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年,出兵伐朝鮮。 夏季,天旱。 公孫卿說:「黃帝時只要封祭就會出現天旱,是由於天要把封土曬乾,一直曬上三年。 」皇上就下詔書說:「天旱,推想是天要曬乾封土嗎?茲令天下人都尊奉、祭祀靈星。 」 明年,皇上在雍城郊祭,打通了去回中的道路,到那裡去巡察。 春季,到達鳴澤,從西河縣而歸。 第二年冬天,皇上巡察南郡,到江陵後向東行。 登上灊縣境內的天柱山並且行了祭禮,此山號為南嶽。 然後乘船沿江而下,自尋陽起程,出樅陽,經過彭蠡湖,沿途祭奠了名山大河。 再向北行到琅邪,是循海路而上。 四月中旬,到奉高縣修整了泰山上的封土。 起初,天子封泰山,在泰山的東北方向有一處古時候的明堂舊址,周圍地勢險而且不寬敞。 皇上想在奉高邑旁另建一座明堂,而不知道該建成什麼樣子。 濟南人公王帶獻上一幅黃帝時的明堂圖。 於明堂正中是一座殿,四周無牆,以茅草復頂。 與水相通,水環繞宮垣一周。 又建有復道。 殿上有樓,從西南方的復道進入大殿,稱為崑崙道。 天了從這裡入殿,就可拜祀上帝了。 於是皇上命奉高邑在汶水旁建造明堂,形制與公王帶的明堂圖相同。 到元封五年重到此處修整封土的時候,就在明堂的上層祭祀太一和五帝,命高皇帝廟的神坐與它們相對,在明堂下層祭奠后土,用牢牛共二十頭。 天子從崑崙道進入,開始祭拜明堂,禮數與郊祭相同。 行禮畢,在堂下點燃燎火。 皇上又登上泰山,在山頂又有一番外人不知詳情的秘祭。 而在泰山下祭祀五帝,則各按其方位進行,只有黃帝與赤帝合併祭祀,祭時都有主管官員輔助侍候。 山上燃起燎火,山下各處都舉火相應。 二年以後,適逢十一月甲子日朔旦為冬至節,推算曆法的人認為這一天是進入統歲的開始,所以天子親自到泰山下,在這一天於明堂祭祀上帝,但不行封禪禮。 其贊禮官念道:「天增授給皇帝太初曆法,週而復始,無有窮盡。 皇帝敬拜太一。 」然後東行到海上,詢問訪求神仙的方士和其他下海人,沒見有何效驗,然而非但不停止這些活動,反正增派人員,希望能僥倖與神仙相遇。 十一月乙酉日,柏梁殿發生火災。 十二月甲午初一日,皇上親自到高裡禪祭,祭祀后土。 來到勃海岸邊,將要望祭蓬萊山的仙人之屬,希望自己終有一日到達仙人之庭。 皇上回到京都,由於柏梁殿發生火災的緣故,改在甘泉宮朝見天下郡國的上計吏,並接受他們獻上的計薄。 公孫卿說:「黃帝建造成青靈台,才十二天被火燒掉,黃帝就又建造了明廷。 明廷,就是甘泉宮。 」方士大都說古時帝王有建都於甘泉的。 後來天子又在甘泉宮朝見諸侯,在甘泉建造諸侯的邸捨。 勇之就說:「越地的風俗是發生火災後,重新蓋屋必須比原來的更大,用以鎮服、勝過原屋,以避災害。 」於是建造了建章宮,計有千門萬戶。 前殿比未央宮還高。 建章宮以東建有鳳闕,二十多丈高。 以西則是唐中,方圓數十里闢為虎圈。 以北開鑿了一個很大的池沼,其中有漸台,高二十多丈,名為太液池,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梁諸島嶼,以象徵海中的神山龜魚之類。 以南有玉堂、璧門等建築以及大鳥的塑像。 又建造了神明台、井干樓,高度為五十丈,以輦道彼此相連屬。 夏季,漢朝改變曆法,以每年正月為一年的開頭,五色中崇尚黃色,刻著官名的印章改為五字,以當年為太初元年。 這一年,向西出兵討伐大宛。 遍地生蝗蟲。 丁夫人,雒陽虞初等人以方術禱祀詛咒匈奴和大宛。 明年,主管機構說雍城五畤沒有煮熟的牲牢等祭品,祭祀時芬芳之味不能齊備。 於是命祠官給五畤煮犧牲的器具,顏色按照五行相勝配置。 牲禮中的駒以木偶馬代替。 