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皇帝前元六年(前174),漢朝送給匈奴的信中說:「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平安,郎中系雩淺送給我的信中說:『右賢王沒請示單于,聽信了後義盧侯難氏等的計謀,斷絕了匈奴和漢朝國君的和約,離間了兄弟般的親密關係,漢朝因此不肯與我們和解,鄰國也不能為附。 如今因為小官吏破壞了和約,所以罰右賢王讓他到西邊去攻打月氏,完全平定了他們。 願意停戰,修養士卒,餵養馬匹,消除從前令人不快的事情,恢復舊有的和約,以使邊民得到安寧,使少年人能夠成長起來,老年人能夠安定地生活,世世代代和平安樂。 』我很讚賞這一想法,這是古代聖明君主的心意啊。 漢朝和匈奴締結和約,結為兄弟,拿來送給匈奴的東西非常豐厚。 違背和約、離間兄弟般的親密關係的卻常常是匈奴。 但是右賢王的事已經出現在大赦之前,單于不要深責此事。 單于的行動如果能同來信中所表示的相符合,明確告知各位官吏,讓他們不要違背和約,要守信用,我將謹慎地按照單于信中的請求對待此事。 使者說單于親自率軍討伐別的國家而有功勞,卻甚為戰爭而苦惱。 現在有皇帝穿戴的繡袷綺衣、繡袷長襦、錦袷袍各一件,比余一個,黃金裝飾的衣帶一件,黃金帶鉤一件,繡花綢十匹,錦緞三十匹,赤綈和綠繒各四十匹,派中大夫意、謁者令肩贈送單于。 」 這以後不久,冒頓死去,他兒子稽粥當了君王,叫做老上單于。 老上稽粥單于剛剛繼位,孝文皇帝又派遣皇族女公主去做單于的閼氏,讓宦官燕國人中行說去當公主的輔佐者。 中行說不願去,漢朝強迫他。 他說:「一定讓我去,我將成為漢朝的禍患。 」中行說到達後,就投降了單于,單于特別寵信他。 最初,匈奴喜歡漢朝的繒絮和食物,中行說說:「匈奴的人口總數,抵不上漢朝的一個郡,然而所以強大的原因,就在於衣食與漢人不同,不必依賴漢朝。 如今單于若改變原有風俗而喜歡漢朝的衣物食品,漢朝給的東西不超過其總數的十分之二,那麼匈奴就會完全歸屬於漢朝了。 希望把從漢朝得到的繒絮做成衣褲,穿上它在雜草棘叢中騎馬奔馳,讓衣褲破裂損壞,以此顯示漢朝的繒絮不如匈奴的旃衣皮襖堅固完美。 把從漢朝得來的食物都丟掉,以此顯示它們不如匈奴的乳汁和乳汁品方便味美。 」於是中行說教單于身邊的人們分條記事的方法,以便核算記錄他們的人口和牲畜的數目。 漢朝送給單于的書信,寫在一尺一寸的木札上,開頭文詞是「皇帝恭敬地問候匈奴大單于平安」,及寫上所送的東西和要說的話。 中行說就讓單于用一尺二寸的木札寫信送給漢朝皇帝,並且把印章和封泥的尺寸都加長加寬加大,把開頭語說得很傲慢:「天地所生、日月所安置的匈奴大單于恭敬地問候漢朝皇帝平安。 」再寫上所送東西和要說的話語。 漢朝使者中有人說:「匈奴風俗輕視老年人。 」中行說詰難漢朝使者說:「你們漢朝風俗,凡有當兵被派去戍守疆土將要出發的,他們的老年父母難道有不省下來暖和的衣物和肥美食品,把它們送給出行者吃穿的嗎?」漢朝使者說:「是這樣。 」中行說說:「匈奴人都明確戰爭是重要的事,那些年老體弱的人不能打仗,所以把那些肥美的食品給壯健的人吃喝,大概這是為了保衛自己,這樣,父親兒子才能長久地相互保護,怎麼可以說匈奴人輕視老年人呢?」漢朝使者說:「匈奴人父子竟然同在一個氈房睡覺。 父親死後,兒子竟以後母做妻子。 兄弟死後,活著的兄弟把死者的妻子都娶做自己的妻子。 沒有帽子和衣帶等服飾,缺少朝廷禮節。 」中行說說:「匈奴的風俗,人人吃牲畜的肉,喝它們的乳汁,用它們的皮做衣服穿;牲畜吃草喝水,隨著時序的推移而轉換地點。 所以他們在急迫之時,就人人練習騎馬射箭的本領,在時勢寬鬆的時候,人們都歡樂無事,他們受到的約束很少,容易做到。 君臣關係簡單,一個國家的政治事務,就像一個人的身體一樣,父子和兄弟死了,活著的娶他們的妻子做自己的妻子,這是懼怕種族的消失。 所以匈奴雖然倫常混亂,但卻一定要立本族的子孫。 如今中國人雖然佯裝正派,不娶他的父兄的妻子做老婆,可是親屬關係卻越來越疏遠,而且相互殘殺,甚至竟改朝易姓,都是由於這類緣故造成的。 