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以後就做了衛青將軍的門客,和田仁在一起,都做門客,住在將軍府裡,二人知心友愛。 這二人都家中貧困,沒有錢去買通將軍的管家,管家讓他們餵養主人的烈馬。 兩人同床而眠,田仁悄悄地說:「太不瞭解人了,這個管家!」任安說:「將軍尚且不瞭解人,何況他是管家呢?」一次衛將軍讓他倆跟隨自己拜訪平陽公主,公主家的人讓他們倆和騎奴同在一張蓆子上吃飯,這兩人拔刀割裂蓆子和騎奴分席而坐。 公主家的人都驚異而厭惡他倆,也沒有誰敢大聲喝斥。 後來皇帝下詔書徵募選拔衛將軍的門客做自己的侍從官,將軍挑選了門客中富裕的人,讓他們準備好鞍馬、絳衣和用玉裝飾的劍,然後想去進宮報告。 正好賢能的大夫、少府趙禹前來拜訪衛將軍,將軍召集所舉薦的門客給趙禹看。 趙禹依次考問他們,十多個人中沒有一個通曉事理有智謀的。 趙禹說:「我聽說,將軍家中一定有能當將軍一類的人才。 古書說:『不瞭解那個國君看一看他任用的人,不瞭解那個人看一看他結交的朋友。 』現在皇帝下詔書命令舉薦將軍門客的原因,想要以此看一看將軍能夠得到怎樣賢德的人和文武人才。 現在只是挑選有錢人的子弟上報,這些人沒有智謀,就像木偶人穿上錦繡衣服罷了,你準備怎麼辦呢?」於是趙禹召集衛將軍的全部門客一百多人,又依次考問他們,發現了田仁,任安,說:「只有這兩個人行啊,其餘的都沒有能夠任用的。 」衛將軍看到這兩個人貧困,內心忿忿不平。 趙禹走後,對他們倆人說:「各人自己去準備鞍子和新絳衣等。 」兩人回答說:「家中貧困沒有可用的東西。 」衛將軍發怒說:「現在您兩位自己是貧窮的,為什麼說出這樣的話呢?憤憤不平的樣子好像對我有過恩德,這是為什麼?」衛將軍出於無可奈何,只得寫了報告讓皇帝聞知。 皇帝下達詔書召集衛將軍的門客,這兩個人前去拜見,皇帝召見時詢問他們的才智情況讓他們互相推舉評價。 田仁回答說:「手執鼓槌,站立軍門,使部下甘心情願為戰鬥而死,我不如任安。 」任安回答說:「決斷嫌疑,評判是非,辨別屬下的官員,使百姓沒有怨恨之心,我不如田仁。 」漢武帝大笑著說:「好!」讓任安監護北軍,讓田仁到黃河邊上監護邊塞的屯田和生產穀物的事情。 這兩人馬上名播天下。 後來,讓任安做了益州刺史,讓田仁做了丞相長史。 田仁曾上書給皇帝說:「天下各郡太守中很多人行為不軌而謀私利,三河地方(河西,河東,河內)尤為嚴重,臣請求首先偵視督察三河地區。 三河地區的太守都在京城內有寵幸的太監為靠山,和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有親屬關係,沒有什麼所畏懼忌憚的,應該先糾正三河太守來警告天下行為不軌的官吏。 」當時,河西郡、河內郡太守都是御史大夫杜周的親屬,河東郡太守是丞相石慶的後代。 這時石家有九人擔任享受二千石俸祿的官吏,正處在興盛顯赫的勢頭上。 田仁多次上書談及此事。 御使大夫杜周和石氏派人來道歉,對田少卿說:「我不是敢於說三道四,希望少卿不要用誣告玷污我們。 」田仁偵視督察三河後,三河太守都被送交法官審理後處以死刑。 田仁回朝報告,漢武帝很高興,認為田仁有才幹,不畏懼橫暴有權勢的人,任命田仁做了丞相司直,聲威震動天下。 後來田仁遇上太子謀反事發,丞相親自率領軍隊,命令司直田仁守衛城門。 田仁認為太子和皇帝是骨肉之親,不想捲進他們父子之間的衝突,就離開城門到各個陵寢去,使太子得以逃出城門。 這時漢武帝正在甘泉宮,派御史大夫暴勝之前來責問丞相:「為什麼放跑太子?」丞相回答說:「我命令司直守衛城門他卻開門放了太子。 」御史大夫上報給皇帝,請求批准逮捕司直。 司直被送交法官審問後處死。 這時任安擔任北軍使者護軍,太子在北軍的南門外停下車,召見任安,把符節給他,命他調動北軍。 任安下拜接受符節,進去後,把軍門關上不再出來。 漢武帝聽說後,既認為任安是假裝受節,不肯附和太子,又心懷疑惑?任安曾笞打羞辱北軍掌管錢財的小吏,小吏趁機上書報告,揭發他接受太子符節,及太子還說:「希望把好的軍隊交給我的事」。 