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帝:漢高祖。 (2)七年:《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和《漢書》的《高帝紀》等均寫作「六年」。 (3)匈代:古代生活在中國北方的一個遊牧民族,他們強悍善於騎射。 (4)亡:逃跑。 (5)閒行:同「間行」,潛行,抄小路走。 (6)自歸:自首。 (7)致法:給予法律制裁。 致,給。 (8)廢:廢黜。 (9)高帝十一年:前196年。 十並:吞併,兼併。 (11)劫:用強力奪取,挾持,脅迫。 (12)度:通「渡」。 (13)將:率領。 (14)有氣力:指強壯有力。 (15)後:後嗣,繼承人。 (16)填:通「鎮」。 (17)三郡:東陽郡、鄣郡、吳郡。 (18)拜:按禮儀授予官職爵位。 (19)相:迷信的人認為察看人的容貌可知人的命運,即相面。 (20)拊:撫摩,輕輕拍打。 (21)慎:千萬。 會孝惠、高後時(1),天下初定,郡國諸侯各務自拊循其民(2)。 吳有豫章郡銅山(3),濞則招致天下亡命者(益)〔盜〕鑄錢(4),煮海水為鹽,以故無賦,國用富饒(5)。 (1)孝惠:孝惠帝劉盈。 高後:劉邦的皇后呂雉。 (2)拊循:通「撫循」,安撫。 (3)豫章郡:原文有誤,應是「鄣郡」。 豫章郡先屬長沙國,後屬淮南國。 (4)亡命:逃亡在外改換名姓的人。 (5)用:用度,開支。 孝文時(1),吳太子入見(2),得侍皇太子飲博(3)。 吳太子師傅皆楚人,輕悍,又素驕,博,爭道(4),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吳太子(5),殺之。 於是遣其喪歸葬。 至吳,吳王慍曰(6):「天下同宗,死長安即葬長安,何必來葬為!」復遣喪之長安葬。 吳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禮(7),稱病不朝(8)。 京師知其以子故稱病不朝,驗問實不病(9),諸吳使來,輒系責治之十。 吳王恐,為謀滋甚。 及後使人為秋請(11),上復責問吳使者,使者對曰:「王實不病,漢系治使者數輩(12),以故遂稱病。 且夫『察見淵中魚,不祥(13)』。 今王始詐病,及覺,見責急,愈益團(14),恐上誅之,計乃無聊(15)。 唯上棄之而與更始(16)」。 於是天子乃赦吳使者歸之,而賜吳王幾杖(17),老,不朝。 吳得釋其罪(18),謀亦益解(19)。 然其居國以銅鹽故,百姓無賦。 卒踐更(19),輒與平賈(20)。 歲時存問茂才(21),賞賜閭裡(22)。 佗郡國吏欲來捕亡人者(23),訟共禁弗予(24)。 如此者四十餘年,以故能使其眾(25)。 (1)孝文:即漢孝文帝,又稱文帝,即劉恆。 (2)吳太子:吳王劉濞的太子,劉賢。 (3)侍:陪伴。 皇太子:文帝太子,即後來的漢景帝劉啟。 飲博:喝酒下棋。 (4)爭道:指為下棋爭執起來。 (5)引:拉,拿起。 博局:棋盤。 提(d□,底):擲擊。 (6)慍:含怒,怨恨。 (7)稍:逐漸。 藩臣:藩國的王侯對所歸屬的國君稱臣。 藩,藩國,封建王朝的屬國或屬地。 (8)稱病:假托生病。 (9)驗問:查問。 十系:捆縛,拘禁。 責:詰問。 治:懲治,治罪。 (11)秋請:古代諸侯到京城朝見皇帝,春天稱「朝」,秋天稱「請」。 (12)數輩:好多人。 輩,表示人的多數。 (13)「察見」二句的意思是,皇帝察知臣下的隱私是不好的事。 此語出於《韓非子·說林上》:「知淵中之魚者不祥」。 因此臣下心生恐懼會激成變亂。 (14)閉:封團,隱秘。 (15)無聊:無可如何,沒有辦法。 (16)棄之:指捐棄前嫌。 更始:重新開始。 (17)賜幾杖:古代表示對老年人尊敬的一種禮儀。 幾,依幾,坐時可以依靠的几案。 杖,手杖。 (18)釋:解脫、解除。 (19)解:通「懈」。 (20)踐更:古代可以出錢僱人代服徭役,接受雇金代人服役的叫「踐更」。 (21)平賈:公平的價格。 賈,通「價」。 (21)存問:慰問。 茂才:才能優秀的人。 (22)閭裡:鄉里,指平民。 (23)佗:通「他」。 亡人:逃亡的人。 (24)訟(rong,容):容留,庇護。 (25)使:支使,驅使,支配。 晁錯為太子家令,得幸太子(1),數從容言吳過可削(2)。 數上書說孝文帝,文帝寬,不忍罰,以此吳日益橫(3)。 及孝景帝即位,錯為御史大夫,說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4),諸子弱,大封同姓,故王孽子悼惠王王齊七十餘城(5),庶弟元王王楚四十餘城(6),兄子濞王吳五十餘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 今吳王前有太子之卻(7),詐稱病不朝,於古法當誅,文帝弗忍,因賜幾杖。 德至厚,當改過自新。 乃益驕溢(8),即山鑄錢,煮海水為鹽,誘天下亡人,謀作亂。 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 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 」三年冬(9),楚王朝十,晁錯因言楚王戊往年為薄太后服(11),私奸服捨(12),請誅之。 詔赦,罰削東海郡。 因削吳之豫章郡、會稽郡(13)。 及前二年趙王有罪(14),削其河間郡(15)。 膠西王卬以賣爵有奸(16),削其六縣。 (1)得幸:得到寵幸。 (2)從容:通「慫恿」。 削:削減封地。 (3)橫:驕。 (4)昆弟:兄弟。 (5)孽子:姬妾所生的兒子,又稱庶子、庶孽。 (6)庶弟:指同父異母弟。 (7)卻:通「隙」,嫌隙。 (8)溢:指超過限度。 (9)三年:景帝三年,前154年。 十楚王:即劉戊。 (11)往年:去年。 薄太后:劉邦嬪妃,文帝生母。 服:居喪。 舊時,在一定的時間內為死者盡禮示哀叫居喪,也叫守服。 (12)服捨:居喪時住的房舍。 (13)削吳:事在第二年春發生,可能正在擬議中,文章敘述不確切。 (14)趙王:劉遂。 (15)河間郡:《楚元王世家》記此事時,說是常山郡。 (16)卬:即劉卬。 賣爵:當朝實行賣爵增加財政收入的制度。 漢廷臣方議削吳。 吳王濞恐削地無已(1),因以此發謀,欲舉事(2)。 念諸侯無足與計謀者,聞膠西王勇,好氣(3),喜兵,諸齊皆憚畏(4),於是乃使中大夫應高誂膠西王(5)。 無文書,口報曰:「吳王不肖,有宿夕之憂(6),不敢自外,使喻其歡心(7)。 」王曰:「何以教之?」高曰:「今者主上興於奸,飾於邪臣(8),好小善,聽讒賊,擅變更律令,侵奪諸侯之地,徵求滋多,誅罰良善,日以益甚。 裡語有之(9),『舐糠及米十』。 吳與膠西,知名諸侯也,一時見察(11),恐不得安肆矣(12)。 吳王身有內病(13),不能朝請二十餘年,嘗患見疑,無以自白,今脅肩累足(14),猶懼不見釋。 竊聞大王以爵事有適(15),所聞諸侯削地,罪不至此,此恐不得削地而已。 」王曰:「然,有之。 子將奈何?」高曰:「同惡 相助,同好相留(16),同情相成,同欲相趨,同利相死。 今吳王自以為與大王同憂,願因時循理,棄軀以除患害於天下,億亦可乎(17)?」王瞿然駭曰(18):「寡人何敢如是?今主上雖急,固有死耳(19),安得不戴?」高曰:「御史大夫晁錯,熒惑天子(20),侵奪諸侯,蔽忠塞賢,朝廷疾怨(21),諸侯皆有倍畔之意(22),人事極矣。 彗星出(23),蝗蟲數起,此萬世一時,而愁勞聖人之所以起也(24)。 故吳王欲內以晁錯為討,外隨大王后車,彷徉天下(25),所鄉者降(26),所指者下,天下莫敢不服。 大王誠幸而許之一言,則吳王率楚王略函谷關(27),守滎陽敖倉之粟(28),距漢兵(29),治次捨(30),須大王(31)。 大王有幸而臨之,則天下可並,兩主分割,不亦可乎?」王曰:「善。 」高歸報吳王,吳王猶恐其不與,乃身自為使,使於膠西,面結之(32)。 第54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54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