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北方夷人所成的雲氣如同畜群和居住的氈包群,南方夷人所成的雲氣如同舟船和旗旛。 有大水的地方,敗軍被擊敗的戰場,破國留下的廢墟,以及地下埋藏有積錢、金寶之上等都有雲氣,不可不仔細觀察。 海邊的蜃氣形狀象樓台;廣闊的原野上所成雲氣象宮殿城闕,總之雲氣各自與所在地的山川人民聚積的氣象相同。 所以,候望某國虛實的人,可以到該國的城邑中去,觀察封疆、田疇治理得是否平正,城郭房屋門戶是否潤澤,其次觀察車輛、衣著、畜產等項是樸陋還是精華。 殷實而繁息者吉利,虛竭耗損的凶。 似煙非煙,似雲非雲,蕭索迷濛,紛郁一團的稱為卿雲。 卿雲是喜氣化成。 此外有一種樣子象霧又不是霧,人在其中,衣冠不潮不濕。 出現則域內人都被甲趨走,有征戰城守事。 雷電、霞光與飛虹、霹靂、夜明等現象,是陽氣發動形成的,春、夏二季發生,秋、冬二季隱藏,所以觀察測候的人無不等待季節進行觀測。 天開裂而見物象,地震動而有裂縫,山崩摧和移動,河川堵塞,谿谷崩壅,水動盪、地長高,沼澤涸竭,都是吉凶的象徵。 此外對城郭家門閭巷,觀察它們是潤澤還是枯槁;對宮室廟宇、官邸宅第,觀察普通人民所處的等次。 對於謠諺、風俗、車輛、衣著等,重在觀察百姓的飲食。 對五穀草木,首先觀察它們所屬的類別。 對倉廩、馬廄、庫藏等,首先觀察四周的交通道路。 對六畜禽獸,重在觀察它們的產地和用場,對魚鱉鳥鼠,重在觀察其居處的環境如何。 有鬼哭泣,如同呼叫,人逢必有驚貌。 萬物都與此一般,遇異必有表現,所以可以望氣知吉凶。 此雖俚俗傳言,理實不虛。 大凡測候年歲的豐歉美惡,最重歲始。 歲始或指冬至節,這一天陽氣開始產生。 或者是指臘祭的第二天,臘祭是由於歲事已畢,眾人在一起會餐一頓,以引發陽氣,所以稱第二天為初歲。 或者是指正月初一的黎明,這是帝王曆法的歲首。 或者是指立春節,這一日是四季開始的第一天。 以上四種歲始,都是候歲的重要日子。 而漢朝人魏鮮,集中在臘祭的第二日與正月初一黎明時由八方所起的風,判定當年的吉凶美惡。 風從南方來,有大旱災;從西南來,有小旱;從西方來,有戰爭;從西北方來,黃豆的收成好,多小雨,促兵興起;從北方來,是中等年成;從東北來,豐收年;從東方來,有大水;從東南來,百姓多疾病、時疫,年成不好。 所以八風吉凶各與它們相對方向的風相比較,以多少、久亟、疾徐決勝負:多勝少,時間長久勝短暫,風速快疾勝於舒緩。 黎明到早飯之間的風與麥子收成相對應;早飯到日偏西之間與稷對應;日偏西到晚飯間與黍對應;晚飯後與豆對應,日入時與麻對應。 最好的天氣是終日有雲、有風、有太陽,這樣可保一年之間五穀豐收,沒有災害。 占卜的方法是,在上述某時段中有風、有雲、有太陽,對應的作物株深多實;無雲、有風、有太陽,對應的作物株淺(矮)而多實;有雲、有風,無太陽,對應的作物只長秸桿少結籽實;只有太陽、無雲、無風,對應的作物有傷敗不得收穫的。 無風、無雲的時間若一頓飯的功夫,傷敗小;若時間較長,相當於煮熟五斗米的功夫,傷敗大。 此後重又有雲、有風,那末被傷敗的作物也重新恢復起來,此外還可以由以上所說各時段中的雲氣顏色占卜一年之中種植何種作物最為適宜。 若歲首有雨雪,天氣寒冷,當年的年成不好。 歲首時若天氣晴朗,可由都城人民的聲音占卜一歲吉凶。 若是宮聲,則年歲好;吉利;商聲,有兵事;徵聲,天旱少雨;羽聲,有水災;角聲,年成最壞。 還可以正月初一日開始依次數雨多少,卜年成好壞:初一有雨,當年百姓每人每天可得一升的口糧,初二日有雨,每人每天有兩升的口糧,一直數到七升為至。 初八日以後,不再占卜。 若欲自初一占卜到十二日,卜法又有不同,每日與月相對應,占卜水旱災情。 以上是為小國卜。 