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祥符初,議封禪,未決,帝問以經費,謂對「大計有餘」,議乃決。 因詔謂為計度泰山路糧草使。 初,議即宮城乾地營玉清昭應宮,左右有諫者。 帝召問,謂對曰:「陛下有天下之富,建一宮奉上帝,且所以祈皇嗣也。 群臣有沮陛下者,願以此論之。 」王旦密疏諫,帝如謂所對告之,旦不復敢言。 乃以謂為修玉清昭應宮使,復為天書扶侍使,遷給事中,真拜三司使。 祀汾陰,為行在三司使。 建會靈觀,謂復總領之。 遷尚書禮部侍郎,進戶部,參知政事。 建安軍鑄玉皇像,為迎奉使。 朝謁太清宮,為奉祀經度制置使、判亳州。 帝賜宴賦詩以寵其行,命權管勾駕前兵馬事。 謂獻白鹿並靈芝九萬五千本。 還,判禮儀院,又為修景靈宮使,摹寫天書刻玉笈,玉清昭應宮副使。 大內火,為修葺使。 歷工、刑、兵三部尚書,再為天書儀衛副使,拜平江軍節度使、知升州。 天禧初,徙保信軍節度使。 三年,以吏部尚書復參知政事。 是歲,祀南郊,輔臣俱進官。 故事,嘗為宰相而除樞密使,始得遷仆射,乃以謂檢校太尉兼本官為樞密使。 時寇準為相,尤惡謂,謂媒櫱其過,遂罷準相。 既而拜謂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玉清昭應宮使。 周懷政事敗,議再貶準,帝意欲謫準江、淮間,謂退,除道州司馬。 同列不敢言,獨王曾以帝語質之,謂顧曰:「居停主人勿復言。 」蓋指曾以第舍假準也。 其後詔皇太子聽政,皇后裁製于內,以二府兼東宮官,遂加謂門下侍郎兼太子少傅,而李迪先兼少傅,乃加中書侍郎兼尚書左丞。 故事,左、右丞非兩省侍郎所兼,而謂意特以抑迪也。 謂所善林特,自賓客改詹事,謂欲引為樞密副使兼賓客,迪執不可,因大詬之。 既入對,斥謂奸邪不法事,願與俱付御史雜治,語在《迪傳》。 帝因格前制不下,乃罷謂為戶部尚書,迪為戶部侍郎;尋以謂知河南府,迪知鄆州。 明日,入謝,帝詰所爭狀,謂對曰:「非臣敢爭,乃迪忿詈臣爾,願復留。 」遂賜坐。 左右欲設墩,謂顧曰:「有旨復平章事。 」乃更以杌進,即入中書視事如故。 仍進尚書左仆射、門下侍郎、平章事兼太子少師。 天章閣成,拜司空。 乾興元年,封晉國公。 仁宗即位,進司徒兼侍中,為山陵使。 寇準、李迪再貶,謂取制草改曰:「當醜徒干紀之際,屬先王違豫之初,罹此震驚,遂至沈劇。 」凡與準善者,盡逐之。 是時二府定議,太后與帝五日一禦便殿聽政。 既得旨,而謂潛結內侍雷允恭,令密請太后降手書,軍國事進入印畫。 學士草制辭,允恭先持示謂,閲訖乃進。 蓋謂欲獨任允恭傳達中旨,而不欲同列與聞機政也。 允恭倚謂勢,益橫無所憚。 允恭方為山陵都監,與判司天監邢中和擅易皇堂地。 夏守恩領工徒數萬穿地,土石相半,眾議日喧,懼不能成功,中作而罷,奏請待命。 謂庇允恭,依違不決。 內侍毛昌達自陵下還,以其事奏,詔問謂,謂始請遣使按視。 既而咸謂復用舊地,乃詔馮拯、曹利用等就謂第議,遣王曾覆視,遂誅允恭。 後數日,太后與帝坐承明殿,召拯、利用等諭曰:「丁謂為宰輔,乃與宦官交通。 」因出謂嘗托允恭令後苑匠所造金酒器示之,又出允恭嘗干謂求管勾皇城司及三司衙司狀,因曰:「謂前附允恭奏事,皆言已與卿等議定,故皆可其奏;且營奉先帝陵寢,而擅有遷易,幾誤大事。 」拯等奏曰:「自先帝登遐,政事皆謂與允恭同議,稱得旨禁中。 