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楚反書聞,兵未發,竇嬰未行,言故吳相袁盎。 盎時家居(1),詔召入見。 上方與晁錯調兵芐軍食(2),上問袁盎曰:「君嘗為吳相,知吳臣田祿伯為人乎?今吳楚反,於公何如?」對曰:「不足憂也,今破矣。 」上曰:「吳王即山鑄錢,煮海水為鹽,誘天下豪桀(3),白頭舉事。 若此,其計不百全,豈發乎?何以言其無能為也?」袁盎對曰:「吳有銅鹽利則有之,安得豪桀而誘之!誠令吳得豪桀,亦且輔王為義,不反矣。 吳所誘皆無賴子弟,亡命鑄錢奸人,故相率以反。 」晁錯曰:「袁盎策之善。 」上問曰:「計安出?」盎對曰:「願屏左右(4)。 」上屏人,獨錯在。 盎曰:「臣所言,人臣不得知也。 」乃屏錯。 錯趨避東廂,恨甚。 上卒問盎,盎對曰:「吳楚相遺書,曰『高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賊臣晁錯擅適過諸侯,削奪之地』。 故以反為名,西共誅晁錯,復故地而罷(5)。 方今計獨斬晁錯,發使赦吳楚七國,復其故削地,則兵可無血刃而俱罷。 」於是上嘿然良久(6),曰:「顧誠何如,吾不愛一人以謝天下(7)。 」盎曰:「臣愚計無出此,願上孰計之(8)。 」乃拜盎為太常,吳王弟子德侯為宗正。 盎裝治行(9)。 後十餘日,上使中尉召錯,紿載行東市十。 錯衣朝衣斬東市(11)。 則遣袁盎奉宗廟,宗正輔親戚,使告吳如盎策。 至吳,吳楚兵已攻梁壁矣(12)。 宗正以親故,先入見,諭吳王使拜受詔(13)。 吳王聞袁盎來,亦知其欲說己,笑而應曰:「我已為東帝,尚何誰拜?」不肯見盎而留之軍中(14),欲劫使將。 盎不肯,使人圍守,且殺之,盎得夜出,步亡去,走梁軍,遂歸報。 (1)家居:閒居。 (2)調:計算。 芐:同「算」,計算。 (3)桀:通「傑」。 (4)屏:屏退,使人退避。 (5)罷:罷兵,收兵,結束戰爭。 (6)嘿:同「默」,不說話。 (7)謝:辭,拒絕。 (8)孰計:仔細考慮。 孰,通「熟」。 (9)裝:裝飾,隱秘,秘密。 十紿:欺騙。 (11)朝衣:朝會時穿的禮服。 (12)梁:此指漢代的封國,梁王劉武是文帝的少子。 壁:營壘。 (13)諭:諭告,宣告。 (14)留:扣留。 條侯將乘六乘傳(1),會兵滎陽。 至洛陽,見劇孟,喜曰:「七國反,吾乘傳至此,不自意全(2)。 又以為諸侯已得劇孟,劇孟今無動。 吾據滎陽,以東無足憂者。 」至淮陽,問父絳侯故客鄧都尉曰:「策安出?」客曰:「吳兵銳甚(3),難與爭鋒(4)。 楚兵輕,不能久。 方今為將軍計,莫若引兵東北壁昌邑(5),以梁委吳(6),吳必盡銳攻之。 將軍深溝高壘,使輕兵絕淮泗口(7),塞吳饟道(8)。 彼吳梁相敝而糧食竭(9),乃以全強制其罷極,破吳必矣。 」條侯曰:「善。 」從其策,遂堅壁昌邑南十,輕兵絕吳饟道。 (1)六乘傳:六匹馬拉的傳車。 傳車,古代驛站準備的用來傳遞公文的專車。 (2)不自意:自己沒有料到。 意,料想,意料。 全:安全。 (3)銳:銳氣。 (4)爭鋒:爭勝。 (5)壁:指築壘防守。 (6)委:丟棄,委棄。 (7)輕兵:輕裝的軍隊。 淮泗口:淮河泗水的交匯處。 (8)塞:堵塞,阻塞。 饟道:運糧的道路。 (9)相敝:指因互相攻戰而共同疲敝。 十堅壁:堅守營壘。 吳王之初發也(1),吳臣田祿伯為大將軍。 田祿伯曰:「兵屯聚而西(2),無佗奇道,難以就功(3)。 臣願得五萬人,別循江淮而上(4),收淮南、長沙,入武關,與大王會,此亦一奇也。 」吳王太子諫曰:「王以反為名,此兵難以藉人(5),藉人亦且反王,奈何?且擅兵而別(6),多佗利害,未可知也,徒自損耳。 」吳王即不許田祿伯。 (1)發:發難。 (2)屯聚:屯集,聚集。 (3)就功:成功。 (4)別:分別,分頭。 (5)藉:通「借」。 (6)擅兵:擁有軍隊,掌握兵權。 吳少將桓將軍說王曰(1):「吳多步兵,步兵利險(2);漢多車騎(3),車騎利平地。 