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越衍侯:指東越衍侯。 (2)以:猶「率」。 (3)從:跟,同。 (4)率:率領。 此指敖所率領的部下官吏。 (5)劫守:劫持。 吾屬:我們。 (6)儻:通「倘」,或許。 幸:僥倖。 脫:指逃脫被殺的命運。 (7)狹:指地勢狹小。 阻:山勢險要。 (8)虛:空。 太史公曰:「越雖蠻夷,其先豈嘗有大功德於民哉,何其久也!歷數代常為君王(1),句踐一稱伯(2)。 然餘善至大逆(3),滅國遷眾,其先苗裔繇王居股等猶尚封為萬戶侯,由此知越世世為公侯矣。 蓋禹之餘烈也(3)。 (1)歷:經過。 (2)伯:通「霸」。 (3)余烈:遺留下來的功業。 回目錄 《史記》譯注 朝鮮列傳第五十五 王延海 譯注 【說明】此傳名為《朝鮮列傳》,實則只寫衛滿及其子孫之事,著重記述朝鮮變為漢朝四郡的過程,顯示了朝鮮與中國密切的歷史關係。 文中記事簡約,但事情原委交待極清楚。 作者善用對照寫法,寫涉何出使,又寫衛山出使;寫衛山被誅,即寫公孫遂被誅;寫樓船之疑,則續以左將軍之疑等,兩兩對照,「節節相配,段段相生,極遞換脫卸之妙」,「在諸傳中,又是一格」(李景星《史記評議》)。 本傳的「太史公曰」,採用押韻之語,韻味深長,增強了本文的文學情趣。 【譯文】 朝鮮王衛滿,原是燕國人。 最初,在燕國全盛的時候,曾經攻取真番、朝鮮,讓它們歸屬燕國,並為它們設置官吏,在邊塞修築防禦城堡。 後來秦國滅掉燕國,朝鮮就成了遼東郡以外的邊界國家。 漢朝建國後,因為朝鮮離得遠,難以防守,所以重新修復遼東郡從前的那些關塞,一直到浿水為界,屬燕國管轄。 後來燕王盧綰造反,跑到了匈奴。 衛滿也流亡於外,聚集了一千多個同黨之人,梳著椎形髮髻,穿上蠻夷服裝,在東方走出塞外,渡過浿水,居住到秦國原來的空曠之地名叫上下鄣的地方,並逐漸地役使真番、朝鮮蠻夷以及原來的燕國和齊國的逃亡者,使他們歸屬自己,在他們當中稱王,,建都在王險城。 正當漢惠帝和高後時代,天下剛剛安定,遼東郡的太守就約定衛滿做漢朝的外臣,保護邊塞以外的蠻夷,不要讓他們到邊境來騷擾搶奪;各位蠻夷的首領想到漢朝進見天子,不要禁止。 遼東太守把這情況報告天子知道,天子同意這個條件。 因此,衛滿得以憑借他的兵威和財物侵略、招降他周圍的小國,真番、臨屯都來投降歸屬衛滿,他統轄的地區方圓數千里。 衛滿把統治權傳給兒子,再傳到孫子右渠手中,這時被朝鮮所引誘來的漢朝人越來越多,而右渠又不曾去進見漢朝天子。 真番周圍許多小國想上書要求拜見漢朝天子,卻又被阻塞,無法讓天子知道這一請求。 元封二年(前109),漢朝派涉何責備和告知右渠,但右渠終究不肯接受漢朝的詔命。 涉何離開朝鮮,來到邊界,面對浿水,就派駕車的車伕刺殺了護送涉何的朝鮮裨小王,然後立即渡河,疾馳而回,進入漢朝邊塞。 於是回到京城向天子報告:「我殺了朝鮮的一個將軍。 」天子認為他有殺死朝鮮將軍的美名,就不再追究他的過失,卻授予他遼東東部都尉的官職。 朝鮮怨恨涉何,調兵偷襲,殺了涉何。 漢朝天子下令招募被赦免罪過的犯人去攻打朝鮮。 元封二年秋天,漢朝派樓船將軍楊僕從齊地乘船渡過渤海,共率領五萬大兵;左將軍荀彘率兵走出遼東郡,去討伐右渠。 右渠調兵據守在險要的地方,抵抗漢朝軍隊。 左將軍的名字叫多的卒正首先率遼東兵進擊敵人,結果隊伍失敗而走散了,多數人跑回來,他因犯了軍法而被殺。 樓船將軍率領齊地兵士七千人,首先到達王險城。 右渠守城,探聽到樓船將軍軍隊少的消息,就出城攻打樓船將軍,樓船將軍的軍隊失敗而四散奔逃。 楊僕將軍失去了軍隊,逃到山中藏了十多天,逐漸找回四散的兵卒,重新聚集到一起。 左將軍荀彘攻擊駐守浿水西邊的朝鮮軍隊,未能從前面攻破敵軍。 天子因為兩將軍沒能取得軍事勝利,就派衛山憑借兵威前去明告右渠。 