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長短縱橫之術:即戰國縱橫家的思想。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主父偃著書二十八篇,集為《主父偃》一書。 (2)晚:晚年。 百家言:諸子百家的學說。 (3)諸生:許多儒生。 厚遇:寬厚相待。 (4)排擯:排斥。 (5)假貸:借貸。 (6)元光:武帝第二個年號(前134—前129)。 (7)衛將軍:指大將軍衛青。 (8)數:屢次。 上:指漢武帝。 (9)闕下:宮門之下,此指皇帝。 十朝奏:早晨進獻奏書。 臣聞明主不惡切諫以博觀(1),忠臣不敢避重誅以直諫(2),是故事無遺策而功流萬世(3)。 今臣不敢隱忠避死以效愚計(4),願陛下幸郝而少察之。 《司馬法》曰(5):「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平,忘戰必危。 」天下既平(6),天子大凱(7),春蒐秋獮(8),諸侯春振旅(9),秋治兵十,所以不忘戰也。 且夫怒者逆德也(11),兵者凶器也(12),爭者未節也(13)。 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屍流血,故聖王重行之。 (14)。 夫務戰勝窮武事者(15),未有不悔者也。 昔秦皇帝任戰勝之威(16),蠶食天下,併吞戰國,海內為一,功齊三代(17)。 務勝不休,欲攻匈奴。 李斯諫曰:「不可。 夫匈奴無城郭之居,委積之守(18),遷徙鳥舉(19),難得而制也。 輕兵深入;糧食必絕;踵糧以行(20),重不及事(21)。 得其地不足以為利也,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22)。 勝必殺之,非民父母也。 靡蔽中國(23),快心匈奴,非長策也。 」秦皇帝不聽,遂使蒙恬將兵攻胡,闢地千里,以河為境(24)。 地固澤(鹹)鹵(25),不生五穀。 然後發天下丁男以守北河(26)。 暴兵露師十有餘年(27),死者不可勝數,終不能逾河而北。 是豈人眾不足(28),兵革不備哉?其勢不可也。 又使天下蜚芻挽粟(29),起於黃腄、琅邪負海之郡(30),轉輸北河,率三十鍾而致一石(31)。 男子疾耕不足於糧餉(32),女子紡績不足於帷幕(33)。 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養,道路死者相望,蓋天下始畔秦也(34)。 (1)不惡:不討厭。 切諫:深切的諫言。 意謂毫不避諱的直諫君王。 博觀:廣泛地觀察。 (2)重誅:嚴厲的懲罰。 (3)遺策:失策。 萬世:萬代。 (4)效:獻。 (5)《司馬法》:古代兵書,即《司馬穰苴兵法》,原有一百五十篇,今存五篇。 以下所引文字出於《司馬法·仁本》篇。 (6)平:太平。 (7)大凱:周王所奏凱旋班師的軍樂。 (8)蒐:春天打獵。 獮:秋天打獵。 (9)振旅:訓練軍隊。 十治兵:修治武器。 (11)逆德:背逆的德行。 (12)兵:武器。 凶器:兇惡的器物。 (13)末節:最末等的節操。 (14)重行:慎重對待。 (15)務:致力。 窮武事:用盡武力。 (16)任:憑借。 (17)齊:相等。 三代:指夏、商、周。 (18)委積:此泛指倉廩所蓄的糧食和財物。 (19)鳥舉:像鳥兒飛翔。 舉,飛舉。 (20)踵糧:攜帶糧食行軍。 (21)重:繁。 不及事:無濟於事。 (22)役:役使。 (23)靡敝:疲弊。 (24)辟:通「」,開拓。 河:黃河。 (25)澤鹵:鹽鹼地。 (26)丁男:成年的男人。 (27)暴兵露師:把軍隊暴露在荒沙野地之中。 (28)是:此。 豈:難道。 (29)蜚芻挽粟:飛速轉運糧草。 蜚,通「飛」。 芻,餵牛馬之草。 挽,引、拉。 (30)黃腄:指黃縣和腄縣。 負海:靠海。 (31)率:大致。 鍾:容量單位,即六斛(石)四斗。 致:得到。 (32)疾耕:拚力耕種。 (33)紡績:紡織、績麻。 帷幕:軍帳。 (34)畔:通「叛」。 及至高皇帝定天下,略地於邊(1),聞匈奴聚於代谷之外而欲擊之(2)。 御史成進諫曰:「不可。 夫匈奴之性,獸聚而鳥散,從之如搏影(3)。 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竊危之。 