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指《尚書·舜典》篇。 (2)孔傳說:「在,察也;璇,美玉;璣、衡,玉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 」孔穎達進一步解釋說:「璣為轉運,衡為橫簫。 運璣使運於下,以衡望之,是王者正天文之器,漢世以來,謂之渾天儀者是也。 」以璇璣玉衡為渾天儀的渾環和窺管,是漢儒中一派人,如馬融、蔡邕等人的認識。 也有認為是指北斗七星的,如《史記·天官書》說:「北斗七星,所謂『璇璣玉衡以齊七政』。 」這是由於北斗七星自斗魁第一星始,依次是天樞、天旋、天璣、天權、天衡、開陽、搖光。 有三顆與「璇璣玉衡」名稱相合。 (3)孔傳說:「七政:日月五星。 」孔穎達解釋說:「整齊天之日月五星七曜之政,觀其齊與不齊:齊則受之是也;不齊則受之非也。 」齊與不齊是指:日月五星各自循軌道、按規律運行,稱為齊;偏離軌道,不按規律,或贏或縮(早出為贏,晚出為縮),稱為不齊。 七曜之政是指:按占星家說,七曜各有所主,由此以知吉凶。 是七曜所指吉凶稱為七曜之政。 又:《史記·天官書》《索隱》解釋七政指春、夏、秋、冬、天文、地理、人道。 (4)類:祭祀禮中的是一種。 《周禮·春官·肆師》「類造上帝」。 鄭玄注說:「類禮,以郊祀而為之者。 」就是指郊祀。 上帝:天神,由後文知上帝包括太一和五帝,釋詳於後。 (5)禋:祭禮名。 《尚書》孔傳引王肅注說:「潔祀也」。 就是齋戒沐浴而後祭祀,稱為禋祀。 六宗:指四時、寒暑、日、月、星、水旱。 一說指天地四時。 亦有他說。 (6)望:祭禮名。 指山川之祭。 (7)輯:斂,收取。 五瑞:五等爵公、侯、伯、子、男所持的瑞玉,如圭、璧之類。 (8)會見諸侯牧守以後,把斂取的瑞玉還給他們。 孔穎達解釋斂玉、還玉的原因說:「瑞(玉)本受於堯,斂而又還之,若言舜新付之,改為舜臣,與之正新君之始也。 」(9)巡狩:《尚書·舜典》作巡守,同。 即天子巡察地方政權的政事,稱為巡狩。 十即焚燒柴火。 也是祭祀的一種形式。 孔傳引馬融注說:「祭時積柴,加牲其上而燔之。 」(11)意思是按照山川的等次、尊卑,分別望祭之。 秩,秩次,次序。 (12)覲(jin,近):會見。 東後:孔傳釋為:「東方國君。 」指諸侯國的國君,所以下文說:「東後者,諸侯也。 」□是調整曆法以合於天象的意思。 合時月,使四時季節與月相合。 即通過設置閏月,使冬季常在一、二、三月;夏季常在四、五、六月;秋季常在七、八、九月;冬季常在十、十一、十二月。 正日,即糾正日名,不使干支失次。 □五禮:五種禮儀。 指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 吉禮指各種神祀,如天地、日月 、山川、祖宗等祭禮;凶禮指喪葬禮;軍禮指閱武、受降、軍祭、獻俘、田獵之類;賓禮指禮接諸侯、朝會群臣、百官相見、朝見外使之類;嘉禮指飲食、冠婚、宣赦、養老等等。 □五玉:五等諸侯所持的玉。 與前所云五瑞同。 按《周禮·春官·典瑞》的記載:「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璧,男執蒲璧」。 三帛:孔傳說:「諸侯世子執(按:絳紅色帛),分之孤執玄(黑色帛),附庸之君執黃。 二生:孔傳釋為:「卿執羔(按:指羊羔),大夫執雁。 一死:孔傳釋為:「士執雉。 」以上是公侯以下至於士人相見所持的贄見禮。 禹遵之,後十四世,至帝孔甲,淫德好神,神瀆(1),二龍去之。 其後三世,湯伐桀,欲遷夏社,不可,作《夏社》(2)。 後八世,至帝太戊,有桑谷生於廷(3),一暮大拱,懼。 伊陟曰:「妖不勝德。 」太戊修德,桑谷死。 伊陟贊巫咸(4),巫咸之興自此始。 後十四世,帝武丁得傅說為相,殷復興焉,稱高宗,有雉,登鼎耳雊(5),武丁懼。 祖已曰:「修德。 」武丁從之,位以永寧(6)。 後五世,帝武乙慢神而震死。 後三世,帝紂淫亂,武王伐之。 由此觀之,始未嘗不肅祗,後稍怠慢也。 (1)瀆:《漢書·郊祀志》作黷,同。 (2)《夏社》:顏師古註:「《尚書》篇名,今則序在而書亡逸。 」(3)參見《尚書·商書·鹹有一德》。 