只有五月的嘗駒祭以及天子親行郊祀禮時才用真正的駒作犧牲。 所有名山川的祭祀有用駒的,也一律改用木偶馬代替。 天子出行路過該地祭祀時用真駒。 其他禮數不變。 第二年,東行巡察來到海上,考察方士們關於神仙之類的話,沒有一件有效驗的。 方士有的說:「黃帝時候建造了五個城邑十二座樓,在執期迎接、等候神人,稱為迎年。 」皇上准許按他所說的辦,稱為明年。 皇上親自行禮祭祀上帝。 公王帶說:「黃帝時雖然封祭泰山,然而風後、封巨、岐伯等都是要黃帝封東泰山,禪祭凡山,與符瑞相合,然後才能長生不死。 」天子既已命人準備祭祀用具,來到東泰山後,見東泰山很矮小,與名聲不相稱,就命祠官行禮,不在這裡封禪了。 以後命公王帶在這裡主持祭祀以迎候神人。 夏季,回到泰山,像從前一樣舉行五年一次的修封禮,另外增加了禪祭石閭的禮儀。 石閭,在泰山以南的山腳下,方士有許多人說這是仙人居住的門閭,所以皇上親加禪祭。 此後過了五年,重到泰山修封,回來時路過並祭祀了恆山。 本朝天子新制定的祭禮,有太一、后土,每隔三年天子親自郊祭一次;建立了漢家的封禪制度,每隔五年修封一次,薄忌的太一祠以及三一、冥羊、馬行、赤星、五床山祀,由寬舒等祀官按歲時祭祀,凡六廟,都由太祝官管領。 至於此外的八神等神,明年、凡山等名祠,天子出行時路過則祭,離去則停祭。 由方士建議所立的祠廟,各由建議者主持,此人死,祠廟廢,與祠官無涉。 其他祭祀凡是沿襲下來的都一仍舊貫。 今天子自封禪始,其後十二年間,五嶽、四瀆遍祭一周。 而迎候並祭祀神人的方士,以及人海尋求蓬萊山的,終究沒有效驗。 如公孫卿那樣的候神者,還能以神人的腳印來辯解,再無其他效驗。 因而天子越來越對方士怪誕、迂闊的話感到厭倦懈怠了,然而仍對他們加以籠絡,無使斷絕往來,希望能遇到真有方術的人。 從此以後,方士上言神仙和祭祀事的更多,然而其效驗自可想見了。 太史公說:我隨從天子巡視並祭祀天地諸神和名山川還參預了封禪禮。 進入壽宮祭祀並等候神君說話,考究並觀察了祠官們的心態、意向,於是退而論述自古以來祭祀鬼神的事,全部涉及了事情的表裡內外。 使後世君子,得以觀覽。 至於祭祀中關於俎豆珪幣等情形,獻酬的禮儀程式,則主管機構保存有詳細檔案,本文就不復贅及了。 自古受命帝王,曷嘗不封禪?蓋有無其應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見不臻乎泰山者也。 雖受命而功不至,至梁父矣而德不洽,洽矣而日有不暇給,是以即事用希。 《傳》曰:「三年不為禮,禮必廢;三年不為樂,樂必壞。 」每世之隆,則封禪答焉,及衰而息。 闕曠遠者千有餘載,近者數百載,故其儀闕然堙滅,其詳不可得而記聞雲。 【原文】【註解】 《尚書》曰(1),舜在璇璣玉衡(2),以齊七政(3)。 遂類於上帝(4),禋於六宗(5),望山川(6),遍群神。 輯五瑞(7),擇吉月日,見四岳諸牧,還瑞(8)。 歲二月,東巡狩(9),至於岱宗。 岱宗,泰山也。 柴十,望秩於山川□。 遂覲東後□。 東後者,諸侯也。 合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贄□。 五月,巡狩至南嶽。 南嶽,衡山也。 八月,巡狩至西嶽。 西嶽,華山也。 十一月,巡狩至北嶽。 北嶽,恆山也。 皆如岱宗之禮。 中岳,嵩高也。 五載一巡狩。 第79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79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