右渠會見了漢朝使者,叩頭謝罪:「願意投降,只怕楊、荀二將軍用欺詐的手段殺死我。 如今我看到了表示誠信的符節,請允許我們投降歸順。 」右渠就派遣太子去漢朝謝罪,獻上五千匹馬,又向在朝鮮的漢軍贈送軍糧。 有一萬多朝鮮民眾,手裡拿著兵器,正要渡過浿水,使者和左將軍懷疑朝鮮人叛變,說太子已投降歸順,應當命令人們不要攜帶兵器。 太子也懷疑漢朝使者和左將軍要欺騙和殺害自己,於是就不再渡河,又領朝鮮民眾歸去。 衛山回到京城向天子報告,天子殺了衛山。 左將軍攻破浿水上的朝鮮軍隊,才向前進,直到王險城下,包圍了城的西北地方。 樓船將軍也前去會師,駐軍城南。 右渠於是堅守王險城,幾個月過去了,漢軍也未能攻下王險城。 左將軍一向在宮中侍奉皇上,得寵。 他所率領的是燕國和代國的士卒,很凶悍,又趁著打了勝仗的機會,軍中的多數戰士都很驕傲。 樓船將軍率領齊兵,渡海打仗,本來就有許多失敗傷亡;他們先前和右渠交戰時,遭受了困難和恥辱,傷亡很多士卒,士卒都恐懼,將官的心中也覺慚愧,在他們包圍右渠時,樓船將軍經常手持議和的符節。 左將軍竭力進攻敵城,朝鮮的大臣就暗中尋機和樓船將軍聯繫,商量朝鮮投降的事,雙方往來會談,還沒有作出決定。 左將軍屢次同樓船將軍商定同時進擊的日期,樓船將軍想盡快與朝鮮達成降約,所以不派兵與左將軍會合。 左將軍也派人去尋機讓朝鮮投降,朝鮮不肯降左將軍,而心中想歸附樓船將軍。 因此,兩位將軍不能相互協調,共同對敵。 左將軍心想樓船將軍從前打敗仗的罪過。 如今又同朝鮮大臣私下友好,而朝鮮又不肯投降,就懷疑樓船將軍有造反陰謀,只是未敢採取行動。 天子說將帥無能,不久前我才派衛山去曉諭右渠投降,右渠派遣太子來謝罪,而衛山這個使者卻不能專一果斷地處理事情,同左將軍的計謀皆出現了失誤,終於毀壞了朝鮮投降的約定。 現在兩將軍圍攻王險城,又相互違背而不能一致行動,因此長時間不能解決問題。 派遣濟南太守公孫遂前去糾正他們的錯誤,如有方便有利的機會,可以隨時自行處理事務。 公孫遂到達朝鮮後,左將軍說:「朝鮮早就可以攻下了,現在還未攻下是有原因的。 」他又說了同樓船將軍約定進軍日期;而樓船將軍不來會師的事,並把他一向懷疑樓船將軍謀反的想法都告訴了公孫遂,說:「現在到了這種地步還不逮捕他,恐怕會成為大害,不僅是樓船將軍要謀反,而且他又要聯合朝鮮一起來消滅我軍。 」公孫遂也認為是這樣,就用符節召樓船將軍來左將軍軍營中商量事情,當場命令左將軍的部下捉拿樓船將軍,並把他的軍隊合併到左將軍手下,然後把這件事報告了漢天子。 天子殺了公孫遂。 左將軍合併了兩方面的軍隊,就竭力攻打朝鮮。 朝鮮相路人、相韓陰、尼溪相參、將軍王等相互商議說:「開始要投降樓船將軍,如今樓船將軍被捕,只有左將軍率領合併的軍隊,戰爭越打越緊張,我們恐怕不能堅持下去,國王又不肯投降。 」韓陰、王、路人都逃亡到漢軍那裡,向漢朝投降。 路人在道上死去了。 元封三年(前108)夏天,尼溪相參就派人殺死了朝鮮王右渠,向漢朝投降。 王險城還沒攻下來,因此右渠的大臣成已又造反,並攻擊不隨他造反的朝鮮官吏。 左將軍派右渠的兒子長降、相路人的兒子路最去明白地告訴朝鮮的百姓,殺了成已,因此漢朝終於平定了朝鮮,設立了四個郡。 漢天子封參為澅(hua,畫)清侯,韓陰為狄苴侯,王為平州侯,長降為幾侯。 路最因為父親死了,很有功勞,被封為溫陽侯。 左將軍被召回京城,犯了爭功而相互嫉妒,違背作戰計劃的罪過,被棄市。 樓船將軍也犯了軍隊到達洌口,應當等候左將軍,卻擅自搶先攻擊敵人,致使傷亡很多的罪過,被判處死刑,他用錢贖了罪,免除死刑,成為平民百姓。 第60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60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