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說:袁盎雖然不好學,可是他善於領會貫通,他以仁愛之心為本體,常常稱引大義,慷慨激昂。 趕上漢文帝剛剛繼位,他的才智恰好碰上了適宜的時代,因此能得以施展。 時局不斷地在變動,等到吳楚反叛時,建議誅殺晁錯。 雖然他的建議被採納實行,然而他以後不再被朝廷所用。 愛好名聲誇耀才能,終於因為追求名聲而招致禍患。 晁錯做太子家令的時候,多次進言而不被採用。 後來擅權,修改了國家的許多法令。 諸侯發動叛亂,晁錯不急於匡正挽救這個危機,卻想報個人的私仇,反而因此招來殺身之禍。 俗話說:「改變古法,搞亂常規,不是身死,就是逃亡」,難道說的就是晁錯這類人嗎? 【原文】【註解】 袁盎者,楚人也,字絲。 父故為群盜(1),徙處安陵(2)。 高後時(3),盎嘗為呂祿舍人(4)。 及孝文帝即位(5),盎兄噲任盎為中郎(6)。 絳侯為丞相(7),朝罷趨出(8),意得甚。 上禮之恭(9),常自送之。 袁盎進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十。 」盎曰:「絳侯所謂功臣,非社稷臣。 社稷臣主在與在,主亡與亡。 方呂後時,諸呂用事□,擅相王,劉氏不絕如帶□。 是時絳侯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呂後崩,大臣相與共畔諸呂□,太尉主兵,適會其成功□,所謂功臣,非社稷臣。 丞相如有驕主色。 陛下謙讓,臣主失禮,竊為陛下不取也。 」後朝,上益莊□,丞相益畏。 已而絳侯望袁盎曰□:「吾與而兄善(21),今兒廷毀我(22)!」盎遂不謝。 及絳侯免相之國(23),國人上書告以為反(24),征系清室(25),宗室諸公莫敢為言,唯袁盎明絳侯無罪。 絳侯得釋,盎頗有力。 絳侯乃大與盎結交(26)。 (1)故:從前,過去。 (2)徙:搬遷。 處:定居。 (3)高後:即呂後呂雉。 (4)舍人:家臣。 (5)孝文帝:即漢文帝劉恆。 (6)任:保舉。 漢代規定,凡職位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員,任職三年之後,可以保舉兒子或同胞兄弟一人為郎。 (7)絳侯:周勃。 (8)趨: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9)上:皇上。 指漢文帝。 十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帝王都祭祀社稷,故以社稷代指國家。 主在與在:指與皇帝共存。 主亡與亡:指與皇帝共亡。 □用事:掌權。 □不絕如帶:像帶子一樣微細,幾乎快要斷絕。 喻劉氏王朝的命脈處於危險之中。 □主兵柄:掌握兵權。 柄,權柄。 □正:匡正。 □畔:通「叛」。 背叛。 □適會:恰好遇到。 □莊:指有威嚴。 □望:怨恨。 (21)而:你。 善:有交情。 (22)兒:猶今語之「小子」,含輕蔑意。 (23)之國:指回到自己的封地。 之:到……(24)國人:指封國中的人。 (25)系:囚禁。 清室:也作「請室」,專門囚禁官吏的監獄。 (26)結交:結為朋友。 淮南厲王朝(1),殺辟陽侯(2),居處驕甚(3)。 袁盎諫曰:「諸侯大驕必生患,可適削地。 」上弗用。 淮南王益橫(4)。 及棘蒲侯柴武太子謀反事覺(5),治(6),連淮南王,淮南王征,上因遷之蜀(7),車傳送(8)。 袁盎時為中郎將,乃諫曰:「陛下素驕淮南王(9),弗稍禁,以至此,今又暴摧折之十。 淮南王為人剛,如有遇霧露行道死,陛下竟為以天下之大弗能容,有殺弟之名,奈何?」上弗聽,遂行之。 (1)淮南厲王:即劉長,漢高祖劉邦的小兒子。 (2)辟陽侯:指呂後的寵臣審食其,曾為左丞相。 劉長之母曾因趙相貫高謀殺高祖劉邦事(事見卷八《高祖本紀》)受牽連入獄,劉長的舅舅通過辟陽侯求呂後向高帝說情,呂後不答應,辟陽侯也未力爭。 後劉長母自殺。 劉長忌恨辟陽侯,便乘來朝之機,殺死了他。 事見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列傳》。 (3)居處:指平時待人處世。 (4)益橫:更加驕橫。 淮南王驕橫事詳見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列傳》。 (5)棘蒲侯柴武太子名奇,其謀反事見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列傳》。 (6)治:追究查辦。 (7)遷:貶謫。 (8)車:囚車。 (9)素:向來。 十暴:又猛又急;突然。 淮南王至雍,病死,聞,上輟食(1),哭甚哀。 盎入,頓首請罪(2)。 上曰:「以不用公言至此。 」盎曰:「上自寬,此往事,豈可悔哉!且陛下有高世之行者三,此不足以毀名。 」上曰:「吾高世行三者何事?」盎曰:「陛下居代時(3),太后嘗病(4),三年,陛下不交睫(5),不解衣,湯藥非陛下口所嘗弗進。 夫曾參以布衣猶難之(6),今陛下親以王者脩之(7),過曾參孝遠矣。 夫諸呂用事,大臣專制,然陛下從代乘六乘傳馳不測之淵(8),雖賁育之勇不及陛下(9)。 陛下至代邸十,西向讓天子位者再,南面讓天子位者三。 夫許由一讓,而陛下五以天下讓,過許由四矣。 且陛下遷淮南王,欲以苦其志,使改過,有司衛不謹□,故病死。 」於是上乃解,曰:「將奈何?」盎曰:「淮南王有三子,唯在陛下耳。 」於是文帝立其三子皆為王。 盎由此名重朝廷。 (1)輟:停止。 (2)頓首:叩頭。 (3)居代:劉恆稱帝前曾為代王。 (4)太后:指劉恆之母薄太后。 (5)交睫:合眼。 (6)布衣:平民。 (7)脩:同「修」。 實行。 (8)乘傳:古代驛站用四匹下等馬拉的車。 (9)賁育:指孟賁、夏育,兩位古代勇士。 十邸:客館。 再:兩次。 許由:又稱洗耳翁。 傳說堯打算把君位讓給他,他逃往箕山,農耕而食。 □有司:這裡指護衛官吏。 / 袁盎常引大體慷慨(1)。 官者趙同以數幸(2),常害袁盎,袁盎患之。 盎兄子種為常侍騎,持節夾乘(3),說盎曰(4):「君與鬥,廷辱之,使其毀不用。 」孝文帝出,趙同參乘(5),袁盎伏車前曰:「臣聞天子所與共六尺輿者,皆天下豪英。 今漢雖乏人,陛下獨奈何與刀鋸餘人載(6)!」於是上笑,下趙同。 趙同泣下車。 (1)大體:指有關大局的道理。 (2)趙同:本名趙談,司馬遷為避父諱,改「談」為「同」。 以數幸:由於多次得寵。 幸,寵愛。 下文「幸之」之「幸」義同此。 (3)節:符節。 夾乘:皇帝左右的護衛。 (4)說:勸說。 (5)參乘:坐在車右的侍衛。 (6)刀鋸餘人:指受過宮刑的人,即指宦官。 文帝從霸陵上,欲西馳下峻阪(1)。 袁盎騎,並車攬轡(2)。 上曰:「將軍怯邪?」盎曰:「臣聞千金之子坐不垂堂(3),百金之子不騎衡(4),聖主不乘危而徼幸(5)。 今陛下騁六(6),馳下峻山,如有馬驚車敗(7),陛下縱自輕,奈高廟、太后何(8)?」上乃止。 (1)峻阪:陡坡。 (2)攬轡:拉著馬韁繩。 (3)垂堂:靠近房簷。 (4)騎衡:倚在樓台的欄杆上。 (5)徼幸:同「僥倖」。 (6):駕在轅馬旁邊的馬,也叫「驂」。 (7)如:假如。 敗:毀壞。 (8)高廟:漢高祖劉邦的廟。 上幸上林(1),皇后、慎夫人從(2)。 其在禁中(3),常同席坐。 及坐,郎署長布席,袁盎引卻慎夫人坐(4)。 慎夫人怒,不肯坐。 上亦怒,起,入禁中。 盎因前說曰:「臣聞尊卑有序則上下和。 今陛下既已立後,慎夫人乃妾,妾主豈可與同坐哉!適所以失尊卑矣(5)。 且陛下幸之,即厚賜之。 陛下所以為慎夫人,適所以禍之。 陛下獨不見『人彘』乎(6)?」於是上乃說(7),召語慎夫人(8)。 慎夫人賜盎金五十斤。 (1)幸:此指帝王駕臨。 上林:即上林苑。 秦漢帝王的遊獵場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南。 (2)皇后:指竇皇后。 慎夫人:劉恆的妾。 (3)禁中:宮中。 (4)引卻:向後拉退。 (5)適:恰好。 (6)獨:難到。 人彘:人豬,指戚夫人。 戚夫人為高祖劉邦的寵妾,劉邦想立戚夫人所生的兒子趙王如意為太子。 劉邦死後,呂後派人將戚夫人囚禁,並將其手足砍斷,挖去雙眼,熏燒耳朵,飲喑藥啞嗓,然後拋棄在廁所中,稱為「人彘」。 見卷九《呂太后本紀》。 (7)說:同「悅」。 (8)語:告訴。 然袁盎亦以數直諫,不得久居中(1),調為隴西都尉。 仁愛士卒,士卒皆爭為死。 遷為齊相(2)。 徙為吳相(3),辭行,種謂盎曰:「吳王驕日久(4),國多奸。 今苟欲劾治(5),彼不上書告君,即利劍刺君矣。 南方卑濕(6),君能日飲(7),毋何(8),時說王曰毋反而已。 如此幸得脫。 」盎用種之計,吳王厚遇盎。 (1)中:指朝廷。 (2)遷:此指提升。 (3)徙:調動。 (4)吳王:劉濞。 (5)苟:如果。 劾治:揭發懲治。 (6)卑濕:指地勢低下潮濕。 卑:下。 (7)飲:指喝酒。 (8)毋何:不要管什麼事。 第52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5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