孔安國解釋說:「二木合生,七日大拱,不恭之罰。 」《史記》說是「一暮大拱」,所見不同。 「二木合生」指桑樹、谷樹同處而生。 顏師古說:「谷即今之楮樹也。 」楮樹又名構樹,為桑科落葉喬木,皮可作紙。 (4)孔傳說:「贊,告也。 巫咸,臣名。 」又孔穎達疏說:「伊陟以此桑谷之事告於巫咸,使錄其事作《鹹又》四篇。 」(5)雊(gou,夠):顏師古注為「雉鳴」聲。 (6)武丁得傅說事參見《尚書·說命》;雉雊鼎耳事參見《尚書·高宗肜日》,肜,祭祀名目。 《周官》曰(1),冬日至,祀天於南郊,迎長日之至;夏日至,祭地祇。 皆用樂舞(2),而神乃可得而禮也。 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諸侯祭其疆內名山大川。 四瀆者,江、河、淮、濟也。 天子曰明堂。 辟雍(3),諸侯曰泮宮(4)。 周公既相成王,郊祀後稷以配天(5),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6)。 自禹興而修社祀(7),後稷稼穡,故有稷祠,郊社所從來尚矣。 (1)《尚書》有《周官》篇,但以下文字為《周官》所不載。 疑「周官」二字泛指《周禮》所載之官,非書名。 (2)《周禮·春官·大司樂》記載:「孤竹之管,雲和之琴瑟,雲門之舞,冬日至,於地上之圓丘奏之。 若樂六變,則天神皆降,可得而禮矣。 」是講冬至郊天用樂。 「孫竹之管,空桑之琴瑟,咸池之舞,夏日至,於澤中方丘奏之。 若樂八變,則地祇皆出,可得而禮矣。 」是講夏至祭地用樂。 (3)明堂:天子宣政之所。 詳見《禮書》注。 辟雍:大學名,兼作祭所。 按《禮記·王制》記載,天子所辦學堂,「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 」鄭玄解釋說:「辟,明也;雍,和也。 所以明和天下」,因名辟雍。 (4)泮宮:又作頖宮等。 諸侯所辦大學。 鄭玄解釋說:「頖之言班也,所以班政教也。 」也有認為泮,就是半。 天子之學,周圍環水如璧,稱為璧(辟)雍;諸侯之學,只有南面的一半環水,北邊一半無水,因稱半(泮)宮。 參見《詩經·泮水》「思樂泮水」句毛注。 (5)意是郊祀天時,以後稷配祭。 配祭的意思是在被祭的神位上,主神位供天帝,陪位上供後稷。 郊祀,祭天於南郊圓丘之上,因稱郊祀。 (6)明堂以祀五帝(上帝),用文王配祭,宗祀,祖宗之祀。 (7)社祀:祭灶神。 社即后土,或土地之神。 《左傳·昭29》說:「社稷五祀」,其中的「土正為后土」。 又說「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 」句龍又稱九龍,就是金文中的「禹」字,以禹為后土(土神)是由於禹治水、平水土有功。 參見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后土為社」章。 自周克殷後十四世,世益衰,禮樂廢,諸侯恣行,而幽王為大戎所敗,周東徙雒邑。 秦襄公攻戎救周,始列為諸侯。 秦襄公既侯,居西垂(1),自以為主少皋之神(2),作西畤,祠白帝,其牲用騮駒黃牛羝羊各一雲(3)。 其後十六年,秦文公東獵汧渭之間,卜居之而吉。 文公夢黃蛇自天下屬地,其口止於鄜衍。 文公問史敦,敦曰:「此上帝之征,君其祀之。 」於是作鄜畤,用三牲郊祭白帝焉(4)。 自未作鄜畤也,而雍旁故有吳陽武畤,雍東有好畤,皆廢無祠。 或曰:「自古以雍州積高,神明之隩(5),故立畤郊上帝,諸神祠皆聚雲。 蓋黃帝時嘗用事,雖晚周亦郊焉。 」其語不經見,縉紳者不道。 作鄜畤後九年,文公獲若石雲(6),於陳倉北阪城祀之。 其神或歲不至,或歲數來,來也常以夜,光輝若流星,從東南來集於祠城,則若雄雞,其聲殷雲,野雞夜雊。 以一牢祠(7),命曰陳寶。 作鄜畤後七十八年,秦德公既立,卜居雍,「後子孫飲馬於河」,遂都雍。 雍之諸祠自此興。 用三百牢於鄜畤(8)。 作伏祠(9)。 磔狗邑四門十,以御蠱災□。 第79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79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