」高帝不聽,遂北至於代谷,果有平城之圍(4)。 高皇帝蓋悔之甚,乃使劉敬往結和親之約(5),然後天下忘干戈之事。 故兵法曰興師十萬(6),日費千金」。 夫秦常積眾暴兵數十萬人,雖有覆軍殺將系虜單于之功(7),亦適足以結怨深仇,不足以償天下之費。 夫上虛府庫,下敝百姓,甘心於外國,非完事也(8)。 夫匈奴難得而制,非一世也。 行盜侵驅,所以為業也,天性固然,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9),禽獸畜之十,不屬為人。 夫上不觀虞夏殷周之統(11),而下(修)〔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憂,百姓之所疾苦也。 且夫兵久則變生,事苦則慮易(12)。 乃使邊境之民靡敝愁苦而有離心,將吏相疑而外市(13),故尉佗、章邯得以成其私也(14)。 夫秦政之所以不行者,權分乎二子(15),此得失之效也(16)。 故《周書》曰(17):「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 」願陛下詳察之,少加意而熟慮焉(18)。 (1)略:攻取。 (2)代古:代郡的山谷。 (3)從:追。 搏影:捕捉影子。 (4)平城之圍:公元前二○○年,漢高帝劉邦打匈奴,被匈奴圍困在平城的白登山,七天七夜方得脫離險境。 見卷八《高祖本紀》、卷五十六《陳丞相世家》、卷九十三《韓信盧綰列傳》等。 (5)劉敬:即婁敬,他建議與匈奴和親。 和親:這是漢朝出現的一種與邊境部族修好的政策。 如把漢朝宗室女兒嫁給匈奴單于為妻,藉以加強漢匈之間的親善關係,換取邊境的安寧。 劉敬事見卷九十九本傳。 (6)兵法曰:「此指《孫子兵法·用間》篇。 (7)系虜:俘虜。 系,拴束。 (8)完事:完美的事。 (9)固:本來。 弗:不。 程督:按法律和道德的要求加以規範督導。 十畜:養。 (11)統:經驗。 (12)兵久:戰爭持續很久。 變:動亂。 慮易:思想發生了變化。 (13)外市:與外國人勾結。 (14)尉佗:即趙佗。 他建立了南越國。 其人其事見卷一百一十三《南越列傳》。 章邯:本是秦朝將領,在秦末大亂中投降項羽,受封為王。 見卷七《項羽本紀》等。 私:私慾。 (15)二子:指尉佗和章邯。 (16)效:效驗。 (17)《周書》:指《逸周書》,記周代史實的史書。 以下引文非此書原文,當是變化《周書·王佩解》之「存亡在所用,離合在出命」而來。 (18)少:稍微。 是時趙人徐樂、齊人嚴安俱上書言世務(1),各一事。 徐樂曰: 臣聞天下之患在於土崩(2),不在於瓦解(3),古今一也。 何謂土崩?秦之末世是也。 陳涉無千乘之尊(4),尺土之地,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後,無鄉曲之譽(5),非有孔、墨、曾子之賢(6),陶朱、猗頓之富也(7),然起窮巷,奮棘矜(8),偏袒大呼而天下從風(9),此其故何也?由民困而主不恤十,下怨而上不知(也)俗已亂而政不修(11),此三者陳涉之所以為資也(12)。 是之謂土崩。 故曰天下之患在於土崩。 何謂瓦解?吳、楚、齊、趙之兵是也(13)。 七國謀為大逆,號皆稱萬乘之君(14),帶甲數十萬,威足以嚴其境內,財足以勸其士民(15),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為禽於中原者(16),此其故何也?非權輕於匹夫而兵弱於陳涉也,當是之時,先帝之德澤未衰而安土樂俗之民眾,故諸侯無境外之助。 此之謂瓦解。 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 由是觀之,天下誠有土崩之勢,雖布衣窮處之士或首惡而危海內(17),陳涉是也,況三晉之君或存乎(18)!天下雖未有大治也,誠能無土崩之勢,雖有強國勁兵,不得旋踵而身為禽矣(19),吳、楚、齊、趙是也,況群臣百姓能為亂乎哉!此二體者(20),安危之明要也,賢主所留意而深察也。 第59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59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