臣等莫辨虛實,賴聖神察其奸,此宗社之福也。 」乃降謂太子少保、分司西京。 故事,黜宰相皆降制,時欲亟行,止令拯等即殿廬召舍人草詞,仍榜朝堂,布諭天下。 追其子珙、珝、、珷一官,落珙館職。 先是,女道士劉德妙者,嘗以巫師出入謂家。 謂敗,逮系德妙,內侍鞫之。 德妙通款,謂嘗教言:「若所為不過巫事,不若託言老君言禍福,足以動人。 」於是即謂家設神像,夜醮于園中,允恭數至請禱。 及帝崩,引入禁中。 又因穿地得龜蛇,令德妙持入內,紿言出其家山洞中。 仍復教云:「上即問若,所事何知為老君,第雲‘相公非凡人,當知之’。 」謂又作頌,題曰「混元皇帝賜德妙」,語涉妖誕。 遂貶崖州司戶參軍。 諸子並勒停。 又坐與德妙奸,除名,配隷復州。 籍其家,得四方賂遺,不可勝紀。 其弟誦、說、諫悉降黜。 坐謂罷者,自參知政事任中正而下十數人。 在崖州逾三年,徙雷州,又五年,徙道州。 明道中,授秘書監致仕,居光州,卒。 詔賜錢十萬、絹百匹。 謂機敏有智謀,憸狡過人,文字累數千百言,一覽輒誦。 在三司,案牘繁委,吏久難解者,一言判之,眾皆釋然。 善談笑,尤喜為詩,至于圖畫、博奕、音律,無不洞曉。 每休沐會賓客,盡陳之,聽人人自便,而謂從容應接于其間,莫能出其意者。 真宗朝營造宮觀,奏祥異之事,多謂與王欽若發之。 初,議營昭應宮,料功須二十五年,謂令以夜繼晝,每繪一壁給二燭,七年乃成。 真宗崩,議草遺制,軍國事兼取皇太后處分,謂乃增以「權」字。 及太后稱制,又議月進錢充宮掖之用,由是太后深惡之,因雷允恭遂並錄謂前後欺罔事竄之。 在貶所,專事浮屠因果之說,其所著詩並文亦數萬言。 家寓洛陽,嘗為書自克責,敘國厚恩,戒家人毋輒怨望,遣人致于洛守劉燁,祈付其家。 戒使者伺燁會眾僚時達之,燁得書不敢私,即以聞。 帝見感惻,遂徙雷州,亦出於揣摩也。 謂初通判饒州,遇異人曰:「君貌類李贊皇。 」既而曰:「贊皇不及也。 」 夏竦,字子喬,江州德安人。 父承皓,太平興國初,上《平晉策》,補右侍禁,隷大名府。 契丹內寇,承皓由間道發兵,夜與契丹遇,力戰死之,贈崇儀使,錄竦為潤州丹陽縣主簿。 竦資性明敏,好學,自經史、百家、陰陽、律歷,外至佛老之書,無不通曉。 為文章,典雅藻麗。 舉賢良方正,擢光祿寺丞、通判台州。 召直集賢院,為國史編修官、判三司都磨勘司,累遷右正言。 帝幸亳州,為東京留守推官。 仁宗初封慶國公,王旦數言竦材,命教書資善堂。 未幾,同修起居注,為玉清昭應宮判官兼領景靈宮、會真觀事,遷尚書禮部員外郎、知制誥。 史成,遷戶部。 景靈宮成,遷禮部郎中。 竦娶楊氏,楊亦工筆札,有鈎距。 及竦顯,多內寵,浸與楊不諧,楊悍妒,即與弟媦疏竦陰事,竊出訟之,又竦母與楊母相詬詈,偕訴開封府,府以事聞,下御史台置劾,左遷職方員外郎、知黃州。 後二年,徙鄧州,又徙襄州。 屬歲饑,大發公廩,不足,竦又勸率州大姓,使出粟,得二萬斛,用全活者四十餘萬人。 仁宗即位,遷戶部郎中,徙壽、安、洪三州。 洪俗尚鬼,多巫覡惑民,竦索部中得千餘家,敕還農業,毀其淫祠以聞。 詔江、浙以南悉禁絶之。 第27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中》
第27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