邊所說的那個韋賢丞相的兒子。 他繼承了父親的封爵,後來因犯法失去了列侯的爵位。 韋玄成從小就喜歡讀書,對於《詩經》和《論語》都很精熟。 做官到衛尉之職時,升任為太子太傅。 御史大夫薛先生被免職之後,韋玄成擔任了御史大夫。 在於丞相請求告老還鄉,皇帝答應他離職之後,韋玄成又成為丞相。 皇帝以他舊日的封邑扶陽為名,封他為扶陽侯。 數年之後,因病去世,孝元帝親自參加他的喪禮,給與的賞賜特別豐厚。 韋玄成治理國家和同不立異,能夠隨從世俗、上下浮沉,但是有人稱他是阿諛奉承,投機取巧。 相面的人很早就說他應當代替其父,繼承侯位,但是他得到侯位之後又失去了。 接著,他又再次游宦,東山再起,官至丞相。 同時,他們父子兩個人都做丞相。 他們父子都為丞相,當時人們都傳為美談,這難道不是命運的安排嗎?相面的人事先就知道會有這樣的事情。 韋丞相去世之後,御史大夫匡衡接替了他的職位。 丞相匡衡是東海人。 他好讀書,曾經跟隨博士學習《詩經》。 因家境貧寒,他要靠給人作工來餬口。 他才能低下,多次參加朝廷選拔人才的考試,但是都沒考中,等考到第九次時才湊合著考中了丙科。 對於經書,由於他多次應考不中的緣故,所以非常諳熟。 後來,他做了候補平原郡文學卒史。 又過了好幾年,郡裡的人都對他不尊敬。 這時,御史徵調他進京,以候補百石官屬的身份被薦舉做郎官,補做博士,拜為太子少傅,侍奉孝元帝。 孝元帝喜歡《詩經》,就升任匡衡為光祿勳,讓他身居皇宮之中擔任老師,教授皇帝的侍臣,而皇帝也坐在他的身邊聽講,非常喜歡他,因此,他的地位也就一天比一天高貴起來。 御史大夫鄭弘因為犯法被免官,匡衡先生就繼任為御史大夫。 一年多之後,韋玄成丞相逝世,匡先生又繼任為丞相,被封為樂安侯。 在十年之間,他不出長安城門而官至丞相,這難道不是遇到好機會和命中注定嗎? 太史公說:我曾經反覆地思索,讀書人四海游宦,以求取高官厚祿,但是能夠得到封侯的人實在太少了!大多數人做到了御史大夫這個職位也就下台了事。 這些人已經做了御史大夫,離丞相的位置就還有一步之遙了,他們心裡希望丞相立刻死去,自己好取而代之。 還有些人大搞陰謀詭計,暗中詆毀中傷,想以此來登上相位。 但有的人等了好久,卻得不到它;而有的人沒等多久就登上相位,被封為列侯:這也許真是命運的安排吧!御史大夫鄭先生等了許多年沒有登上相位,而匡先生卻擔任御史大夫未滿一年,韋丞相就去世了,立刻他就取而代之,難道這個位置是可以用智巧得到的嗎?而那些有聖賢一般才能的人,窮困潦倒多年而不受用,這實在是太多了! 張丞相蒼者,陽武人也。 好書律歷(1)。 秦時為御史,主柱下方書(2)。 有罪,亡歸(3)。 及沛公略地過陽武,蒼以客從攻南陽。 蒼坐法當斬(4),解衣服質(5),身長大,肥白如瓠(6),時王陵見而怪其美士,乃言沛公,赦勿斬。 遂從西入武關,至咸陽。 沛公立為漢王,入漢中,還定三秦。 陳余擊走常山王張耳,耳歸漢。 漢乃以張蒼為常山守。 從淮陰侯擊趙(7),蒼得陳余。 趙地已平,漢王以蒼為代相,備邊寇。 已而徙為趙相,相趙王耳。 耳卒,相趙王敖。 復徙相代王(8)。 燕王臧荼反,高祖往擊之,蒼以代相從攻臧荼有功;以六年中封為北平侯,食邑千二百戶(9)。 遷為計相十,一月,更以列侯為主計四歲。 是時蕭何為相國,而張蒼乃自秦時為柱下史,明習天下圖書計籍。 蒼又善用算律歷,故令蒼以列侯居相府,領主郡國上計者。 黥布反亡,漢立皇子長為淮南王,而張蒼相之。 十四年,遷為御史大夫。 (1)好書律歷:喜歡書籍、音律,曆法計算。 (2)此句雲張蒼掌管皇宮之內的各種書籍檔案。 柱下,殿柱之下,此指皇宮中的國家藏書處。 (3)亡歸:逃跑回家。 (4)坐法:因犯法被治罪。 (5)質:同「鑕」。 古刑具,鍘刀的墊座。 (6)瓠(hu,胡):葫蘆瓜。 此指葫蘆瓜籽。 (7)淮陰侯:指韓信。 (8)徙:調任。 (9)食邑:古代皇帝賜給諸侯、卿大夫的封地,即采邑。 收其賦稅而食,故名食邑。 十遷:此指升任。 用算:應用數學。 十四年:此處應作「十六年」。 (據王先謙《漢書補注》) 周昌者,沛人也。 其從兄曰周苛(1),秦時皆為泗水卒史。 及高祖起沛,擊破泗水守監,於是周昌、周苛自卒史從沛公,沛公以周昌為職志,周苛為客。 從入關,破秦。 沛公立為漢王,以周苛為御史大夫,周昌為中尉。 漢王四年(2),楚圍漢王滎陽急,漢王遁出去,而使周苛守滎陽城。 楚破滎陽城,欲令周苛將(3)。 苛罵曰:「若趣降漢王(4)!不然,今為虜矣!」項羽怒,亨周苛(5)。 於是乃拜周昌為御史大夫。 常從擊破項籍。 以六年中與蕭、曹等俱封(6):封周昌為汾陰侯;周苛子周成以父死事,封為高景侯。 (1)從兄:堂兄。 (2)漢王四年:此處誤,應作「漢王三年」,《漢書》作「漢王三年」。 (3)將:帶兵,為將領。 (4)若:你們。 趣:趕快。 (5)亨(p□ng,砰):通「烹」。 古代一種用鼎鍋煮殺人的酷刑。 (6)六年:指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 蕭、曹:指蕭何、曹參。 昌為人強力(1),敢直言,自蕭、曹等皆卑下之。 昌嘗燕時入奏事(2),高帝方擁戚姬,昌還走(3),高帝逐得,騎周昌項(4),問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紂之主也。 」於是上笑之,然尤憚周昌(5)。 及帝欲廢太子,而立戚姬之子如意為太子,大臣固爭之,莫能得;上以留侯策即止(6)。 而周昌廷爭之強,上問其說,昌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7)。 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 」上欣然而笑。 既罷,呂後側耳於東箱聽,見周昌,為跪謝曰:「微君,太子幾廢(8)。 」 (1)強力:剛強不屈。 (2)燕時:閒暇休息之時。 (3)還走:轉身逃跑。 (4)項:脖子。 (5)憚:敬畏、懼怕。 (6)留侯策:張良的計策,指請出「商山四皓」來輔佑太子,以鞏固太子的地位。 詳見卷五十五《留侯世家》。 (7)期:無義,像口吃之聲。 (8)微:若非,不是。 幾:近,差不多。 第50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50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