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孽子不害(1),最長,王弗愛,王、王后、太子皆不以為子兄數(2)。 不害有子建,材高有氣(3),常怨望太子不省其父(4);又怨時諸侯皆得分子弟為侯,而淮南獨二子,一為太子,建父獨不得為侯。 建陰結交,欲告敗太子,以其父代之。 太子知之,數捕系而榜笞建(5)。 建具知太子之謀欲殺漢中尉,即使所善壽春莊芷以元朔六年上書於天子曰:「毒藥苦於口利於病,忠言逆於耳利於行。 今淮南王孫建,材能高,淮南王王后荼、荼子太子遷常疾害建。 建父不害無罪,擅數捕系。 欲殺之。 今建在,可征問,具知淮南陰事(6)。 」書聞,上以其事下廷尉,廷尉下河南治。 是時故辟陽侯孫審卿善丞相公孫弘,怨淮南厲王殺其大父(7),乃深購淮南事於弘(8),弘乃疑淮南有畔逆計謀,深窮治其獄(9)。 河南治建,辭引淮南太子及黨與。 淮南王患之,欲發,問伍被曰:「漢廷治亂?」伍被曰:「天下治。 」王意不說,謂伍被曰:「公何以言天下治也?」被曰:「被竊觀朝廷之政,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婦之別,長幼之序,皆得其理,上之舉錯遵古之道十,風俗紀綱未有所缺也。 重裝富賈(11),周流天下,道無不通,故交易之道行。 南越賓服(12),羌僰人獻(13),東甌人降(14),廣長榆,開朔方,匈奴折翅傷翼,失援不振。 雖未及古太平之時,然猶為治也。 」王怒,被謝死罪。 王又謂被曰:「山東即有兵(15),漢必使大將軍將而制山東,公以為大將軍何如人也?」被曰:「被所善者黃義,從大將軍擊匈奴,還,告被曰:『大將軍遇士大夫有禮,於士卒有恩,眾皆樂為之用。 騎上下山若蜚(16),材干絕人(17)。 』被以為材能如此,數將習兵,未易當也。 及謁者曹梁使長安來,言大將軍號令明,當敵勇敢,常為士卒先。 休捨(18),穿井未通,須士卒盡得水,乃敢飲。 軍罷,卒盡已度河(19),乃度。 皇太后所賜金帛,盡以賜軍吏。 雖古名將弗過也。 」王默然。 (1)孽子 :庶子,妾媵(ying,映)所生。 (2)數:序數,此指身為兒子和兄長的名分。 此句《漢書·淮南王傳》「王后」前不重「王」字。 (3)氣:此指意氣。 有氣,即意氣強盛,不肯屈居他人之下的意思。 (4)省:探視問候。 (5)榜:捶擊,捶打。 笞:鞭打,杖擊。 (6)陰事:秘事,即隱密之事。 (7)大父:祖父。 (8)深購:極力構陷罪狀。 購,《史記會注考證》據明代毛晉刻本認為當作「構」,構陷。 (9)窮:追究到底。 十舉錯:行事的措施。 錯:通「措」。 (11)重裝:裝滿貨物的意思。 (12)南越賓服:前196年,高祖劉邦封趙佗為南越王。 呂後當政時,趙佗反叛,自稱南越武帝。 文帝即位後招撫南越,至景帝朝趙佗稱臣歸漢。 詳見卷一一三《南越列傳》。 (13)羌僰人獻:克羌族一支,春秋前後居住在以僰道為中心的今川南和滇東一帶。 武帝元光年間下令治僰道,置犍為郡,開通了西南通中原的道路,從此當地物產入貢朝中。 詳見卷一一六《西南夷列傳》。 (14)東甌人降:東甌又稱甌越。 武帝初年,東越人內部發生戰爭,閩越圍東甌,東甌向朝廷求救。 閩越退兵,東甌請求舉國內遷,定居在江淮之間。 詳見卷一一四《東越列傳》。 (15)山東:古代指殽山或華山以東的廣大地區。 (16)蜚:同「飛」。 (17)絕人:非凡出眾。 (18)休捨:休息住宿,此指行軍途中駐紮下來。 (19)度:同「渡」,渡河。 淮南王見建已征治,恐國陰事且覺,欲發,被又以為難,乃復問被曰:「公以為吳興兵是邪非也?」被曰:「以為非也。 吳王至富貴也,舉事不當,身死丹徒,頭足異處,子孫無遺類(1)。 臣聞吳王悔之甚。 願王熟慮之(2),無為吳王之所悔。 」王曰:「男子之所死者一言耳(3)。 且吳何知反,漢將一日過成皋者四十餘人(4)。 今我令樓緩先要成皋之口(5),周被下穎川兵塞轘轅、伊闕之道,陳定發南陽兵守武關。 河南太守獨有洛陽耳,何足憂。 然此北尚有臨晉關、河東、上黨與河內、趙國。 人言曰『絕成皋之口,天下不通』。 據三川之險(6),招山東之兵,舉事如此,公以為何如?」