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太后時,王諸呂,諸呂擅權,欲劫少主,危劉氏。 右丞相陳平患之,力不能爭,恐禍及己,常燕居深念(1)。 陸生往請,直入坐,而陳丞相方深念,不時見陸生。 陸生曰:「何念之深也?」陳平曰:「生揣我何念?」陸生曰:「足下位為上相,食三萬戶侯,可謂極富貴無慾矣。 然有憂念,不過患諸呂、少主耳。 」陳平曰:「然。 為之奈何?」陸生曰:「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將。 將相和調,則士務附(2);士務附,天下雖有變,即權不分。 為社稷計,在兩君掌握耳。 臣常欲謂太尉絳侯(3),絳侯與我戲,易吾言(4)。 君何不交歡太尉,深相結?」為陳平畫呂氏數事。 陳平用其計,乃以五百金為絳侯壽,厚具樂飲;太尉亦極如之。 此兩人深相結,則呂氏謀益衰。 陳平乃以奴婢百人,車馬五十乘,錢五百萬,遣陸生為飲食費。 陸生以此游漢廷公卿間,名聲藉甚。 (1)燕居:指退朝以後在家中閒居。 深念:深思。 這裡指很是憂慮。 (2)務附:親近歸附。 (3)太尉降侯:指周勃。 (4)易吾言:看不起我的話。 及誅諸呂,立孝文帝,陸生頗有力焉。 孝文帝即位,欲使人之南越。 陳丞相等乃言陸生為太中大夫,往使尉他,令尉他去黃屋稱制(1),令比諸侯(2),皆如意旨。 語在《南越》語中(3)。 陸生竟以壽終。 (1)黃屋稱制、指僭位稱帝的行為。 黃屋,指帝王的車蓋。 因以黃繒為蓋裡,故名。 制,專指皇帝的命令。 (2)比:並列,等同。 (3)《南越》:指卷一百一十三《南越列傳》。 平原君朱建者,楚人也。 故嘗為淮南王黥布相,有罪去,後復事黥布(1)。 布欲反時,問平原君,平原君非之,布不聽而聽梁父侯,遂反。 漢已誅布,聞平原君諫不與謀,得不誅。 語在《黥布》語中(2)。 平原君為人辯有口,刻廉剛直,家於長安。 行不苟合(3),義不取容(4)。 辟陽侯行不正(5),得幸呂太后。 時辟陽侯欲知平原君(6),平原君不肯見。 及平原君母死。 陸生素與平原君善,過之。 平原君家貧,未有以發喪,方假貸服具,陸生令平原君發喪。 陸生往見辟陽侯,賀曰:「平原君母死。 」辟陽侯曰:「平原君母死,何乃賀我乎?」陸賈曰:「前日君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義不知君,以其母故,今其母死,君誠厚送喪,則彼為君死矣。 」辟陽侯乃奉百金往稅(7)。 列侯貴人以辟陽侯故,往稅凡五百金(8)。 (1)事:侍奉。 (2)《黥布》:指卷九十一《黥布列傳》,但此傳中並未載朱建諫黥布之事。 (3)苟合:無原則的隨聲附合。 (4)取容:曲從討好,取悅於人。 (5)辟陽侯:指審食其。 (6)知:結交。 (7)往稅:前去贈送。 稅,贈送。 特指以財務助人辦喪事。 (8)凡:總共。 辟陽侯幸呂太后,人或毀辟陽侯於孝惠帝,孝惠帝大怒,下吏,欲誅之。 呂太后慚,不可以言。 大臣多害辟陽侯行(1),欲遂誅之。 辟陽侯急,因使人欲見平原君。 平原君辭曰:「獄急,不敢見君。 」乃求見孝惠幸臣閎籍孺,說之曰:「君所以得幸帝,天下莫不聞。 今辟陽侯幸太后而下吏,道路皆言君讒(2),欲殺之。 今日辟陽侯誅,旦日太后含怒,亦誅君。 何不肉袒為辟陽侯言於帝(3)?帝聽君出辟陽侯,太后大歡。 兩主共幸君,君貴富益倍矣。 」於是閎籍孺大恐,從其計,言帝,果出辟陽侯。 辟陽侯之囚,欲見平原君,平原君不見辟陽侯,辟陽侯以為倍己,大怒。 及其成功出之,乃大驚。 (1)害:痛恨。 (2)道路:指道路上的人。 (3)肉袒:解開上衣,露出身體,表示請罪。 呂太后崩(1),大臣誅諸呂,辟陽侯於諸呂至深,而卒不誅。 計畫所以全者,皆陸生,平原君之力也。 孝文帝時,淮南厲王殺辟陽侯(2),以諸呂故。 文帝聞其客平原君為計策,使吏捕欲治(3)。 聞吏至門,平原君欲自殺。 諸子及吏皆曰:「事未可知,何早自殺為?」平原君曰:「我死禍絕,不及而身矣。 」遂自剄(4)。 孝文帝聞之惜之,曰:「吾無意殺之。 」乃召其子,拜為中大夫。 使匈奴,單于無禮,乃罵單于,遂死匈奴中。 (1)崩:指帝王之死。 (2)淮南厲王:淮南王劉長。 厲,是劉長死後的謚號,《謚法》曰:「殺戮無辜曰厲。 」(3)治:治罪。 (4)自剄:自己以刀割頸而死。 初(1),沛公引兵過陳留,酈生踵軍門上謁曰(2):「高陽賤民酈食其,竊聞沛公暴露(3),將兵助楚討不義,敬勞從者,願得望見,口畫天下便事。 」使者入通,沛公方洗,問使者曰:「何如人也?」使者對曰:「狀貌類大儒,衣儒衣,冠側注(4)。 」沛公曰:「為我謝之,言我方以天下為事,未暇見儒人也。 」使者出謝曰:「沛公敬謝先生,方以天下為事,未暇見儒人也。 」酈生瞋目案劍叱使者曰(5):「走!復入言沛公,吾高陽酒徒也,非儒人也。 」使者懼而失謁,跪拾謁,還走,復入報曰:「客,天下壯士也,叱臣,臣恐,至失謁。 曰『走!復入言,而公高陽酒徒也』。 」沛公遽雪足杖矛曰(6):「延客入!」 (1)初:當初。 按:本段及下二段文字並非司馬遷原作,清人梁玉繩云:「酈生事不應復出於《朱建傳》尾,且《史》無兩存之例,其為羼入無疑,……是後人因其小有異同而附之,又誤置於《建傳》末。 」(《史記志疑》)可資參考。 (2)踵(zh□ng,腫)軍門:走到軍門前。 (3)暴露:露天而處,即下文「暴衣露冠」之謂,指南征北戰,身經風霜雨雪,酷暑嚴寒。 暴(pu,瀑),日曬。 露,露浸。 (4)冠側註:頭戴側注冠。 側注冠,又名高山冠。 戰國時齊王賜給拜見者的頭冠。 (5)瞋目案劍:瞪圓雙眼,手按寶劍,罵人之怒態。 案,同「按」。 (6)雪足:擦乾了腳。 酈生入,揖沛公曰:「足下甚苦,暴衣露冠,將兵助楚討不義,足下何不自喜也(1)?臣願以事見,而曰『吾方以天下為事,未暇見儒人也』。 夫足下欲興天下之大事而成天下之大功,而以目皮相(2),恐失天下之能士。 且吾度足下之智不如吾(3),勇又不如吾。 若欲就天下而不相見,竊為足下失之。 」沛公謝曰:「鄉者聞先生之容(4),今見先生之意矣。 」乃延而坐之,問所以取天下者。 酈生曰:「夫足下欲成大功,不如止陳留。 陳留者,天下之據沖也(5),兵之會地也,積粟數千萬石,城守甚堅。 臣素善其令,願為足下說之。 不聽臣,臣請為足下殺之,而下陳留。 足下將陳留之眾,據陳留之城,而食其積粟,招天下之從兵;從兵已成,足下橫行天下,莫能有害足下者矣。 」沛公曰:「敬聞命矣。 」 (1)自喜:自愛,自重。 (2)以目皮相:只從外面來看人取士。 (3)度:推測,估計。 (4)鄉:音、義同「向」,從前,此處指剛才。 (5)據沖:可以依靠的交通要地。 於是酈生乃夜見陳留令,說之曰:「夫秦為無道而天下畔之,今足下與天下從則可以成大功。 今獨為亡秦嬰城而堅守(1),臣竊為足下危之。 」陳留令曰:「秦法至重也,不可以妄言,妄言者無類(2),吾不可以應。 先生所以教臣者,非臣之意也,願勿復道。 」酈生留宿臥,夜半時斬陳留令首,踰城而下報沛公。 沛公引兵攻城,縣令首於長竿以示城上人(3),曰:「趣下(4),而令頭已斷矣!今後下者必先斬之!」於是陳留人見令已死,遂相率而下沛公。 沛公捨陳留南城門上,因其庫兵,食積粟,留出入三月,從兵以萬數,遂入破秦。 (1)嬰城而堅守:指依靠城牆的保護而固守不降。 嬰,以城環繞。 (2)無類:無遺類,指滅族。 (3)縣:同「懸」,懸掛。 (4)趣下:盡快投降。 趣(cu,促),盡快,急速。 下,投降。 太史公曰:世之傳酈生書,多曰漢王已拔三秦,東擊項籍而引軍於鞏、洛之間,酈生披儒衣往說漢王。 乃非也。 自沛公未入關,與項羽別而至高陽,得酈生兄弟。 余讀陸生《新語》書十二篇,固當世之辯士。 至平原君子與余善(1),是以得具論之(2)。 (1)平原君子:即在前面所說的死在匈奴中的那個人,名字不詳。 (2)具論:完備地敘述。 回目錄 《史記》譯注 傅靳蒯成列傳第三十八 張鳳嶺 譯注 【說明】 本篇是秦楚之際隨從漢高祖劉邦起事的三位近衛侍從官員傅寬、靳歙和周紲的合傳。 第50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50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