況且禮義的弊端,使君王臣民之間產生怨恨,而且極力修造宮室房屋,必然使民力耗盡。 努力耕田種桑而求得衣食滿足,修築城郭以保衛自己,所以百姓在急迫時不去練習攻戰本領,在寬鬆時卻又被勞作搞得很疲憊。 唉!生活在土石房屋裡的漢人啊,姑且不要多說話,喋喋不休,切切私語,戴上帽子,難道還有什麼了不起嗎?」 自此之後,漢朝使者有想辯論的,中行說就說:「漢朝使者不要多說話,只想著漢朝輸送給匈奴的繒絮米櫱,一定要使其數量足,質量好就行了,何必要說話呢!而且供給匈奴的東西一定要齊全美好,如果不齊全,粗劣,那麼等到莊稼成熟時,匈奴就要騎著馬奔馳踐踏你們成熟待收的莊稼。 」中行說日夜教導單于等待有利的進攻時機和地點。 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單于率領十四萬騎兵攻入朝、蕭關,殺死了北地都尉孫卬,劫掠很多百姓和牲畜,就到達彭陽,並派突擊隊攻入回中宮,把它燒燬。 匈奴偵察騎兵到達雍地的甘泉宮。 於是漢文帝用中尉周捨、郎中令張武做將軍,派出千輛兵車,十萬騎兵,駐守在長安旁邊防禦匈奴的侵擾。 同時又任命昌侯盧卿做上郡將軍,寧侯魏漱做北地將軍,隆慮侯周灶做隴西將軍,東陽侯張相如做大將軍,成侯董赤做前將軍,派出大量兵車和騎兵去攻打匈奴。 匈奴單于呆在漢朝邊塞以內一個多月就離開了,漢朝兵馬追出塞外就返回塞內,沒能斬殺敵軍。 匈奴一天比一天驕傲,每年都闖入邊境內,殺害和掠奪許多百姓和牲畜,雲中郡和遼東郡受害最嚴重,連同代郡共有萬餘人被殺掠。 漢朝憂慮此事,就派使者給匈奴送去一封信,單于也派遣當戶來漢送信,以表答謝之意,雙方再次商量和親之事。 孝文帝后元二年(前162),派使者給匈奴送信說:「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平安。 你派當戶且居雕渠難和郎中韓遼送給我兩匹馬,已經到達,我恭敬地接受。 漢朝先帝規定:長城以北,是拉弓射箭者的國家,屬於單于統轄。 長城以內,是戴冠束帶者的家室,我也要控制它。 要讓萬民百姓種地、織布、射獵而獲得衣食,使父子不相分離,君主和臣民相互安心,都沒有暴虐和叛逆之事。 如今我聽說邪惡之民貪圖掠取的利益,違背道義,斷絕和約,忘卻千萬百姓的生命,離間兩國君主的友誼,但這些都是以前的事情了。 你的信中說:『兩國已經和親,兩國君王都高興,停戰、休養士卒,餵養馬匹,世代昌盛和樂,安定和樂的局面重新開始。 我特別讚賞這個想法。 聖明的人天天都能有新的進步,改正不足,重新作起,使老年人得到安養,年幼的人能夠成長,各自保持生命,度過一生。 我和單于都遵循這個道理,順應天意,安撫百姓,世世代代相傳,永遠延續下去,天下之人莫不獲得利益。 漢朝同匈奴是勢力相當的鄰國;匈奴地處北方,天氣寒冷,肅殺之氣到來較早,所以我命令官吏每年都送給單于一定數量的秫櫱、金帛、絲絮和其它物品。 如今天下特別安寧,萬民喜樂,我和單于是他們的父母。 我回想從前的事情,都是些微末小事,是謀臣失策所致,都不足以離間兄弟間的友情。 我聽說天不會只覆蓋一方,大地也不會只承載一處,我和單于都要拋棄從前的小誤會,都遵循正大的道理行事,消除從前的不快,考慮兩國的長遠利益,使兩國人民如同一家的兒女。 善良的千千萬萬的百姓,以及水中的魚鱉,天上的飛鳥,地上爬行、喘息、蠕動的各種獸類和蟲類,沒有不追尋安全有利的生活環境而躲避危險的。 所以前來歸順的都不阻止,這是天經地義的道理。 往事一概不究,我解除逃往匈奴的漢人的罪責,單于也不要再提起逃往漢朝的章尼等人的事情。 我聽說古代帝王們訂立條約,條款分明,從不背棄。 希望單于留心盟約,天下定會特別安寧。 和親以後,漢朝不會首先負約。 請單于明察此事。 」 第57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57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