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正月,諸長小會單于庭,祠。 五月,大會蘢城,祭其先、天地,鬼神。 秋,馬肥,大會蹛林,課校人畜計(1)。 其法,拔刃尺者死(2),坐盜者沒入其家(3);有罪,小者軋(4),大者死。 獄久者不過十日,一國之囚不過數人。 而單于朝出營,拜日之始生,夕拜月。 其坐,長左而北鄉(5)。 日上戊己(6)。 其送死,有棺槨金銀衣裘,而無封樹喪服(7);近幸臣妾從死者,多至數千百人(8)。 舉事而候星月(9),月盛壯則攻戰,月虧則退兵。 其攻戰,斬首虜賜一卮酒,而所得鹵獲因以予之十,得人以為奴婢。 故其戰,人人自為趣利(11),善為誘兵以冒敵(12)。 故其見敵則逐利,如鳥之集;其困敗,則瓦解雲散矣。 戰而扶輿死者(13),盡得死者家財。 後北服渾瘐、屈射、丁零、鬲昆、薪犁之國。 於是匈奴貴人大臣皆服,以冒頓單于為賢。 (1)蹛林:匈奴八月秋會祭祀之處。 課校:考核計算。 計:數目。 (2)拔刃尺:存意要殺人,把刀拔出刀鞘一尺。 (3)坐盜:犯偷盜罪。 坐,犯……罪。 家:指家產。 (4)軋(ya,壓):輾壓身體骨節的一種刑罰。 一說是刺面的刑罰。 (5)北鄉:面向北。 鄉,通「向」。 (6)日:日子。 上:通「尚」,尊崇。 (7)封樹:墳上作為標誌的樹木。 按堆積泥土成墳叫封。 (8)數千百人:《漢書·匈奴傳》作「數十百人」,是。 (9)舉事:行事。 此指戰爭等大事。 侯星月:觀測星月。 十斬首虜:殺敵和俘虜敵人。 鹵獲:指戰利品。 (11)趣:通「趨」。 (12)冒敵:衝擊敵人。 (13)扶輿死者:把戰死者屍體運回來安葬。 是時漢初定中國,徙韓王信於代(1),都馬邑。 匈奴大攻圍馬邑,韓王信降匈奴。 匈奴得信,因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晉陽下。 高帝自將兵往擊之。 會冬大寒雨雪(2),卒之墮指者十二三(3),於是冒頓詳敗走(4),誘漢兵。 漢兵逐擊冒頓,冒頓匿其精兵,見其羸弱(5)。 於是漢悉兵(6),多步兵,三十二萬,北逐之(7)。 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盡到,冒頓縱精兵四十萬騎圍高帝於白登,七日,漢兵中外不得相救餉。 匈奴騎,其西方盡白馬,東方盡青駹馬(8),北方盡烏驪馬(9),南方盡騂馬十。 高帝乃使使間厚遺閼氏(11),閼氏乃謂冒頓曰:「兩主不相困。 今得漢地,而單于終非能居之也。 且漢王亦有神,單于察之。 」冒頓與韓王信之將王黃、趙利期(12),而黃、利兵又不來,疑其與漢有謀,亦取閼氏之言,乃解圍之一角。 於是高帝令士皆持滿傅矢外鄉(13),從解角直出,竟與大軍合,而冒頓遂引兵而去。 漢亦引兵而罷(14),使劉敬結和親之約(15)。 (1)韓王信:即韓信。 其人其事見卷九十三《韓信盧綰列傳》。 (2)雨雪:下雪。 (3)墮指:手指凍掉。 (4)詳:通「佯」,假裝。 (5)見同「現」。 羸弱:瘦弱,指老弱殘兵。 (6)悉兵:大軍全部出動。 (7)逐:追趕。 (8)青駹(mang,盲)馬:青色馬。 (9)烏驪馬:黑馬。 十騂馬:赤色之馬。 (11)間:秘密進行。 遺(wei,魏):贈送。 (12)期:約會。 (13)持滿:把弓拉滿。 傅矢:箭上弦。 外鄉:通「外向」,面朝外。 (14)罷:歸。 (15)和親:此指漢王朝與匈奴統治者結成婚姻關係,以和睦相處。 這一政策由劉敬提出,公元前一九八年,漢高祖又派劉敬去匈奴締結和親之約。 是後韓王信為匈奴將,及趙利、王黃等數倍約(1),侵盜代、雲中。 居無幾何,陳豨反(2),又與韓信合謀擊代。 漢使樊噲往擊之,復拔代、雁門、雲中郡縣,不出塞。 是時匈奴以漢將眾往降,故冒頓常往來侵盜代地。 於是漢患之,高帝乃使劉敬奉宗室女公主為單于閼氏(3),歲奉匈奴絮繒酒米食物各有數,約為昆弟以和親,冒頓乃少止。 後燕王盧綰反(4),率其黨數千人降匈奴,往來苦上谷以東。 高祖崩,孝惠、呂太后時,漢初定,故匈奴以驕。 冒頓乃為書遺高後,妄言(6)。 高後欲擊之,諸將曰:「以高帝賢武,然尚困於平城。 」於是高後乃止,復與匈奴和親。 (1)數:屢次。 倍:通「背」,背棄。 (2)陳豨反叛事見卷九十三《韓信盧綰列傳》。 (3)奉:進獻。 宗室:皇族。 (4)盧綰反叛事見卷九十三本傳。 (5)苦:困苦。 (6)為書:寫信。 遺(wei,魏):送給。 高後:即呂後。 妄言:胡說。 按《漢書·匈奴傳》載冒頓之言:「孤憤(不能自立)之君,生於沮澤之中,長於平野牛馬之域,數至邊境,願游中國。 陛下獨立,孤憤獨居。 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 」信中充滿對漢及高後的輕視侮辱之意。 至孝文帝初立,復修和親之事。 其三年五月(1),匈奴右賢王入居河南地,侵盜上郡葆塞蠻夷(2),殺略人民(3)。 於是孝文帝詔丞相灌嬰發車騎八萬五千,詣高奴(4),擊右賢王。 右賢王走出塞。 文帝幸太原。 是時濟北王反(5),文帝歸,罷丞相擊胡之兵(6)。 其明年,單于遺漢書曰:「天所立匈奴大單于敬問皇帝無恙。 前時皇帝言和親事,稱書意(7),合歡(8)。 漢邊吏侵侮右賢王,右賢王不請,聽後義盧侯難氏等計,與漢吏相距,絕二主之約,離兄弟之親。 皇帝讓書再至(9),發使以書報,不來,漢使不至,漢以其故不和,鄰國不附。 今以小吏之敗約故十,罰右賢王,使之西求月氏擊之(11)。 以天之福,吏卒良,馬強力,以夷滅月氏(12),盡斬殺降下之。 定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皆以為匈奴。 諸引弓之民,並為一家。 北州已定,願寢兵休士卒養馬(13),除前事,復故約,以安邊民,以應始古(14),使少者得成其長,老者安其處,世世平樂。 未得皇帝之志也(15),故使郎中系雩淺奉書請,獻橐他一匹(16),騎馬二匹,駕二駟。 皇帝即不欲匈奴近塞(17),則且詔吏民遠捨(18)。 使者至,即遣之。 」以六月中來至薪望之地。 書至,漢議擊與和親孰便。 公卿皆曰:「單于新破月氏,乘勝,不可擊。 且得匈奴地,澤鹵(19),非可居也。 和親甚便。 」漢許之。 (1)三年:漢文帝三年(前177)。 (2)葆:通「堡」。 (3)殺略:通「殺掠」,殺人掠奪。 (4)詣:往、萁……去。 (5)濟北王:即漢高祖長庶男劉肥之子劉興居。 (6)罷:解除。 (6)稱:相稱。 書意:信中的旨意。 (8)合歡:雙方高興。 (9)讓書:責備的書信。 再:第二次。 十敗:毀壞,破壞。 (11)求:尋找,尋求。 (12)夷滅:平定,消滅。 (13)寢兵:休戰。 (14)始古:往古以來。 (15)志:心意(16)橐他:駱駝。 (17)即:若。 (18)且:將。 (19)澤鹵:低窪鹽鹼地。 孝文皇帝前六年(1),漢遺匈奴書曰:「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無恙。 使郎中系雩淺遺朕書曰:『右賢王不請,聽後義盧侯難氏等計,絕二主之約,離兄弟之親,漢以故不和,鄰國不附。 今以小吏敗約,故罰右賢王使西擊月氏,盡定之。 願寢兵休士卒養馬,除前事,復故約,以安邊民,使少者得成其長,老者安其處,世世平樂。 』朕甚嘉之,此古聖主之意也。 漢與匈奴約為兄弟,所以遺單于甚厚。 倍約離兄弟之親者,常在匈奴。 然右賢王事已在赦前,單于勿深誅(2)。 單于若稱書意,明告諸吏,使無負約,有信,敬如單于書。 使者言單于自將伐國有功(3),甚苦兵事。 服繡袷綺衣、繡袷長襦、錦袷袍各一(4),比余一(5),黃金飾具帶一,黃金胥紕一(6),繡十匹,錦三十匹,赤綈、綠繒各四十匹(7),使中大夫意、謁者令肩遺單于。 」 後頃之,冒頓死,子稽粥立,另曰老上單于。 (1)前六年:即前元六年(前174)。 (2)誅:責罰。 (3)將:率領。 (4)服:天子所穿戴的衣物。 繡袷(ji□,家)綺衣:用繡花的絲織品做衣面,用織花絲綢做衣裡的夾上衣。 繡袷長襦:用繡花絲品做衣面的長裌襖。 錦袷袍:用彩色絲織品做衣面的夾袍。 (5)比余:金製的似梳的髮飾。 (6)胥紕:或作「犀毗」,金製衣帶鉤。 (7)赤綈(ti,啼):紅色的厚而光滑的絲織品。 綠繒:綠色的絲織品。 老上稽粥單于初立,孝文皇帝復遣宗室女公主為單于閼氏,使宦者燕人中行說傅公主(1)。 說不欲行,漢強使之。 說曰:「必我行也,為漢患者。 」中行說既至,因降單于,單于甚親幸之。 第57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57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