願大王所過城邑不下,直棄去,疾西據洛陽武庫,食敖倉粟,阻山河之險以令諸侯(4),雖毋入關,天下固已定矣。 即大王徐行(5),留下城邑(6),漢軍車騎至,馳入梁楚之郊,事敗矣。 」吳王問諸老將,老將曰:「此少年推鋒之計可耳(7),安知大慮乎!」於是王不用桓將軍計。 (1)少將:年輕的將軍。 (2)利險:指適宜在險要地形作戰。 (3)車騎:戰車、騎兵。 (4)阻:恃,依仗。 (5)即:假如,如果。 (6)留:滯留。 (7)爭鋒:推進爭先。 吳王專並將其兵(1),未度淮,諸賓客皆得為將、校尉、候、司馬,獨周丘不得用。 周丘者下邳人,亡命吳,酤酒無行(2),吳王濞薄之(3),弗任。 周丘上謁(4),說王曰:「臣以無能,不得待罪行閒(5)。 臣非敢求有所將,願得王一漢節(6),必有以報王。 」王乃予之。 周丘得節,夜馳入下邳。 下邳時聞吳反,皆城守。 至傳捨(7),召令。 令入戶,使從者以罪斬令。 遂召昆弟所善豪吏告曰:「吳反兵且至,至,屠下邳不過食頃(8)。 今先下(9),家室必完,能者封侯矣。 」出乃相告,下邳皆下。 周丘一夜得三萬人,使人報吳王,遂將其兵北略城邑。 比至城陽十,兵十餘萬,破城陽中尉軍。 聞吳王敗走,自度無與共成功(11),即引兵歸下邳。 未至,疽發背死(12)。 (1)專:專斷,獨斷專行。 (2)酤酒:買酒,賣酒。 此處指喜歡喝酒。 (3)薄:鄙薄,鄙視。 (4)謁:進見。 (5)待罪:古代做官任職時的謙稱。 行閒:行列中,軍隊中。 (6)節:古代用竹、木製成的作為憑證的信物,又稱符。 (7)傳捨:古代供往來行人住宿的屋舍。 (8)食頃:吃頓飯的功夫,形容時間短。 (9)下:指投降。 十比:及,等到。 (11)度(duo,奪):估計:推測。 (12)疽:惡瘡。 二月中,吳王兵既破,敗走,於是天子制詔將軍曰(1):「蓋聞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非者,天報之以殃。 高皇帝親表功德(2),建立諸侯,幽王(3)、悼惠王絕無後(4),孝文皇帝哀憐加惠,王幽王子遂、悼惠王子卬等,令奉其先王宗廟。 為漢藩國(5),德配天地,明並日月。 吳王濞倍德反義,誘受天下亡命罪人,亂天下幣,稱病不朝二十餘年,有司數請濞罪(6),孝文皇帝寬之,欲其改行為善。 今乃與楚王戊、趙王遂、膠西王卬、濟南王辟光、菑川王賢、膠東王雄渠約從反,為逆無道,起兵以危宗廟,賊殺大臣及漢使者,迫劫萬民(7),夭殺無罪(8),燒殘民家,掘其丘塚(9),甚為暴虐。 今卬等又重逆無道,燒宗廟,鹵御物十,朕甚痛之。 朕素服避正殿(11),將軍其勸士大夫擊反虜(12)。 擊反虜者,深入多殺為功,斬首捕虜比三百石以上者皆殺之(13),無有所置(14)。 敢有議詔及不如詔者,皆要斬(15)。 」 (1)制:皇帝文書的一種。 (2)表:表彰。 (3)幽王:劉友。 漢高帝六子,初封淮陽王,後遷封趙王,被呂後幽禁餓死,謚為「幽王」。 漢文帝續封他的長子劉遂做趙王。 (4)悼惠王絕無後:悼惠王劉肥死,傳子劉襄,又傳孫劉則,按規定劉則死後國除。 漢文帝卻續封他的後代,見前文「諸齊」註釋。 (5)藩國:皇帝分封的各諸侯國。 (6)有司:官吏。 古代設官分職,事各有所專,故稱有司。 (7)迫劫:脅迫。 (8)夭殺:濫殺。 夭,少壯而死。 (9)丘塚:墳墓。 十鹵:抄掠。 御物:指皇室在各郡縣的財物。 (11)素服避殿:穿白色衣服避開正殿。 古代帝王遇有非常事變穿素服到偏殿處理政事,以表示戒懼不忘之意。 (12)士大夫:指將軍的部屬。 (13)斬首:與下文「皆殺之」矛盾,疑為衍文。 (14)置:指釋放。 (15)要斬:腰斬,古代刑法之一。 要,通「腰」。 第55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5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