漢武帝看過報告,說「這是老於世故的官吏,看到太子謀反的事發生,想要坐觀勝敗,看到誰勝利就附和順從誰,有二心。 任安犯有判死刑的罪很多,我常常讓他活下來,現在竟心懷欺詐,有不忠之心。 」把任安交法官審判判處了死刑。 月亮圓了就會虧缺,事物極盛就會衰弱,這是天地間萬物的規律。 只知進取卻不知後退,長時間居於富貴之位,也會因災殃積累而給人帶來禍難。 所以范蠡離開越國,不肯接受官職爵位,才名聲傳於後世,萬年不被人遺忘,一般人哪能比得上他呢!後來者千萬要以田仁、任安為借鑒。 【原文】【註解】 田叔者,趙陘城人也。 其先,齊田氏苗裔也(1)。 叔喜劍,學黃老術於樂巨公所(2)。 叔為人刻廉自喜(3),喜游諸公(4)。 趙人舉之趙相趙午(5),午言之趙王張敖所(6),趙王以為郎中。 數歲,切直廉平(7),趙王賢之(8),未及遷(9)。 (1)齊田氏:春秋時,陳厲公之子陳完因陳國發生變亂投奔齊國,改姓田氏。 他的子孫世代為齊卿,到戰國時取代姜氏奪取了齊政權。 苗裔:後代。 (2)黃老術:黃老學說。 黃,黃帝。 老,老子。 黃帝老子被古人視為道家的創始人,他們的學說就是道家的學說。 (3)刻廉:刻峭廉潔。 自喜:自好,自愛。 (4)游:交遊,交往。 (5)舉:舉薦。 (6)言:指稱讚,誇獎。 (7)切直廉平:峻切剛直清廉公平。 (8)賢之:認為他是賢德的人。 (9)遷:陞遷。 會陳豨反代(1),漢七年(2),高祖往誅之(3),過趙,趙王張敖自持案進食(4),禮恭甚,高祖箕踞罵之(5)。 是時趙相趙午等數十人皆怒,謂張王曰(6):「王事上禮備矣(7),今遇王如是,臣等請為亂。 」趙王嚙指出血,曰:「先人失國(8),微陛下(9),臣等當蟲出十。 公等奈何言若是!毋復出口矣!」於是貫高等曰:「王長者,不倍德。 」卒私相與謀弒上。 會事發覺,漢下詔捕趙王及群臣反者(13)。 於是趙午等皆自殺,唯貫高就系(14)。 是時漢下詔書:「趙有敢隨王者罪三族(15)。 」唯孟舒、田叔等十餘人赭衣自髡鉗(16),稱王家奴(17),隨趙王敖至長安。 貫高事明白,趙王敖得出,廢為宣平侯(18),乃進言田叔等十餘人(19)。 上盡召見,與語,漢廷臣毋能出其右者(20),上說,盡拜為郡守、諸侯相(21)。 叔為漢中守十餘年,會高後崩(22),諸呂作亂(23),大臣誅之,立孝文帝。 (1)會:恰巧,正好。 反:謀反,造反。 (2)漢七年:陳豨反代應在漢十年(前197),原文有誤。 漢七年(前200)發生的是韓王信的叛亂。 (3)高祖:漢高祖劉邦。 (4)案:盛食物的木製器具,形似托盤,下有足。 (5)箕踞:古時席地而坐,若前伸兩足,手扶膝,像箕狀,是傲慢不敬之容。 (6)張王:即趙王張敖。 (7)上:皇帝。 備:周全。 (8)先人失國:公元前206年,張敖死去的父親張耳,曾隨項羽入關,分封趙地為常山王。 第二年,受到陳余襲擊,失國,只好投奔劉邦。 後被劉邦封為趙王。 先人,死去的長輩,此指死去的父親。 (9)微:沒有,假如沒有。 十蟲出:這裡用齊桓公死不能下葬以至屍體生蛆的典故表達死而不能下葬意。 事見本書《齊世家》。 蟲,指蛆。 倍:通「背」。 弒:殺。 只用於臣殺君,子殺父。 (13)詔:皇帝發佈的命令文告。 (14)就系:投案被捕。 系,捆綁。 (15)罪三族:罪連三族。 三族,說法不一,一般認為是父族、母族、妻族 。 (16)赭衣:古代犯人所穿的赤褐色的囚服。 髡(kun,昆):古刑罰一種,剃去男人的頭髮。 鉗:古代刑具,用金屬製成,套在犯人脖子上。 (17)稱:指自稱。 (18)廢:廢黜。 (19)進:引薦,推薦。 (20)毋:通「無」。 出其右者:古人以右為尊,這裡指沒有能超出田叔他們的人。 (21)拜:拜官授職。 (22)高後:即呂後,呂雉。 崩:帝、後死去稱「崩」。 (23)諸呂:指高後呂雉家族的侄孫輩的人。 第53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5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