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叟字唐夫,解褐光錄寺丞、直史館,與省華同日賜緋,遷秘書丞。 久之,充三司河南東道判官。 時宋、亳、陳、潁民饑,命堯叟及趙況等分振之。 再遷工部員外郎、廣南西路轉運使。 嶺南風俗,病者禱神不服藥,堯叟有《集驗方》,刻石桂州驛。 又以地氣蒸暑,為植樹鑿井,每三二十里置亭舍,具飲器,人免暍死。 會加恩黎桓,為交州國信使。 初,將命者必獲贈遺數千緡,桓責賦斂於民,往往斷其手及足趾。 堯叟知之,遂奏召桓子,授以朝命,而卻其私覿。 又桓界先有亡命來奔者,多匿不遣,因是海賊頻年入寇。 堯叟悉捕亡命歸桓,桓感恩,並捕海賊為謝。 先是,歲調雷、化、高、藤、容、白諸州兵,使輦軍糧泛海給瓊州。 其兵不鰼水利,率多沉溺,咸苦之。 海北岸有遞角場,正與瓊對,伺風便一日可達,與雷、化、高、太平四州地水路接近。 堯叟因規度移四州民租米輸于場,第令瓊州遣蜑兵具舟自取,人以為便。 咸平初,詔諸路課民種桑棗,堯叟上言曰:「臣所部諸州,土風本異,田多山石,地少桑蠶。 昔雲八蠶之綿,諒非五嶺之俗,度其所產,恐在安南。 今其民除耕水田外,地利之博者惟麻苧爾。 麻苧所種,與桑柘不殊,既成宿根,旋擢新淦,俟枝葉裁茂則刈獲之,周歲之間,三收其苧。 復一固其本,十年不衰。 始離田疇,即可紡績。 然布之出,每端止售百錢,蓋織者眾、市者少,故地有遺利,民艱資金。 臣以國家軍須所急,布帛為先,因勸諭部民廣植麻苧,以錢鹽折變收市之,未及二年,已得三十七萬餘匹。 自朝廷克平交、廣,布帛之供,歲止及萬,較今所得,何止十倍。 今樹藝之民,相率競勸;杼軸之功,日以滋廣。 慾望自今許以所種麻苧頃畝,折桑棗之數,諸縣令佐依例書歷為課,民以布赴官賣者,免其算稅。 如此則布帛上供,泉貨下流,公私交濟,其利甚博。 」詔從之。 代還,加刑部員外郎,充度支判官。 未幾,會撫水蠻酋蒙令國殺使臣擾動,命堯叟為廣南東、西兩路安撫使,賜金紫遣之。 事平,遷兵部,拜主客郎中、樞密直學士、知三班兼銀台通進封駁司、制置群牧使。 河決澶州王陵口,詔往護塞之,遂與馮拯同為河北、河東安撫副使。 時中外上封奏者甚眾,命與拯詳定利害,及與三司議減冗事。 俄與拯並拜右諫議大夫、同知樞密院事。 有言三司官吏積習依違,文牒有經五七歲不決者,吏民抑塞,水旱災沴,多由此致。 請委逐部判官檢覆判決,如復稽滯,許本路轉運使聞奏,命官推鞫,以警弛慢。 乃詔堯叟與拯舉常參官干敏者,同三司使議減煩冗,參決滯務。 堯叟請以秘書丞直史館孫冕同領其事,凡省去煩冗文帳二十一萬五千餘道,又減河北冗官七十五員。 五年,郊祀,進給事中。 會王繼英為樞密使,以堯叟簽署院事,奉秩恩例悉同副使,遷工部侍郎。 真宗幸澶淵,命乘傳先赴北砦按視戎事,許以便宜。 景德中,遷刑部、兵部二侍郎,與王欽若並知樞密院事。 真宗朝陵,權東京留守。 每裁剸刑禁,雖大闢亦止面取狀,亟決遣之,以故獄無繫囚。 