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宗末,王紹以恩幸,數稱孟陽之材,因擢授權知戶部侍郎,年未四十。 順宗即位,永貞內禪,王叔文誅,杜佑始專判度支,請孟陽代叔文為副。 時憲宗新即位,乃命孟陽巡江淮省財賦,仍加鹽鐵轉運副使,且察東南鎮之政理。 時孟陽以氣豪權重,領行從三四百人,所歷鎮府,但務游賞,與婦女為夜飲。 至鹽鐵轉運院,廣納財賄,補吏職而已。 及歸,大失人望,罷為大理卿。 三年,出為華州刺史,遷梓州刺史、劍南東川節度使。 與武元衡有舊,元衡作相,復召為戶部侍郎、判度支,兼京北五城營田使,以和糴使韓重華為副。 太府卿王遂與孟陽不協,議以營田非便,持之不下,孟陽忿憾形於言。 二人俱請對,上怒不許,乃罷孟陽為左散騎常侍。 明年,復拜戶部侍郎。 孟陽氣尚豪俊,不拘小節。 居第頗極華峻。 憲宗微行至樂游原,見其宏敞,工猶未已,問之。 左右以孟陽對,孟陽懼而罷工作。 性喜宴,公卿朝士多與之遊,時指怒者不一。 俄以風緩不能行,改左散騎常侍。 元和十年八月卒,贈兵部尚書。 憲宗每事求理,常發江淮宣慰使,左司郎中鄭敬奉使。 辭,上誡之曰:「朕宮中用度,一匹已上皆有簿籍,唯賑恤貧民,無所計算。 卿經明行修,今登車傳命,宜體吾懷,勿學潘孟陽奉使,所至但務酣飲、遊山寺而已。 」其為人主所薄如此! 李翛,不知何許人。 起於寒賤,以莊憲皇后妹婿,元和已來驟階仕進。 以恩澤至坊州、絳州刺史。 無他才,性纖巧承迎。 常飾廚傳以奉往來中使及禁軍中尉賓客,以求善譽。 治民蒞事,粗有政能。 上以為才,召拜司農卿,遷京兆尹。 十年,莊憲太后崩,翛為山陵橋道置頓使。 恃能惜費,每事減損。 靈駕至灞橋頓,從官多不得食。 及至渭城北門,門壞。 先是,橋道司請改造渭城北門,計錢三萬。 翛以勞費不從,令深鑿軌道以通靈駕。 掘土既深,旁柱皆懸,因而頓壞,所不及邅輬車者數步而已。 初欲壞城之東北墉,以出靈駕,中人皆不可,乃停駕,徹去壞門土木而後行。 翛懼,誣奏邅輬軸折,山陵使李逢吉令御史封其車軸,自陵還,奏請免翛官。 上以用兵務集財賦,以翛前後進奉,不之責,但罰俸而已。 逢吉極言其罪,乃削銀青階。 翌日,復賜金紫。 自此,朝廷端士,多遭譖毀,義士為之側目。 時宿師于野,饋運不集。 浙西重鎮,號為殷阜,乃以翛為潤州刺史、浙西觀察使,令設法鳩聚財貨。 淮西用兵,頗賴其賦。 十四年,以病求還京師,未朝謁而卒。 王遂,宰相方慶之孫也。 以吏能聞于時。 尤長於興利,鋭于操下,法頗嚴酷。 累遷至鄧州刺史。 以曉達錢谷,入為太府卿。 潘孟陽判度支,與遂私憾,互有爭論。 遂為西北供軍使,言營田非便,與孟陽會議相非,各求請對。 上怒,俱不見,出遂為柳州刺史。 遂親吏韋行素、柳季常請課料于兩池務。 屬遂罷務,季常等為吏所誣,各笞四十。 遂柳州製出,左丞呂元膺執奏曰:「遂以補吏犯臓,法當從坐。 其除官制雲『清能業官』,據遂犯狀,不宜有『清』字。 柳州大郡,出守為優。 謹封還制書。 」上令喻之,方行。 數年,用兵淮西。 天子藉錢谷吏以集財賦,知遂強干,乃用為宣州刺史、宣歙觀察使。 