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十月,乙亥,詔大舉伐東魏。 東魏侯景將兵七萬寇楚州,虜刺史桓和;進軍淮上,南、北司二州刺史陳慶之擊破之,景棄輜重走。 十一月,己亥,罷北伐之師。 魏復改始祖神元皇帝為太祖,道武皇帝為烈祖。 十二月,東魏以并州刺史尉景為太保。 壬申,東魏遣使請和,上許之。 東魏清河文宣王亶卒。 丁丑,東魏丞相歡督諸軍伐魏,遣司徒高敖曹趣上洛,大都督竇泰趣潼關。 癸未,東魏以咸陽王坦為太師。 是歲,魏關中大饑,人相食,死者什七八。 高祖武皇帝十三大同三年(丁巳,公元五三七年) 春,正月,上祀南郊,大赦。 東魏丞相歡軍蒲阪,造三浮橋,欲度河。 魏丞相泰軍廣陽,謂諸將曰:「賊掎吾三面,作浮橋以示必度。 此欲綴吾軍,使竇泰得西入耳。 歡自起兵以來,竇泰常為前鋒,其下多鋭卒,屢勝而驕,今襲之,必克。 克泰,則歡不戰自走矣。 」諸將皆曰:「賊在近,舍而襲遠,脫有蹉跌,悔何及也!不如分兵禦之。 」丞相泰曰:「歡再攻潼關,吾軍不出灞上,今大舉而來,謂吾亦當自守,有輕我之心。 乘此襲之,何患不克!賊雖作浮橋,未能徑度,不過五日,吾取竇泰必矣!」行台左丞蘇綽、中兵參軍代人達奚武亦以為然。 庚戌,丞相泰還長安,諸將意猶異同。 丞相泰隱其計,以問族子直事郎中深,深曰:「竇泰,歡之驍將,今大軍攻蒲阪,則歡拒守而泰救之,吾表裡受敵,此危道也。 不如選輕鋭潛出小關,竇泰躁急,必來決戰,歡持重未即救,我急擊泰,必可擒也。 擒泰則歡勢自沮,回師擊之,可以決勝。 」丞相泰喜曰:「此吾心也。 」乃聲言欲保隴右。 辛亥,謁魏主而潛軍東出,癸丑旦,至小關。 竇泰猝聞軍至,自風陵度,丞相泰出馬牧澤,擊竇泰,大破之,士眾皆盡,竇泰自殺,傳首長安。 丞相歡以河冰薄,不得赴救,撤浮橋而退,儀同代人薛孤延為殿,一日之中斫十五刀折,乃得免。 丞相泰亦引軍還。 高敖曹自商山轉鬥而進,所向無前,遂攻上洛。 郡人泉岳及弟猛略與順陽人杜窋等謀翻城應之,洛州刺史泉企知之,殺岳及猛略。 杜窋走歸敖曹,敖曹以為鄉導而攻之。 敖曹被流矢,通中者三,殞絶良久,覆上馬,免冑巡城。 企固守旬餘,二子元禮、仲遵力戰拒之,仲遵傷目,不堪復戰,城遂降。 企見敖曹曰:「吾力屈,非心服也。 」敖曹以杜窋為洛州刺史。 敖曹創甚,曰:「恨不見季式作刺史。 」丞相歡聞之,即以高季式為濟州刺史。 敖曹欲入藍田關,歡使人告曰:「竇泰軍沒,人心恐動,宜速還。 路險賊盛,拔身可也。 」敖曹不忍棄眾,力戰,全軍而還,以泉企、泉元禮自隨,泉仲遵以傷重不行。 企私戒二子曰:「吾餘生無幾,汝曹才器足以立功。 勿以吾在東,遂虧臣節。 」元禮于路逃還。 泉、杜雖皆為土豪,鄉人輕杜而重泉。 元禮、仲遵陰結豪右,襲窋,殺之,魏以元禮世襲洛州刺史。 二月,丁亥,上耕藉田。 己丑,以尚書左仆射何敬容為中權將軍,護軍將軍蕭淵藻為左仆射,右仆射謝舉為右光祿大夫。 魏槐裡獲神璽,大赦。 二月,辛未,東魏遷七帝神主入新廟,大赦。 魏斛斯椿卒。 夏,五月,魏以廣陵王欣為太宰,賀拔勝為太師。 六月,魏以扶風王孚為太保,梁景睿為太傅,廣平王贊為太尉,開府儀同三司武川王盟為司空。 東魏丞相歡游汾陽之天池,得奇石,隱起成文曰「六王三川」。 以問行台郎中陽休之,對曰:「六者,大王之字;王者,當王天下。 河、洛、伊為三川,涇、渭、洛亦為三川。 大王若受天命,終應奄有關、洛。 」歡曰:「世人無事常言我反,況聞此乎!慎勿妄言!」休之,固之子也。 行台郎中中山杜弼承間勸歡受禪,歡舉杖擊走之。 東魏遣兼散騎常侍李諧來聘,以吏部郎盧元明、通直侍郎李業興副之。 諧,平之孫;元明,昶之子也。 秋,七月,諧等至建康,上引見,與語,應對如流。 諧等出,上目送之,謂左右曰:「朕今日遇勍敵。 卿輩嘗言北間全無人物,此等何自而來!」是時鄴下言風流者,以諧及隴西李神俊、范陽盧元明、北海王元景、弘農楊遵彥、清河崔贍為首。 神俊名挺,寶之孫;元景名昕,憲之曾孫也;皆以字行。 贍,凌之子也。 時南、北通好,務以俊乂相誇,銜命接客,必盡一時之選,無才地者不得與焉。 每梁使至鄴,鄴下為之傾動,貴勝子弟盛飾聚觀,禮贈優渥,館門成市。 宴日,高澄常使左右覘之,一言制勝,澄為之拊掌。 魏使至建康亦然。 第44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資治通鑑 中》
第44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