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漢家:漢代朝廷。 上辛:每月中的第一個辛日。 古人以干支計日,天干自甲至癸一周凡十日,每月三十日,十天干各出現三次,第一個日名帶辛字的日子,就稱為上辛。 太一:北極神。 《通》胡三省注說:「太一者,天之尊神。 」又引《天文志》說:「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索隱》說,天極就是北極星。 北極星有九顆,最亮的一顆名為帝星,就是太一星。 甘泉:甘泉宮。 漢代離宮名,秦為上林宮,漢武帝增築之,址在今陝西淳化西北的甘泉山上,因名甘泉宮。 甘泉山居漢長安城西北方,所以《漢書·禮樂志》說:「祠太一於甘泉,就乾位也。 」(2)僮男僮女:即童男童女。 (3)《青陽》:歌曲名。 《爾雅·釋天》說:「春為青陽。 」邢昺疏說:「春為青陽者,言春之氣和則青而溫陽也。 」由此可以想見此曲的內容,大抵是歌頌太平盛世時的明媚春光的。 (4)《朱明》:歌曲名。 內容是歌頌太平盛世時的夏季風光的。 (5)《西皋》:歌曲名。 《集解》說:「西方少皋也。 」此言出於《禮記·月令》,其中記載:五方神祇,各有所主,秋季於五行屬金,配五方為西方,「其帝少皋,其神蓐收」。 所以「秋歌西皋」就是秋天歌曲所頌,為西方主秋的神祇少皋氏的意思。 (6)《玄冥》:歌曲名。 《正義》說:「《禮記·月令》雲玄冥,水官也。 《月令》原文是:主冬季的神祇「其帝顓頊,其神玄冥。 」鄭玄注說:「此黑精之君,水官之臣,」「玄冥,少皋氏之子曰修、曰熙,為水官。 」《月令》論每季所主神祇的,每有二名,一為帝、為君;一為神、為臣。 即每季各有君臣二人合主一方之事,如前述,屬秋季神祇「其帝少皋,其神蓐收」;冬季神祇是「其帝顓頊,其神玄冥」等。 《漢書·禮樂志》還載有《西顥(按:同皋)》、《玄冥》二首歌的歌詞。 (7)事在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胡三省引李斐語說:「南洋新野有暴利長,當武帝時遭刑,屯田敦煌界,數於此水旁見群野馬,中有奇馬與凡馬異,來飲此水。 利長先作土人持勒絆於水旁,後馬玩習。 久之,代土人持勒絆,收得其馬,獻之,欲神異此馬,雲從水中出」。 (8)貢:《禮樂志》作況。 《索隱》說:「況與貢意亦通」。 這是由於況字與貺通用,《爾雅·釋詁》說:「貢、貺,賜也」,郭璞注說:「皆賜與也。 」今人解釋:上與下為賜,下與上為貢,秦漢以前上下界限不這樣清楚。 (9)沬(hui,會):洗面為沬,是動詞,與名詞沫(mo)字本不相同,顏師古說:「然今書字多(把沫字)作沬面之沬也。 」所以,「沬,沫兩通」。 沬(hui)流赭可以釋為以流下來的赭色汗液洗面(極言其汗之多);讀沫時,則釋為「流沫如赭」。 十《漢書·禮樂志》載「太一歌」,此句前還有「志俶(ti,剃)儻(t□ng,躺),精權奇,(nie,聶)浮雲,醃(yan,暗)上馳「四句十二字,按《樂書》的格式於儻、雲二字後各加兮字,為兩句十四字。 騁,《漢書·禮樂志》作體;容與,從容自得貌。 一說釋為小船;跇,《集解》引孟康語:「音逝」。 又引如淳語:「跇謂超渝也。 」按:跇又讀如藝,與跩字通。 《集解》所引又見《漢書·禮樂志》顏師古注(《漢書》原文跇作迣),並說「孟音非也,迣讀與厲同,言能厲渡萬里也。 」不知孟康原注中是跇還是迣?迣讀如厲,另一音義就是與跇字通。 既然同一歌或作跇、或作迣,應該按二字通的音義解釋,所以孟康注是正確的,顏師古誤。 (11)西極:古人把四方極遠處稱為四極,因而有東、西、南、北極的說法。 《爾雅·釋地》說:「東至於泰遠,西至於邠國,南至於濮鈆(同沿字),北至於祝栗,謂之四極。 」郭璞注說:「皆四方極遠之國。 」按古邠國在今陝西旬邑以西,彬縣一帶。 這是上古人的地域觀念,天馬出處遠在邠國以西。 漢人認為,陸地四周有大海環繞,海外四周是宇宙的盡頭,稱為東、西、南、北極。 《淮南子·地形訓》說,四海之內的陸地東西長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 四海外東極到西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南、北極之間長相等。 此處西極泛指西方極遠處。 (12)靈威:神靈之威。 按《史記·封禪書》載,漢高祖曾命邵國縣立靈星祠。 靈星一名龍星,即二十八宿中的東方角宿。 《正義》說:「靈者,神也。 」降:降伏。 □流沙:中國西部沙漠。 詳細地域說法不一。 從《禹貢》、《楚辭》、《山海經》等書所敘,只能得出流沙是中國西部沙漠的結論。 四夷:中國四周的少數民族。 按《尚書·禹貢》的記載,天子所轄地中心為王城,四方各五百里以內為甸服,以外各五百為侯服,再外五百里為綏服。 綏服之外各五百里為要服,其中「三百里夷,二百里蔡。 」甸服為天子直接轄地,侯服是諸侯封地與大夫士的采地;綏服是天子文教所及與以武力護衛天子的地區。 再向外的要服地區,天子力所不及,僅稍加要(約)束而己。 其中四方各三百里為夷,可能是四夷說法的由來。 《尚書·大禹謨》中有「無怠無荒,四夷來王」語。 後世四夷又各有專名,即《禮記·曲禮下》所說的「東夷,北狄,西戎,南蠻。 」各有許多種族部落,《爾雅·釋地》稱為「九夷、八狄、七戎、六蠻」。 按:以上《天馬歌》與《漢書·禮樂志》所載差別較大,可能由於長期歌唱,有所修改的緣故。 □說:通悅。 □梁玉繩《史記志疑》考證說:公孫弘死於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天馬歌》作於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和元狩三年,公孫弘不可能有此言。 又說汲黯未嘗為中尉之官,得渥窪馬時,黯在淮陽為太守,得宛馬時已死十二年(汲黯死於元鼎五年,即公元前112年),也不可能「誹謗聖制」。 由此認為《樂書》是後人假冒。 司馬光《通考異》則認為,可能是「馬生渥窪水(元狩三年)時,汲黯為右內史而譏之,言當族者非公孫弘也。 」古人著書不重年代,記述常有舛誤。 司馬光說是。 □族:刑罰名,即滅族之刑。 《尚書·泰誓》:「罪人以族。 」孔安國傳說:「一人有罪,刑及父母、兄弟、妻子。 」按:刑及父母、兄弟、妻子是滅其三族(父、身、子三代稱三族),後世又有滅九族(自高祖至於玄孫,九代人)等族刑。 凡音之起(1),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 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2),及干戚羽旄(3),謂之樂也。 樂者,音之所由生也(4),其本在人心感於物也。 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以殺(5);其樂心感者,其聲嘽以緩(6);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7);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 六者非性也,感於物而後動,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 故禮以導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壹其行,刑以防其奸。 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第73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7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