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夏季六月中旬,一個名為錦的汾陰巫師在魏脽后土祠旁為民祭祀,見地下有個像鉤一樣的東西,挖開來看是一個鼎,尺寸很大,與普通大多數鼎都不同,刻有花紋,沒有款識,覺得奇怪,告訴了小吏。 吏上報給河東太守勝,勝上報朝廷。 天子派使者檢查並詢問巫師得鼎的經過,確認中間沒有奸詐作偽事以後,就按禮祭祀,迎接鼎到甘泉宮,天子從行,將要把它上獻給天。 行到中山,鼎的上空出現一片黃雲,氤氳繚繞如同車蓋。 恰有一頭麃子經過,皇帝射死它,就勢用來做了祭鼎的牲禮。 到長安以後,公卿大夫都議論請求尊奉寶鼎。 天子說:「最近以來,河水氾濫,一連數年收成不好,所以朕才巡察郡縣,祭祀后土,為百姓祈求有個好年成。 今年豐收與否尚不可知,鼎究竟是為什麼原因才出現的呢?原因不明,就不知是何兆頭,怎可盲目尊奉?」有關官員都說:「聽說過去泰帝制神鼎一個,一就是壹統的意思,天地萬物都統於寶鼎,與寶鼎所示現象相聯繫。 黃帝作寶鼎三個,三象徵天地人。 禹收集九州的銅,鑄成九鼎,象徵九州,都曾經用來烹煮犧牲祭祀上帝和鬼神。 遭逢聖主盛世鼎就會出現,遷延經過了夏商二朝,到周未世德衰敗,宋國社壇被毀以後,鼎就淪沒了。 從此隱伏不再出現。 詩《頌》說:「自堂上至於門塾,自牲羊至於牲牛,大鼎小鼎,全都驗過,牲肥鼎潔,祭事綢繆」,「不喧嘩不倨傲,恭慎又肅穆,神必降福,得享壽考,休美徵候。 」如今鼎已到甘泉宮,看它色澤光潤。 變化如神,朝廷必承無疆之福。 這與行到中山時,有黃白雲蓋降落在鼎上的徵兆相符,還有麃獸這種符瑞,以及大弓和四支一套的箭,都是在神壇下得到的,這全是上天對於祭祀大享的回報。 只有受天命而為帝的人才能心知其意而與天德相合。 鼎應該獻給祖禰廟,藏於帝王宮廷,以與上述各種明顯的瑞應相合。 」皇帝 下制書說道:「就這麼辦。 」 到海中尋找蓬萊山的人,說蓬萊山路程不遠,而總也不能到達的原因,大約是看不到仙山的雲氣。 於是皇上派遣善於望氣者幫助他們觀察雲氣。 這年秋天,皇上來到雍城,將要行郊祀五帝禮。 有人說:「五帝,是太一神的輔佐,應該建立太一廟,皇上親自郊祀。 」皇上猶豫未決。 齊人公孫卿說:「今年得到寶鼎,冬季辛巳日十一月初一是冬至節,與黃帝時完全一樣。 」公孫卿有一本扎記書說:「黃帝在宛朐城得到寶鼎,向鬼臾區詢問,鬼臾區回答說:『帝得到了寶鼎和神策,這一年已酉日的月朔是冬至節,從此進入天紀,終而復始,循環不止。 』於是黃帝按日影用神策推算,以後大率每二十年重又出現月朔黎明時為冬至節,到二十周,第三百八十年,黃帝成仙上天而去。 」公孫卿想通過所忠把此事上奏皇上,所忠看他的書荒誕不經,懷疑是他妄造的假書,辭謝說:「寶鼎的事已經定下來了,還有什麼文章可做?」公孫卿又通過皇帝的私寵上奏,皇上很是高興,就召問公孫卿,公孫卿回答說:「這本書是申公傳授給我的,如今申公已然去世。 」皇上說:「申公是個什麼樣的人?」公孫卿說:「申公,是齊人。 與安期生相交往,接受黃帝的教言,沒有書,只有這本關於鼎的書。 其中說『漢朝興盛於黃帝時的年名重新出現的時候』。 說『漢朝的聖人出現在於高祖皇帝的孫和曾孫之中。 寶鼎出現後就能與神勾通,並行封禪禮。 古來行封禪禮的共有七十二個帝王,唯有黃帝得以登上泰山頂行封祭禮』。 申公說:『漢朝皇帝也應當上泰山行封祭禮,登上泰山封祭就能成仙登天了。 黃帝時諸侯上萬數,其中神靈被封的佔七千。 天下有名山八座,其中三座在蠻夷境內,五座在中國。 在中國的有華山、首山、太室、泰山、東萊山,這五座是黃帝經常遊觀的地方,在那裡與神相會。 黃帝一邊作戰一邊學習修仙,恐怕百姓有對仙道非議者,就斷然把非難鬼神的人殺掉。 經過百多年的修煉然後能與神仙往來了。 