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已罷朝,出止車門(1),召韓御史大夫載(2),怒曰:「與長孺共一老禿翁(3),何為首鼠兩端(4)?」韓御史良久謂丞相曰:「君何不自喜(5)?夫魏其毀君,君當免冠解印綬歸,曰『臣以肺腑幸得待罪(6),固非其任(7),魏其言皆是』。 如此,上必多君有讓(8),不廢君。 魏其必內愧,杜門齰舌自殺(9)。 今人毀君,君亦毀人,譬如賈豎女子爭言十,何其無大體也(11)!」武安謝罪曰:「爭時急,不知出此。 」 (1)止車門:宮禁的外門。 百官上朝時,必須下車,步行入宮。 (2)載:同乘一輛車。 (3)長孺:御史大夫韓安國的字。 老禿翁:指魏其。 (4)首鼠兩端:指猶豫不決,模稜兩可。 (5)自喜:自愛自重。 (6)待罪:做官的謙稱。 (7)固非其任:本來我就不能勝任。 (8)多君有讓:稱讚你有謙讓的美德。 (9)齰舌:咬嚼舌頭。 十賈(g□,古)豎:商人。 爭言:吵嘴。 (11)無大體:不識大體。 於是上使御史簿責魏其所言灌夫(1),頗不讎(2),欺謾(3)。 劾繫都司空(4)。 孝景時,魏其常受遺詔(5),曰「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6)」。 及系,灌夫罪至族(7),事日急,諸公莫敢復明言於上。 魏其乃使昆弟子上書言之(8),幸得復召見。 書奏上,而案尚書大行無遺詔(9)。 詔書獨藏魏其家,家丞封十。 乃劾魏其矯先帝詔(11),罪當棄市。 五年十月,悉論灌夫及家屬(12)。 魏其良久乃聞,聞即恚(13),病痱(14),不食慾死。 或聞上無意殺魏其,魏其復食,治病,議定不死矣。 乃有蜚語為惡言聞上(15),故以十二月晦論棄市渭城(16)。 (1)簿責:按照史簿記載的灌夫的罪行進行追查。 (2)頗不讎:很不相符。 讎:符合。 (3)欺謾:欺騙。 意思是說犯了欺君謾上之罪。 (4)都司空:官署名,專門負責皇帝交辦案件的官衙。 (5)遺詔:皇帝臨死時發出的詔書。 (6)便宜論上:用靈活方便的辦法論事上奏。 (7)罪至族:論罪應當滅族。 (8)昆弟子:指侄子。 (9)案尚書:查閱尚書保管的檔案。 大行:指死去的皇帝。 十家丞封:魏其侯的管家加封蓋印封存。 (11)矯:假托。 (12)悉:全部。 論:判決。 (13)恚:怨憤。 (14)病痱:得了中風病。 (15)蜚:同「飛」。 聞上:傳到武帝耳中。 (16)十二月晦:十二月的最後一天。 這是田蚡故意挑選的日子,因為春天是赦免犯人的時候,田蚡怕武帝赦免竇嬰,所以在這一天殺死了他。 其春(1),武安侯病,專呼服謝罪(2)。 使巫視鬼者視之(3),見魏其、灌夫共守、欲殺之。 竟死(4)。 子恬嗣(5)。 元朔三年(6),武安侯坐衣襜褕入宮(7),不敬(8)。 淮南王安謀反覺(9),治十。 王前朝(11),武安侯為太尉,時迎王至霸上,謂王曰:「上未有太子,大王最賢,高祖孫,即宮車晏駕(12),非大王立當誰哉!」淮南王大喜,厚遺金財物(13)。 上自魏其時不直武安(14),特為太后故耳。 及聞淮南王金事,上曰:「使武安侯在者(15),族矣。 」 (1)其春:這年春天。 漢初以十月為歲首,所以一年中先冬天,後春天。 (2)專呼服謝罪:專門叫喊服罪謝罪的話。 (3)巫視鬼者:能看見鬼的巫師。 (4)竟:終於。 (5)嗣:指承襲,繼承。 (6)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 元朔,漢武帝的第三個年號(前128年123年)(7)襜褕(zh□nyu,瞻玉):短衣。 入宮應穿朝服,穿短衣入宮不合禮節。 (8)不敬:指犯了「大不敬罪」。 (9)覺:發覺。 十治:追究查問。 (11)前朝:前次來朝。 這是倒敘發生在建元二年(前139)的事。 (12)宮車晏駕:指皇帝死。 皇帝本當早起駕車臨朝,車駕晚出,必定有變故,所以用來作皇帝死的委婉說法。 (13)遺(wei,為):贈送。 (14)直:贊成。 (15)使:假如。 