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陰使:秘密派遣。 用事:當權。 (2)故:指前任,原來的。 (3)輩:批。 (4)索:搜查。 (5)匿:隱藏。 (6)紛紛:雜亂的樣子。 (7)度:估計,猜測。 (8)孰與:與……相比,哪一個……。 太上皇:指漢高祖劉邦之父劉太公。 臨江王:指漢景帝之長子劉榮。 (9)櫟陽:即櫟陽宮。 十適:同「嫡」,指正妻或正妻所生的子女。 (11)用:因。 宮垣事:指劉榮建宮室時侵佔了祖廟牆內的空地。 事見卷五十九《五宗世家》。 (12)安:怎麼。 (13)浮說:指虛妄的言論。 (14)橈:通「撓」,阻撓。 (15)幸:希望。 (14)寤:通「悟」。 (17)有如:假如。 宮車即晏駕:指帝王死。 (18)釋:消解。 (19)益重:更加看重。 (20)共王:「恭王」,梁孝王的長子劉買。 建元中(1),武安侯田蚡為漢太尉,親貴用事,安國以五百金物遺蚡(2)。 蚡言安國太后(3),天子亦素聞其賢(4),即召以為北地都尉,遷為大司農(5)。 閩越、東越相攻(6),安國及大行王恢將(7)。 未至越,越殺其王降,漢兵亦罷。 建元六年(8),武安侯為丞相,安國為御史大夫。 匈奴來請和親(9),天子下議十。 大行王恢,燕人也,數為邊吏(11),習知胡事。 議曰:「漢與匈奴和親,率不過數歲即復倍約(12)。 不如勿許,興兵擊之。 」安國曰:「千里而戰,兵不獲利。 今匈奴負戎馬之足(13),懷禽獸之心,遷徙鳥舉(14),難得而制也(15)。 得其地不足以為廣,有其眾不足以為強,自上古不屬為人(16)。 漢數千里爭利,則人馬罷(16),虜以全制其敝(18)。 且強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縞(19);沖風之末(20),力不能漂鴻毛(21)。 非初不勁,末力衰也。 擊之不便,不如和親。 」群臣議者多附安國,於是上許和親。 (1)建元:漢武帝的第一個年號(前140-前135)。 (2)遺:贈送。 (3)太后:指王太后,名□。 (4)天子:指武帝劉徹。 (5)遷:提升。 (6)閩越:越部族的一支。 東越:是閩越的分支。 (7)將:領兵。 (8)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 (9)和親:指漢族封建王朝與少數民族首領,以及少數民族之間有政治目的的聯姻。 十下議:指交群臣議論商量。 (11)數:屢次。 (12)率:大致,一般。 倍:通「背」,違犯。 (13)負:依恃。 (14)遷徒鳥舉:遷移就像鳥飛一般。 鳥舉:鳥兒飛翔。 (15)制:控制。 (16)不屬為人:意思是不內屬中國作百姓。 (17)罷:通「疲」。 疲勞。 虜:對敵人的蔑稱。 (19)魯縞:魯地出產的一種白色的生絹,以輕薄聞名。 (20)沖風:由下往上刮的強風。 (21)鴻:雁。 其明年(1),則元光元年(2),雁門馬邑豪聶翁壹因大行王恢言上曰(3):「匈奴初和親,親信邊(4),可誘以利。 」陰使聶翁壹為間(5),亡入匈奴,謂單于曰(6):「吾能斬馬邑令丞吏,以城降,財物可盡得。 」單于愛信之,以為然,許聶翁壹。 聶翁壹乃還,詐斬死罪囚,縣其頭馬邑城(7),示單于使者為信。 曰:「馬邑長吏已死,可急來。 」於是單于穿塞將十餘萬騎,入武州塞。 (1)其明年:指和親的第二年。 (2)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 元光:漢武帝的第二個年號(前134-129)。 (3)豪:豪紳。 因:通過。 (4)親信邊:親信邊地之民。 (5)間:間諜。 (6)單于:匈奴君主的稱號。 (7)縣:同「懸」。 當是時,漢伏兵車騎材官三十餘萬(1),匿馬邑旁谷中。 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太僕公孫賀為輕車將軍,大行王恢為將屯將軍,太中大夫李息為材官將軍。 御史大夫韓安國為護軍將軍,諸將皆屬護軍。 約單于入馬邑而漢兵縱發(2)。 王恢、李息、李廣別從代主擊其輜重(3)。 於是單于入漢長城武州塞。 未至馬邑百餘里,行掠鹵(4),徒見畜牧於野,不見一人。 單于怪之,攻烽燧(5),得武州尉史(6)。 欲刺問尉史(7)。 尉史曰:「漢兵數十萬伏馬邑下。 」單于顧謂左右曰(8):「幾為漢所賣(9)!」乃引兵還。 出塞,曰:「吾得尉史,乃天也。 」命尉史為「天王」。 塞下傳言單于已引去。 漢兵追至塞,度弗及,即罷十。 王恢等兵三萬,聞單于不與漢合,度往擊輜重,必與單于精兵戰,漢兵勢必敗,則以便宜罷兵,皆無功(11)。 (1)車騎:成隊的車馬。 這裡指騎兵。 材官:步兵。 (2)縱發:奔馳出去。 (3)輜重:軍用物資。 這裡指後勤部隊。 (4)鹵:通「擄」。 (5)烽燧:即烽火台。 (6)得:擒獲。 (7)刺:探。 (8)顧:回頭看。 (9)幾:差一點兒。 十合:交鋒。 (11)便宜:看怎樣方便適宜,就酌情處理。 天子怒王恢不出擊單于輜重,擅引兵罷也。 恢曰:「始約虜入馬邑城,兵與單于接,而臣擊其輜重,可得利。 今單于聞,不至而還,臣以三萬人眾不敵,禔取辱耳(1)。 臣固知還而斬,然得完陛下士三萬人(2)。 」於是下恢廷尉(3)。 廷尉當恢逗橈(4),當斬。 恢私行千金丞相蚡(5)。 蚡不敢言上,而言於太后曰:「王恢首造馬邑事(6),今不成而誅恢,是為匈奴報仇也。 」上朝太后,太后以丞相言告上。 上曰:「首為馬邑事者,恢也,故發天下兵數十萬,從其言,為此且縱單于不可得(7),恢所部擊其輜重,猶頗可得,以慰士大夫心。 今不誅恢,無以謝天下。 」於是恢聞之,乃自殺。 (1)禔:通「只」。 (2)完:保全。 (3)下:交給。 (4)逗橈:《集解》引《漢書音義》曰:「逗,曲行避敵也;橈,顧望,軍法語也。 」(5)行:給予。 (6)造:作。 這裡是「倡議」的意思。 (7)縱:即使。 安國為人多大略(1),智足以當世取合(2),而出於忠厚焉(3)。 貪嗜於財。 所推舉皆廉士,賢於己者也。 於梁舉壺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稱慕之,唯天子以為國器(4)。 安國為御史大夫四歲余,丞相田蚡死,安國行丞相事(5),奉引墮車蹇(6)。 天子議置相,欲用安國,使使視之,蹇甚(7),乃更以平棘侯薛澤為丞相。 安國病免數月,蹇愈(8),上復以安國為中尉。 歲余,徙為衛尉。 (1)多大略:指有韜略。 (2)取合:投合,迎合。 (3)出:通「去」,丟掉,捨棄。 一說是產生之意。 (4)國器:指主持國政的人才。 行:代理。 (6)奉引:給皇帝導引車駕。 蹇(ji□n,儉):跛足。 (7)甚:厲害。 (8)愈:痊癒。 車騎將軍衛青擊匈奴,出上谷,破胡蘢城(1)。 將軍李廣為匈奴所得(2),復失之(3);公孫敖大亡卒;皆當斬,贖為庶人。 明年,匈奴大入邊(4),殺遼西太守,乃入雁門,所殺略數千人(5)。 車騎將軍衛青擊之,出雁門。 衛尉安國為材官將軍,屯於漁陽(6)。 安國捕生虜,言匈奴遠去。 即上書言方田作時(7),請且罷軍屯。 罷軍屯月餘,匈奴大入上谷、漁陽。 安國壁乃有七百餘人(8),出與戰,不勝,復入壁。 匈奴虜略千餘人及畜產而去。 天子聞之,怒,使使責讓安國(9)。 徙安國益東十,屯右北平。 是時匈奴虜言當入東方。 (1)蘢城:即龍城。 (2)得:俘獲。 (3)失之:指李廣被匈奴俘獲後又逃走。 事見卷一百九《李將軍列傳》。 (4)大入邊:大舉入侵邊境。 (5)略:劫掠。 (6)屯:駐守。 (7)方:正當。 田作時:農耕時節。 (8)壁:營壘。 乃:才。 (9)讓:責備。 十益東:更加東移。 安國始為御史大夫及護軍(1),後稍斥疏(2),下遷(3);而新幸壯將軍衛青等有功(4),益貴。 安國既疏遠,默默也(5);將屯又為匈奴所欺,失亡多,甚自愧。 幸得罷歸,乃益東徙屯,意忽忽不樂(6),數月,病歐血死(7)。 安國以元朔二年中卒(8)。 (1)護軍:指護軍將軍。 (2)稍斥疏:漸漸被排斥疏遠。 (3)下遷:降職。 (4)幸:得寵。 壯:指年輕。 (5)默默:鬱鬱不得志的樣子。 (6)忽忽:失意的樣子。 (7)歐:通「嘔」。 吐。 (8)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 元朔:漢武帝第三個年號(前128-前123)。 太史公曰:余與壺遂定律歷(1),觀韓長孺之義,壺遂之深中隱厚(2)。 世之言梁多長者,不虛哉!壺遂官至詹事,天子方倚以為漢相,會遂卒(3)。 不然,壺遂之內廉行脩(4),斯鞠躬君子也(5)。 (1)律歷:樂律和曆法。 (2)深中隱厚:深沉含藏著厚道。 (3)會:恰遇。 (4)行修:指行為端正。 (5)鞠躬:謙恭謹慎的樣子。 回目錄 《史記》譯注 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 支菊生 譯注 【說明】 第56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56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