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表求致仕,授左武衛大將軍,仍領汝州刺史。 俄判金吾街仗。 初,六街巡警皆用禁卒,至是,詔左右街各募卒千人,優以廩給,使傳呼備盜。 丕以新募卒引對,遂分四營,營設五都,一如禁兵之制。 五年,改領郢州刺史。 俄改領復州,遷左驍衛大將軍。 咸平二年,卒,年八十一。 丕好歌詩,頗與士大夫游接,有時稱。 南唐主李煜妻卒,遣丕充弔祭使,且使觀其意趣。 煜邀丕登升元閣賦詩,丕有「朝宗海浪拱星辰」之句,以風動之。 太宗嘗賜詩,令丕與柴禹錫和焉。 董樞,真定元氏人。 後唐太清中,以獻書授校書郎。 累歷賓佐。 晉天福中,為左拾遺、知樞密院表奏。 周廣順初,為左補闕。 世宗即位,詔常參官各奏封事,樞上平吳策。 淮南平,遷浚儀令。 恭帝即位,遷殿中侍御史。 太祖乾德初,遷主客員外郎。 上書請伐蜀,蜀平,通判劍州。 會全師雄叛,攻劍。 刺史張仁謙足疾不能戰,欲棄城走。 樞固爭,戰賊敗之,因招餘眾降。 仁謙飲樞令醉,密殺降數百,誣奏樞與賊通。 會中使自成都還,備言其事,太祖並召之,庭辯曲直,仁謙遂屈。 下御史台鞫之,黜宋州教練使,以樞嘗貢西伐計,遷比部郎中。 三年,出兼桂陽監使,上書請伐廣南。 詔益桂陽戍卒三千,令樞統之。 開寶二年,又上方略。 會劉鋹令內侍曾居實侵桂陽,樞擊退之。 三年,大舉伐鋹,令樞率兵趨連口,克之。 改兵部郎中,權知連州兼行營招撫使。 嶺南平,賜錢三百萬。 四年,移知襄州,又為河北轉運使,改判西京留司御史台。 初,樞罷桂陽監,以左贊善大夫孔璘代之。 璘通《三禮》,嘗講學于河朔。 擢第,歷州縣。 及升朝,蒞桂陽,歲滿,以太子洗馬趙瑜代之。 瑜,趙州人。 家世豪右,自言諳練邊事。 開寶中,命為易州通判,歲滿,移桂陽。 瑜至,即稱疾,遂以著作郎張侃代之。 侃至月餘,奏瑜在任累月,得羡銀數千斤,雖送官而不具數聞,計樞與璘隱沒可知矣。 詔下御史案之,獄具。 有司計盜臟法,俱當死。 太祖曰:「趙瑜非自盜,但不能發擿耳。 」樞、璘並坐死,瑜決杖流海島。 擢侃為屯田員外郎。 論曰:顏衎振舉風憲,不避強禦。 劇可久居廷尉之任,以平允聞。 趙逢果斷之士,而獨尚嚴酷,處之要密之職,則非所宜。 蘇曉鋭意深刻,樂致人罪,後嗣衰謝,厥報不誣。 高防陳逆順以聳臣節,體明慎而究疑獄,治跡清操,沒而彌章。 若其自誣以救人之死,古人何加焉。 馮瓚省關市之苛賦,設方略以擊賊,功若可稱,而巧宦任數,竟致傾敗,理固然矣。 邊珝、王明、許仲宣、楊克讓當官效用,以清干稱。 然仲宣寬簡持重,造次不撓,蓋人之難能者。 王明累參戎事,預立戰功,至若開諭元福,止其暴誅,此赴蹈之仁也。 段思恭遏亂兵,擊群寇,便宜從事,以著奇績,斯亦可矣。 然不能動遵規矩,速訟左降者再焉。 侯陟吏才適用,患在忮刻。 李符博通時務,乃事深文,以致投荒自弊,遂為口實。 魏丕久典工效,以濟戎用,至于平反冤盜之獄,救楊承信之誣,善尤可稱。 董樞論平吳伐蜀及取廣南,咸克舉之,且多戰功,而以貪墨取敗。 惜哉! 列傳第三十 ○馬令琮杜漢徽張廷翰吳虔裕蔡審廷周廣張勛石曦張藏英陸萬友解暉李韜王晉卿郭廷謂子延濬從子延澤趙延進輔超 馬令琮,本名令威,避周祖名改之,大名人。 父全節,《五代史》有傳。 全節歷橫海、定遠、昭義、彰德、定武、天雄六節度,皆署令琮為牙校,累授彰德牙內都指揮使、檢校尚書左仆射,領勤州刺史。 令琮少善騎射,嘗從其父平安州及與鎮州安重榮戰,皆有功,由是知名。 晉開運二年,全節卒,令琮起複,拜隰州刺史。 