太史公曰:魏其、武安皆以外戚重(1),灌夫用一時決而名顯(2)。 魏其之舉以吳楚(3),武安之貴在日月之際(4)。 然魏其誠不知時變(5),灌夫無術而不遜(6),兩人相翼(7),乃成禍亂。 武安負貴而好權(8),杯酒責望(9),陷彼兩賢十。 鳴呼哀哉!遷怒及人(11),命亦不延(12)。 眾庶不載(13),竟被惡言(14)。 鳴呼哀哉!禍所從來矣(15)! (1)重:顯要。 (2)一時決:指灌夫為父報仇馳入吳軍之事。 (3)以吳楚:由於平定吳、楚之亂。 (4)日月之際:指漢武帝即位,王太后執政的時候。 (5)時變:時勢的變化。 指竇太后死,他已失去靠山,還要與有王太后作靠山的田蚡抗衡。 (6)不遜:傲慢無禮。 (7)相翼:互相袒護。 (8)負:依仗。 權:權術。 (9)杯酒責望:為一杯酒而苛責怨恨人。 十兩賢:指竇嬰和灌夫。 (11)遷怒及人:指田蚡把對灌夫的怨恨遷怒到竇嬰身上。 一說灌夫把對田蚡的怨恨遷怒到灌賢身上。 (12)延:長久。 (13)眾庶不載:指灌夫在穎川橫行不法,得不到百姓的擁戴。 載,通「戴」,擁護。 (14)竟被惡言:終究落了個壞名聲。 (15)禍所從來:災禍的由來已很久。 回目錄 《史記》譯注 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 宋尚齋 何平 譯注 【說明】 韓安國是漢初名將,他不僅在平息吳、楚七國叛亂時有功,而且在後來對匈奴的作戰中也是重要的將領。 他的發跡是在為梁孝王出使朝廷時,因在漢景帝面前,替梁孝王辯護而受到了竇太后的賞識。 隨後雖曾因犯法免官,但由於竇太后的關照,竟一下子從獄中囚徒提升為二千石級的梁國內史。 武帝初年,外戚田蚡掌權,韓安國向其行賄,被召至京師,從此青雲直上,不斷陞遷,官至御史大夫。 田蚡死後,韓安國逐漸失勢,不斷被疏遠降職,最後抑鬱而死。 《韓長孺列傳》通過韓安國任途經歷的敘寫,展現了漢初官吏陞遷貶謫的一些內幕。 他的任途生涯以外戚田蚡掌權為界,明顯分為兩個時期,前期由於竇太后的賞識和田蚡的舉薦,官運亨通,飛黃騰達。 田蚡死後,他開始走下坡路。 文中還揭露了朝中的一些醜聞和弊端,像竇太后的偏愛少子,耍弄權術,以及官吏的行賄等。 韓安國為人精明,工於心計。 他明知竇太后喜愛梁懷王,也深知太后不見梁使,是由於景帝的緣故,於是他就去找了大長公主為梁懷王說情辯護,他也預料到大長公主會將他的辯護轉告太后。 果然不出所料,他的辯護正中太后下懷,所以受到賞識。 後來,梁懷王的兩個親信為幫懷王爭皇位繼承人而殺了袁盎,景帝派人來抓,但罪犯被梁懷王匿藏。 韓安國聽到後,便去勸說梁懷王,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終於說服了懷王,迫使兩個罪犯自殺。 緩和了梁懷王與朝廷的緊張關係,既受到梁懷王的感激,又進一步得到了景帝和竇太后的垂青。 文章通過這些具體事件的細緻刻劃,表現了韓安國諳於為官之道,善於調和統治者內部關係的特點。 文章也寫了韓安國遠身避禍的本領。 當他力排王恢,主張與匈奴和親不久,漢王朝以馬邑城誘敵深入,企圖一舉消滅時,消息意外洩露,誘敵失敗。 作為這次行動的主將韓安國絲毫沒被觸動,而作為韓安國部下的王恢,卻被皇帝追究責任,被逼自殺。 文章寫了韓安國的一生,但不是將其經歷鉅細無遺地羅列一番,而是就韓安國言行中比較突出,又能顯示他性格特徵的典型事例加以描寫刻劃,從而塑造了一個精明官僚的形象。 【譯文】 御史大夫韓安國,是梁國成安縣人,後適居睢陽。 曾經在鄒縣田先生之處學習《韓非子》和雜家的學說。 事奉梁孝王,擔任中大夫。 吳楚七國叛亂時,梁孝王派韓安國和張羽擔任將軍,在東線抵禦吳國的軍隊。 因為張羽奮力作戰,韓安國穩固防守,因此吳軍不能越國梁國的防線。 吳楚叛亂平息,韓安國和張羽的名聲從此顯揚。 第55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55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