被曰:「臣見其禍,未見其福也。 」王曰:「左吳、趙賢、朱驕如皆以為有福,什事九成(7),公獨以為有禍無福,何也?」被曰:「大王之群臣近幸素能使眾者,皆前系詔獄(8),余無可用者。 」王曰:「陳勝、吳廣無立錐之地,千人之聚,起於大澤,奮臂大呼而天下響應,西至於戲而兵百二十萬。 今吾國雖小,然而勝兵者可得十餘萬(9),非直適戌之眾十,亂鑿棘矜也(11),公何以言有禍無福?」被曰:「往者秦為無道,殘賊天下。 興萬乘之駕,作阿房之宮(12),收太半之賊,發閭左之戍(13),父不寧子,兄不便弟(14),政苛刑峻,天下熬然若焦(15),民皆引領而望,傾耳而聽,悲號仰天,叩心而怨上(16),故陳勝大呼,天下響應。 當今陛下臨制天下,一齊海內,泛愛蒸庶(17),布德施惠。 口雖未言,聲疾雷霆,令雖未出,化馳如神(18),心有所懷,威動萬里,下之應上,猶影響也(19)。 而大將軍材能不特章邯、楊熊也(20)。 在大王以陳勝、吳廣諭之(21),被以為過矣。 」王曰:「苟如公言,不可徼幸邪(22)?」被曰:「被有愚計。 」王曰:「奈何?」被曰:「當今諸侯無異心,百姓無怨氣。 朔方之郡田地廣,水草美,民徙者不足以實其地。 臣之愚計,可偽為丞相御史請書(23),徙郡國豪傑任俠及有耐罪以上(24),赦令除其罪,產五十萬以上者,皆徙其家屬朔方之郡,益發甲卒,急其會日(25)。 又偽為左右都司空、上林中都官詔獄(逮)書,〔逮〕諸侯太子幸臣。 如此則民怨,諸侯懼,即使辨武隨而說之(26),儻可徼幸什得一乎(27)?」王曰:「此可也。 雖然,吾以為不至若此。 」於是王乃令官奴入宮,作皇帝璽,丞相、御史、大將軍、軍吏、中二千石、都官令、丞印(28),及旁近郡太守、都尉印,漢使節法冠(29),欲如伍被計。 使人偽得罪而西,事大將軍、丞相;一日發兵,使人即刺殺大將軍青,而說丞相下之,如發蒙耳(30)。 (1)無遺類:沒有活下來的人。 遺,留下。 據《史記集解》,「遺類」一作「□類」。 (2)孰:同「熟」。 (3)此句意思是說男子漢言必信,甘願為自己講出的一句話獻身。 (4)此句是批評吳王不會打仗,沒有扼守住軍事要地成皋縣的虎牢關。 虎牢關在縣城外,北臨黃河,絕岸峻崖,自古易守難攻。 楚漢戰爭中,劉邦與項羽的軍隊曾相持於此。 (5)要:半路攔截。 (6)三川:指伊水、洛水和黃河。 (7)什:即「十」。 (8)詔獄:皇上交辦的案子。 (9)勝兵者:會使用兵器作戰的人。 十適戍:被迫戍邊。 適,同「謫」。 (11)。 亂(j□,機)鑿:鑿木製成弩機。 亂,通「機」,弓弩上的發射裝置。 棘:通「戟」,兵器名。 矜:木柄。 (12)阿房之宮:秦始皇營建的宏偉宮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萬人,下可樹五丈旗。 詳見卷六《秦始皇本紀》。 (13)發閭左之戌:古時居住里巷大門內左側的貧苦居民本不當服役,秦時也征發了,可知當時徭役極為繁重。 (14)便:安適。 (15)熬然若焦:被煎熬得像燒焦了一樣。 (16)叩心:捶胸,很激切的樣子。 (17)蒸:通「烝」,眾多。 (18)化馳如神:教化的迅速推行如有神力相助。 (19)猶影響:好像影隨形、響應聲一樣迅速。 響:回聲。 (20)不特:不只是。 (21)諭:同「喻」,說明事理。 (22)徼幸:同「僥倖」。 (23)請書:向皇上提出請求建議的書奏。 (24)豪傑:地方上有權勢、橫霸一方的人。 任俠:指俠義之士,專好抑強扶弱的人。 耐:通「耏」(nai,奈),古代一種剃掉鬚鬢的刑罰。 一說「二歲刑以上為耐。 耐,能任其罪」(《史記集解》引杜林語)。 (25)會日:如約會合的日期,此指限期遷至朔方郡的日子。 (26)辨武:辯士,善言辭的人。 (27)儻(t□ng,躺):同「倘」,或許。 (28)都官:中都官的省稱。 (29)法冠:漢代使節和執法者所戴的官帽。 (30)發蒙:揭開蒙蓋器物的布,比喻行事輕而易舉。 第64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6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