所占卜的地區若至方圓千里,由於地域廣大,應該按占卜天下的方法,卜盡整個正月,由正月之內,月在周天繞行,經過某宿時是否有太陽、有風、有雲,由此判定對應地區的年成好壞吉凶。 但是,必須同時觀察太歲的位置。 太歲在金位,當年豐收;在水位,莊稼受毀損,收成不好;在木位,有饑荒;在火位,歲旱少雨。 以上是大致情形。 正月上旬,多東風,宜於養蠶;多西風,而且初一日有黃雲,歲惡不吉利。 冬至這一天白晝極短,可把土和炭分別懸掛在衡的兩端,若懸掛炭的一端開始仰起,此後鹿換新角,蘭根生芽,泉水湧出,便能約略判定冬至這一天是否到來,但最終還要用日晷測定日影長短,才能做出準確判斷。 與歲星所在辰次對應的地區五穀豐熟,吉利昌盛,相對的辰次稱為衡,與衡對應的地區則有災殃。 太史公說:自從有生民以來,世間君主何嘗不推步日月星辰的運行以定曆法?直到五帝和三代時期,才把這件事繼承而又發揚光大了:內為冠帶,外為夷狄,使內外有別,把中國劃分為十二州,仰則觀察天上的星象,俯則模仿、傚法地面上的事物,然後知天上有日月,地上則有陰陽;天上有五星,地上則有五行;天上有列宿,地上則有州郡,一一相對應。 天上的日、月、星三光,是地上的陰陽二氣精華凝聚而成,三光之氣是以地為本原的,所以聖人得以統一天地而加以治理。 周幽王、厲王以前,時日太遙遠了。 由所觀察到的天象變化,各國所卜吉凶均不相同;各家取為占卜的物怪,也都是與當時情事相符合的。 所以遺留下來的文字圖書記載的祥徵兆之類,都不可取為法則。 因此,孔子論述六經,雖記災異而有關災異的理論不與記載,至於天道性命之類,更不相傳授。 這是由於傳得其人,不待告而知之;若不得其人,雖告猶不能明。 往昔得傳授而知天數的人:高辛氏以前,有重和黎;唐、虞時期,有羲氏、和氏;夏朝時,為昆吾;殷商時,有巫咸;周朝時,有史佚、萇弘;列國時宋有子韋;鄭有裨灶;齊有甘公;楚有唐眛;趙有尹皋;魏有石申。 天體運行,三十年有一小變,百年有一中變,五百年有一大變;每三次大變為一紀,三紀之中所有變化都經歷一遍了,這是天體運行的大致規律。 作為一個國家的君主必然重視三、五這兩個數字,就是基於以上原因。 經過上下各一千年,然後天人之間的關係才能接續完備。 太史公推求古代天象的變化,發現沒有今天可資考證的資料。 約略以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間的歷史為例,據記載其間日蝕有三十六次,彗星出現三次,宋襄公時星體殞落如同降雨,當時,天子微弱,諸侯有力者主政事,五霸相繼興起,迭次主掌天下的政令。 從此以後,人眾多的對寡少者橫施強暴,國大的對小國加以兼併。 秦、楚、吳、越諸國都是夷狄之國,也成了強有力的霸主。 自田氏篡奪了齊國政權、韓、趙、魏三家分割晉國以後,進入戰國時期。 各國間爭相攻取掠奪,戰爭相繼而起,城鎮屢次遭屠滅,加上災荒、疾疫與火焚所致的焦土之痛,各國君臣無不以此為憂患,所以觀察祥徵兆、測候星氣以預見吉凶更成了當務之急。 近世以來十二諸侯、七國爭相為王,倡言縱橫的人接踵而至,何去何從,驟難判定,在這種情況下,皋、唐、甘、石等人各自根據當時事務解釋他們的占卜書籍,以致記載他們佔驗事的資料陵雜瑣屑,至於米鹽等細事。 占卜以二十八捨分主十二州,而北斗兼主十二州,自很久以前就是這樣了。 秦國疆域內的吉凶,候望於太白星,占卜於狼、弧星。 吳國、楚國疆域內的吉凶,候望於熒惑星,占卜於鳥衡星。 燕國、齊國疆域內的吉凶,候望於辰星,占卜於虛、危星。 宋國、鄭國疆域內的吉凶,候望於歲星,占卜於房、心星。 晉國疆域內的吉凶,也是候望於辰星,占卜於參、罰星。 第77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77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