黃帝在雍城郊祭上帝,住了三個月。 鬼臾區號稱大鴻,死後葬在雍城,所以那裡才有鴻塚這個地方。 此後黃帝在明廷與萬千神靈相見。 明廷,就是甘泉山。 黃帝升仙的地方為寒門,就是今天的谷口。 黃帝採掘首山的銅礦,鑄鼎於荊山腳下。 鼎既鑄成,雲端裡有一條龍垂下長長的鬍鬚,迎接黃帝。 黃帝攀援而上騎在龍背上,群臣以及後宮紀嬪隨他登上龍背的有七十多人,龍就向天上飛去。 其餘級別低的官員不得上,都抓住龍鬚不放手,龍鬚被拉斷,從空中落下,匆忙間黃帝的弓也落了下來。 百姓仰面望見黃帝慢慢飛上天去,於是抱著他失落的弓以及拉斷的龍鬚哭號,所以後世把這個地方稱為鼎湖,弓的名子叫作烏號』」於是天子說:「呀!要是能像黃帝那樣,我把離開妻子只當作是扔掉一隻鞋子一樣容易。 」就封公孫卿為郎官,讓他到東面太室山去迎候神仙。 皇上遂到雍城郊祀,後來到隴西,向西行登上崆峒山,又回到甘泉宮。 命祠官寬舒等人準備好太一神的祭壇,祭壇仿照薄忌的太一壇建造,壇分三層。 第一層是太一壇,五帝壇環繞在太一壇下,五帝各自所在方位與所主方位相同,只有主中央方位的黃帝處在西南方,除去這個方向上的八通鬼道(譯者按:即各層相通的通道),以立黃帝壇位。 太一壇,祭祀所用與雍城五畤中的一畤相同,而增加酒醴、棗和肉脯之類,宰殺一頭犛牛作為俎豆和其他與牲牢相配的禮器中的供奉物。 而五帝壇只有酒醴和俎豆供奉。 最下一層壇是一塊四方形地面,作為供奉配祭群神和北斗的地方。 祭祀完畢,剩餘的胙肉都付之燎火。 牲牛用白色,把宰殺好的鹿塞入牛的腹腔中,再把豬塞入鹿的腹腔中,一起放在釜中加水烹煮。 祭日的犧牲用牛,祭月用羊豬,都用一隻,雄性。 太一壇的祝宰禮服用紫色以及五彩繡衣,五帝壇祝宰的禮服則各按帝所主方位的顏色,日壇祝宰禮服為赤色,月壇的為白色。 十一月初一黎明冬至這一天,天剛拂曉,天子開始祭祀太一神,行跪拜禮。 早晨朝見日神,傍晚朝見月神,都揖而不跪;而朝見太一神則和雍城的郊祭 禮相同。 其贊禮者念道:「天開始把寶鼎神策授給皇帝,此後朔日一次接著一次,終而復始,永無窮盡,皇帝恭敬拜見天神。 」禮服崇尚黃色。 祭祀時滿壇是一堆堆的燎火,壇旁邊放著烹煮等炊具。 主管官員說:「祀壇上有光出現了。 」公卿說:「皇帝最初在雲陽郊祭,朝見太一神,主管官員供奉著瑄玉,嘉牲獻給太一神享食。 當夜就有很美的光輝出現,到天亮時,黃氣上騰,與天相連。 」太史公、祠官寬舒等說:「這是神靈的美意,保祐降福於人的吉兆祥瑞,應該按照這裡神光所照的地區建立太畤壇以與神光的祥瑞吉兆相呼應。 命太祝管領此事,每年秋天和臘月間祭祀,隔三年天子郊祭朝見一次。 」 這年秋天,為了討伐南越,向太一神禱告祈求福祐。 以荊為幡竿,幡上畫日月、北斗、升龍等圖案,以象徵太一座的三星,作為太一鋒旗,命名為「靈旗」。 在出兵禱告時,由太史官手捧靈旗指向被伐的國家。 五利將軍作為使者不敢入海求神,卻來到泰山祭禱。 皇上派人尾隨著他察看他的行蹤,知道他實際上什麼也沒見到。 五利卻妄言說見到他師父了。 他的方術已經用盡,大多沒有效驗,於是皇上殺掉五利。 這年冬天,公孫卿在河南迎候神仙,說在緱氏城上看到了仙人足跡,還有個東西樣子象山雞一樣,往來於城上。 天子親自到緱氏城看了仙人足跡。 問公孫卿:「莫非你是倣傚文成、五利嗎?」公孫卿說:「仙人不是有求於皇帝,是皇帝求仙人。 所以這事非得寬限時日,神就不會降臨。 談論神仙事,好像是迂腐怪誕,然而積以年歲就能辦成。 」於是郡國各自清掃道路,修治宮殿、列觀、名山、神廟等,以等待皇帝到來。 第79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79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