淮、蔡平,王師東討,召拜光祿卿,充淄青行營諸軍糧料使。 以光祿職當祠祭,改檢校左散騎常侍、兼御史大夫。 初,師之出也,歲計兵食三百萬石。 及鄆賊誅,遂進羨餘一百萬,上以為能。 時分師道所據十二州為三鎮,乃以遂為沂州刺史、沂兗海等州觀察使。 遂性狷忿,不存大體。 而軍州民吏,久染污俗,率多獷戾,而遂數因公事訾詈將卒曰「反虜」,將卒不勝其忿。 牙將王弁乘人心怨怒,十四年七月,遂方宴集,弁噪集其徒,害遂於席,判官張實、李甫等同遇害。 及曹華代遂至鎮,盡擒亂黨王弁等誅之。 遂器用不弘,僻于聚斂,而非兼撫之才。 但峻威刑,以繩亂俗。 其所制笞杖,率逾常制。 遂既死,監軍使封其杖進呈。 上令出示于朝,以誡廉使。 曹華,宋州楚丘人,仕宣武軍為牙校。 貞元末,吳少誠叛,本軍以華驍果有智算,用為襄城戍將。 蔡賊攻襄城,華屢敗之,德宗特賜旗甲。 元和九年,以功授寧州刺史。 未行而吳元濟叛,朝廷命河陽帥烏重胤討賊。 重胤請華為懷汝節度行營副使。 前後數十戰,大破賊于青陵城。 賊平,授棣州刺史,封陳留郡王。 棣鄰于鄆,賊屢侵逼,華招募群盜之勁者,補之軍卒,分據要路。 其後,賊至皆擊敗之,鄆人不敢北顧。 及李師道誅,分所管十二州為三鎮。 王遂為沂兗海觀察使,褊刻不能馭眾,為牙將王弁所害,朝廷遂授華左散騎常侍、沂州刺史、沂海兗觀察使。 華至鎮,視事三日,宴將吏,伏甲士千人于幕下。 群校既集,華喻之曰:「吾受命廉問,奉聖旨,以鄆州將士分割三處,有道途轉徙之勞。 今有頒給,北州兵稍厚。 鄆州士卒處右,州兵處左,冀易以區別。 」分定,並令州兵出外。 既出闔門,乃謂鄆卒曰:「天子深知鄆人之勞,然前害主帥者,不能免罪。 」甲士自幕中出,周環之,凡鄆一千二百人,立斬于庭,血流成渠。 是日,門屏之間,有赤霧高丈餘,久之方散。 自是海、沂之人,重足股慄,無敢為盜者。 華惡沂之地褊,請移理於兗,許之。 初,李正己盜有青、鄆十二州,傳襲四世,垂五十年,人俗頑驁,不知禮教。 華令將吏曰:「鄒、魯儒者之鄉,不宜忘于禮義。 」乃躬禮儒士,習俎豆之容,春秋釋奠于孔子廟,立學講經,儒冠四集。 出家財贍給,俾成名入仕,其往者如歸。 及鎮州軍亂,殺田弘正,華表請以本軍進討,就加檢校工部尚書,升兗海為武寧節度,賜之節鉞。 李絺叛于大梁,華不俟命赴討。 絺方遣兵三千人取宋州,華逆擊敗之。 由是,宋、亳不從絺亂。 絺平,以功加檢校尚書右仆射。 以河朔拒命,移華為滑州刺史、義成軍節度使。 長慶三年七月,卒於鎮,時年六十九。 華雖出自戎行,而動必由禮。 尤重士大夫,未嘗以富貴驕人;下迨仆隷走使之徒,必待之以誠信,人以為難。 贈司空。 韋綬,字子章,京兆人。 少有至性,喪父,刺血寫佛經。 初為長安縣尉,遭硃泚之亂,變服乘驢赴奉天。 于頔鎮襄陽,闢為賓佐。 嘗因言政,面刺頔之縱恣。 入朝為工部員外,轉屯田郎中。 元和十年,改職方郎中,充太子諸王侍讀,再遷諫議大夫。 第31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下》
第3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