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產氣:陽氣。 陽氣為生長、發生之氣,因稱產氣。 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所以說冬至日陽氣開始萌生。 (2)臘祭的第二日。 王元啟釋為立春日,誤。 臘祭為冬至以後的第三個戌日,臘祭百神。 《隋書·禮儀志》開皇四年詔書說:「古稱臘者,接也。 取新故交接。 」俗稱臘之明日為初歲,秦漢以來有賀。 (3)四時:四季。 按:四季分為十二月,每月初為節,月中為氣,十二月合為二十四節氣。 立春是正月節,即正月的開始,也是四季的開始。 (4)魏鮮:漢代善於占歲吉凶的人。 見後文。 八風:八方之風。 (5)戌菽:大豆。 古稱豆為菽,相傳齊桓公伐山戎始得,因稱戌菽,又稱胡豆。 (見《谷梁傳·莊31》:「戎,菽也」注)。 為:《集解》說:「成也」。 (6)《索引》解釋說:「趣,音促。 謂風從西北來,則戎菽成。 而又有小雨,則國兵促起也。 」(7)若當日所來風不至一種,每一種都與它相對方向的風對應存在。 沖,對面方向稱為沖。 此處泛指本方向以外的所有方向,不單指對面方向;對,對立存在。 (8)課:計算、估算。 (9)旦:平旦。 即黎明。 食:朝食,早飯時。 十日昳(die迭):日仄(ze去聲則)時,即太陽偏西時。 日過午為日昳。 指未時。 □(bu補)」同晡。 晚飯時。 《玉篇》釋為「日加申時食也。 」□下:晚飯後。 一時若分三刻,申時為,申時末刻為下。 □該日雲、風、日三者適當其時而出現者。 □與該時相對應的作物就生長良好,禾深而多籽實。 深,指禾,即秸桿長得高;實,指籽實。 □食頃:一頓飯的功夫。 言其短暫。 □煮熟五斗米的功夫。 《漢書·食貨志》說:「食,人月一石半」。 五斗米相當於常人十日的口糧。 □比:王元啟釋為「排」,排比日期。 《索隱》釋為「以次」,按日為次序。 皆通。 數(sh□o,上聲,說)雨:計算雨,即計算落雨的日子。 □大約一日有雨,每人可以得到每天一升的口糧。 當時是一夫受田百畝,養五口之家。 每人日1升,一年3石6斗5升;五口計得18石2斗5升,為百畝所收數,一畝收1斗8升2合5勺。 一日雨收成如此,二日雨收成是此數的二倍,余類推。 魏·李悝計算當時正常年歲的收成是每畝一石五斗。 需連續日有雨,而占只七日。 不知是何緣故;□直:當。 全句意思是:以日當月,如初一日相當於一月,初二日相當二月等。 □每月三十日有三甲,前十日為上甲,中十日為中甲,後十日為下甲。 (21)縣:同懸。 懸土炭,又稱權土炭,參見《晉書·律歷志》大意是將土炭分別懸於衡(秤)的二端,冬至時天氣乾燥,炭輕,衡上懸炭的一端仰起;夏至潮濕,炭重,衡上懸炭的一端垂下。 以此判斷至日的位置。 但不夠準確,《晉志》說:「進退於先後五日之中」,即有五日的誤差。 所以《天官書》又說:「要決晷景」。 (22)《禮記·月令》稱為「麋角解」。 孔穎達解釋說:「麋角解者,說者多家,皆無明據。 熊氏(熊安生)云:鹿是山獸,夏至得陰氣而解角;麋鹿是澤獸,故冬至得陽氣而解角。 今以麋鹿為陰獸,情淫而游澤,冬至陰方退而解角,從陰退之象;鹿是陽獸,性淫而遊山,夏至得陰而解角,從陽退之象。 按:不論其陽獸、陰獸,鹿是夏季解角;麋鹿才是冬季解角。 所以此句「鹿」似是「麋」字誤文。 (23)取決於晷影是最重要的。 晷,日晷。 測量日影長短的儀器,構造有多種,基本原理是,立桿為表,表下有圭尺量日影長短;景,同影。 太史公曰:自初生民以來,世主曷嘗不歷日月星辰(1)?及至五家(2)、三代,紹而明之,內冠帶,外夷狄,分中國為十有二州(3),仰則觀象於天,府則法類於地。 天則有日月,地則有陰陽。 天有五星,地有五行。 天則有列宿,地則有州域。 三光者,陰陽之精,氣本在地,而聖人統理之。 幽厲以往,尚矣。 所見天變,皆國殊窟穴(4),家占物怪,以合時應,其文圖籍祥不法(5)。 是以孔子論六經(6),紀異而說不書(7)。 至天道命(8),不傳;傳其人,不待告;告非其人,雖言不著(9)。 昔之傳天數者:高辛之前,重、黎十;於唐、虞,羲、和□;有夏,昆吾□;殷商,巫咸□;周室,史佚、萇弘□;於宋,子韋□;鄭則裨灶□;在齊,甘公□;楚,唐昧□;趙,尹皋;魏,石申□。 夫天運,三十歲一小變,百年中變,五百載大變;三大變一紀,三紀而大備。 此其大數也。 為國者必貴三五□。 上下各千歲,然後天人之際續備。 太史公推古天變,未有可考於今者,蓋略以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間,日蝕三十六,彗星三見,宋襄公時星殞如雨。 天子微,諸侯力政,五伯代興(21),更為主命。 自是之後,眾暴寡,大並小。 秦、楚、吳、越,夷狄也,為強伯(22)。 田氏篡齊,三家分晉,並為戰國。 爭於攻取,兵革更起,城邑數屠,因以饑饉疾疫焦苦(23),臣主共憂患,其察祥候星氣尤急。 近世十二諸侯七國相王(24),言縱橫者繼踵,而皋、唐、甘、石因時務論其書傳,故其占驗凌雜米鹽(25)。 二十八捨主十二州,斗秉兼之,所從來久矣。 秦之疆也,候在太白,占於狼、弧(26)。 吳、楚之疆,候在熒惑,占於鳥衡(27)。 燕、齊之疆,候在辰星,占於虛、危(28)。 宋、鄭之疆,候在歲星,占於房、心(29)。 晉之疆,亦候在辰星,占於參罰(30)。 第78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78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