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漢高帝平定天下,攻取了邊境的土地,聽說匈奴聚積在代郡的山谷之外,就想攻打他們。 御史成進諫說:「不可進攻匈奴。 那匈奴的習性,像群獸聚積和眾鳥飛散一樣,追趕他們就像捕捉影子一樣。 如今憑借陛下的盛德去攻打匈奴,我私下裡認為是危險的。 」漢高帝沒接受他的建議,於是向北進軍到代郡的山谷,果然遭到平城被圍困的危險。 漢高帝大概很後悔,就派劉敬前往匈奴締結和親之約。 這以後,天下人民才忘記了戰爭的事。 所以《孫子兵法》上說:「發兵十萬,每天耗費千金。 」那秦朝經常聚積民眾和屯兵幾十萬,雖然有殲滅敵軍,殺死敵將、俘虜匈奴單于的軍功,這也恰恰足以結下深仇大恨,不足以抵償全國耗費的資財。 這種上使國庫空虛,下使百姓疲憊,揚威國外而心中歡樂的事,並非是完美的事情。 那匈奴難以控制住,並非一代之事。 他們走到哪裡偷到那裡,侵奪驅馳,為此為職業,天性本來如此。 所以上自虞舜、夏朝、商朝和周朝,本來都不按法律道德的要求來督導他們,只將他們視為禽獸加以畜養,而不把他們看作是人類。 上不借鑒虞夏商周的經驗,下卻遵循近世的錯誤作法,這正是我最大的憂慮,百姓最感痛苦的事情。 況且戰爭持續一久,就會發生變亂;做事很苦,就會使思想發生變化。 這樣就使邊境的百姓疲憊愁苦,產生背離秦王朝的心情,使將軍和官吏們相互猜疑而與外國人勾結,所以尉佗和章邯才能實現他們的個人野心。 那秦朝的政令所以不能推行的原因,就是因為國家大權被這兩個人所分的結果,這就是政治的得和失的效驗。 所以《周書》上說:「國家的安危在於君王發佈什麼政令,國家的存亡在於君王用什麼樣的人。 」希望陛下仔細考察這個問題,對此稍加注意,深思熟慮。 這時,趙人徐樂、齊人嚴安都向皇帝上書,談論當代重大事情,每人講了一件事。 徐氏在上書中說: 我聽說國家的憂患在於土崩,而不在於瓦解,從古到今都是一樣的。 什麼叫土崩呢?秦朝末年就是這樣。 陳涉並沒有諸侯的尊貴地位,也沒有一尺一寸的封地,自己也不是王公大人和有名望的貴族的後代,沒有家鄉人對他的稱讚,沒有孔丘、墨翟、曾參的賢能,沒有陶朱、猗頓的富有。 但是,他從貧窮的民間起兵,揮舞著戟矛,赤臂大喊,天下人聞風響應,這是什麼道理呢?這是由於人民貧困而國君不知體恤關照,下民怨恨而在上位者並不知道,世俗已經敗壞而國家政治不好,這三項是陳涉用為憑藉的客觀條件,這就叫做土崩。 所以說國家的憂患在於土崩。 什麼叫瓦解呢?吳、楚、齊、趙的軍事叛亂就是這樣。 吳、楚等七國之王陰謀叛亂,他們都自稱萬乘君王,有披甲的戰士幾十萬,他們的威嚴足以使其封國之民畏服,他們的財物足以鼓勵其封國的百姓,但是他們卻不能向西奪取很小的土地,而他們自己卻在中原被擒,這是什麼原因呢?不是他們權勢比平民百姓輕,不是他們的軍事力量比陳涉小,是因為正當這時,先皇帝的思想還未衰弱,而安於鄉土、喜歡時俗的百姓很多,所以諸侯們沒有得到境外的援助,這就叫做瓦解。 所以說國家的憂患不在於瓦解。 由此可見,天下若有土崩的形勢,縱然是處於窮困境地的平民百姓,只要他們中有人首先發難,就可能使國家遭到危害,陳涉就是如此,何況或許還有三晉之類的國君存在呢!國家縱然是沒有大治,若真能沒有土崩的形勢,雖然有強國和強大的軍隊起來造反,自身也不能不很快被擒,吳、楚、齊、趙等國就是這樣,何況群臣百姓起來造反呢!這兩種情況,是國家安危的明顯的根本之處,希望賢明的君主多多留意,深刻地考察。 最近關東地區五穀歉收,年景還未恢復,百姓多半都很窮困,再加上邊境一帶的戰爭,按形勢的發展和一般常理來看,老百姓將有不安心本地的心情。 不安心本地就容易流動,容易流動就是土崩的形勢。 所以,賢明的君主能獨自看到各種變化的原因,明察安危的關鍵,只在朝廷上治理政事,就可以把沒有形成的禍患加以消除。 這樣做的要領,就是想法使國家不出現土崩的形勢而已。 所以縱然有強國和強大的軍隊處在那裡,陛下仍然可以追趕走獸,射擊飛鳥,擴展游宴的場所,無節制地放縱地觀賞玩樂,盡情地享受驅馬打獵的歡樂,一切安然自如。 各種樂器的演奏聲不絕於耳,帷帳中與美女的情愛和演員侏儒的笑聲面前出現,然而國家卻沒有積久的憂患。 名望何必定要象商湯、周武王那樣,世俗也何必定要象周成王、周康王時代那麼淳美!雖然是這樣,我私下認為陛下是天生的聖人,具有寬厚仁愛的資質,而且確實把治國當做自己的根本職責,能做到這些,那麼就等同於商湯和周武王的名望就不難得到了,而周成王、周康王時的世俗就可重新出現。 這兩種情況確立了,然後就可以處於尊貴安全的實際境地,在當代傳揚美名,擴大聲譽,使天下之人親近你,使四方邊遠之民服從你,你的余恩和遺德將盛傳幾代人,面朝南方,背靠屏風,捲起衣袖,與王公大人們作揖行禮,這是陛下所做的事情。 我聽說想實行王道,治理國家,就是沒有成功,最差的結果也可以使國家安寧。 只要安寧,陛下想得到什麼,難道還有得不到的嗎?你想做什麼,難道還有做不成的嗎?你想征討誰,還有不降服的嗎? 嚴安上書說: 我聽說周朝治理天下,把國家治理得很好的時期有三百多年,成王和康王時期是最隆盛的,擱置刑罰四十多年不用。 待到周朝政治衰微時也有三百多年,所以五霸才能輪番興起。 五霸這些人經常輔佐天子,興利除害,誅伐暴虐,禁止奸邪,在天下扶持正道,以此使天子得到尊貴。 五霸都去世後,賢聖之人沒有繼起者,使天子處於孤立軟弱的地位,號令不能頒行。 諸侯恣意行事,強大的欺凌弱小的,人多的損害人少的,田常篡奪了齊國的政權,六卿瓜分了晉國的土地,共同形成了戰國紛爭的局面,這是百姓苦難的開始。 於是強大的國家致力於戰爭,弱小的國家備戰防守,出現合縱和連橫的策略,使者的車子疾馳奔波,戰士的鎧甲帽盔生滿蟣虱,百姓的苦難無處申訴。 第59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59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