漢祖開國,為西京巡檢使。 周祖受命,改陳州刺史。 征兗州,為京城四門外巡檢。 世宗嗣位,移隨州。 顯德二年,入為虎捷左第一軍都指揮使。 六年,兼領建州刺史。 太祖即位,出刺懷州。 李筠叛,將親征,召三司張美餉兵食,美言河內密邇上黨,令琮日夜儲蓄以俟王師。 太祖善之,命授團練使。 執政言令琮方供億大軍,不可移他郡,故升懷州為團練,以令琮充使,又充先鋒都指揮使。 澤、潞平,為昭義兵馬鈐轄。 踰年被疾,詔許歸郡。 乾德元年,卒,年三十九。 太祖甚憐之,錄其子延恩為殿直。 杜漢徽,京兆長安人。 父阿孫,為太原威勝軍使。 漢徽有膂力,善騎射,年十七,仕後唐武皇為廳直隊長。 天成中,累遷護聖軍使。 晉天福六年,與慕容鄴等討安州李金全,生禽指揮使孫厚,以功遷興順指揮使。 八年,從征鎮州安重榮,改護聖指揮使,贈阿孫為左贊善大夫。 開運二年,以所部戍深州,破契丹于樂壽,殺獲甚眾。 漢初,從高行周討杜重威于鄴,屢為流矢所中,身被重創,猶力戰,觀者壯之。 又率所部戍鎮州,破契丹于靈壽,獲車馬甚眾。 周世宗征劉崇,漢徽有戰功,補龍捷左第五軍都虞候,移所部屯安平縣,破契丹于縣南,獲器甲車帳,遷本軍左第四軍都虞候。 宋初,補本軍都校,領茂州刺史,改領潮州。 從平李筠,又從平李重進,錄功居多。 建隆三年,出為天長軍使,移雄武軍使、知屯田事。 是冬,被病,即以符印授通判宋鸞,請告歸京。 家人勸其求醫藥,漢徽笑曰:「我在戎行四十年,大小百餘戰,不死幸矣,安用藥為?」未幾,卒。 張廷翰,冀州信都人。 父慎圖,仕周為兵部郎中。 廷翰少慷慨,有智略,善騎射。 晉天福中,冀州刺史張建武召補牙校,其後刺史李沖署為本州牢城軍校。 契丹入中原,署其黨何行通為刺史,契丹主道殂,州人共殺行通,推廷翰知州事。 漢初,就拜刺史,廷翰盡捕殺行通者戮于市。 為政寬厚簡易,民甚愛之。 周廣順初,召赴闕,周祖見其貌魁偉,謂樞密使王峻曰:「冀州近邊,雖更擇人,亦無逾廷翰者。 」即日遣還。 在郡八年,契丹將高牟翰數擾邊,皆為廷翰擊走。 廷翰家富於財,歲遣人賫金帛北入市善馬,常得數百匹,貢獻外悉遺貴近,甚獲美譽。 顯德中,歷棣、海、沂三州團練使,屢率兵敗淮人,移萊州。 宋初,又歷冀、亳二州。 乾德二年卒,年四十七。 吳虔裕,許州許田人。 父徽,左屯衛將軍。 虔裕少為郡吏,漢祖鎮許,愛其精謹,署以右職。 及移鎮太原,以虔裕從。 開國,擢為引進使,轉內客省使。 時鎮州節度劉在明卒,遣虔裕率兵巡護。 隱帝即位,召為宣徽北院使。 周祖討三叛,以虔裕為河中行營都監,率護聖諸軍五千以往。 李守貞出兵五千餘,設梯橋,分五路于長連城西北以禦周祖。 周祖令虔裕率大軍橫擊之,蒲人敗走,奪其梯橋,殺傷大半。 師還,賜襲衣、玉帶。 會樞密使楊邠上言求解職,隱帝遣人諭邠曰:「樞機之任,非卿不可,卿何聽間離而為此請耶?」使至而虔裕在坐,即颺言曰:「機要重地,非可久處,俾後來者迭居可也。 」使還以白帝,帝怒,出虔裕為鄭州防禦使。 乾祐末誅大臣,急詔入朝,命將兵守澶州。 及留子陂戰敗,遂降周祖。 廣順初,遣還,賜以襲衣、玉帶、鞍勒馬。 從周祖討慕容彥超,破之。 改汝州防禦使,歷右衛、左金吾衛二大將軍兼街仗使。 太平興國六年,遷右千牛衛上將軍,仍判左街仗事。 虔裕掌金吾三十餘年,端拱初卒,年八十八,贈太尉。 第22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中》
第22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