真宗曰:「堯叟素有裁斷,然重事宜付有司按鞫而詳察之。 」因密加詔諭。 俄兼群牧制置使。 始置使,即以堯叟為之,及掌樞密,即罷其任。 至是,以國馬戎事之本,宜得大臣總領,故又委堯叟焉。 自是多立條約。 又著《監牧議》,述馬政之重。 預修國史。 大中祥符初,東封,加尚書左丞。 詔撰《朝覲壇碑》,進工部尚書,獻《封禪聖制頌》,帝作歌答之。 祀汾陰,為經度制置使、判河中府。 禮成,進戶部尚書。 時詔王欽若為《朝覲壇頌》,表讓堯叟,不許。 別命堯叟撰《親謁太寧廟頌》,加特進,賜功臣。 又以堯叟善草隷,詔寫途中御製歌詩刻石。 五年,與欽若並以本官檢校太傅、同平章事,充樞密使,加檢校太尉。 從幸太清宮,加開府儀同三司。 未幾,與欽若罷守本官,仍領群牧。 明年,復與欽若以本官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充樞密使。 堯叟素有足疾,屢請告。 九年夏,帝臨問,勞賜加等。 疾甚,表求避位,遣閣門使楊崇勛至第撫慰,以詢其意。 堯叟詞志頗確,優拜右仆射、知河陽。 肩輿入辭,至便坐,許三子扶掖升殿,賜詩為餞,又賜仲子希古緋服。 天禧初,病亟,召其子執筆,口占奏章,求還輦下,詔許之。 肩輿至京師,卒,年五十七。 廢朝二日,贈侍中,謚曰文忠,錄其孫知言、知章為將作監主簿。 長子師古賜進士出身,後為都官員外郎。 希古至太子中舍,坐事除籍。 堯叟偉姿貌,強力,奏對明辨,多任知數。 久典機密,軍馬之籍,悉能周記。 所著《請盟錄》三集二十捲。 母馮氏,性嚴。 堯叟事親孝謹,怡聲侍側,不敢以貴自處。 家本富,祿賜且厚,馮氏不許諸子事華侈。 景德中,堯叟掌樞機,弟堯佐直史館,堯咨知制誥,與省華同在北省,諸孫任官者十數人,宗親登科者又數人,榮盛無比。 賓客至,堯叟兄弟侍立省華側,客不自安,多引去。 舊制登樞近者,母妻即封郡夫人。 堯叟以父在朝,母止從父封,遂以妻封表讓于母,朝廷援制不許。 父既卒,帝欲褒封其母,以問王旦。 旦曰:「雖私門禮制未闕,公朝降命亦無嫌也。 」乃封上黨郡太夫人,進封滕國,年八十餘無恙,後堯叟數年卒。 堯咨字嘉謨,舉進士第一,授將作監丞、通判濟州,召為秘書省著作郎、直史館、判三司度支勾院,始合三部勾院兼總之。 擢右正言、知制誥。 崇政殿試進士,堯咨為考官,三司使劉師道屬弟幾道以試卷為識驗,坐貶單州團練副使。 復著作郎、知光州。 尋復右正言、知制誥,知荊南。 改起居舍人,同判吏部流內銓。 舊格,選人用舉者數遷官,而寒士無以進,堯咨進其可擢者,帝特遷之。 改右諫議大夫、集賢院學士,以龍圖閣直學士、尚書工部郎中知永興軍。 長安地斥鹵,無甘泉,堯咨疏龍首渠注城中,民利之。 然豪侈不循法度,敞武庫,建視草堂,開三門,築甬道,出入列禁兵自衛。 用刑慘急,數有仗死者。 嘗以氣凌轉運使樂黃目,黃目不能堪,求解去,遂徙堯咨知河南府。 既而有發堯咨守長安不法者,帝不欲窮治,止削職徙鄧州,才數月,復知制誥。 堯咨性剛戾,數被挫,忽忽不自樂。 堯叟進見,帝問之,對曰:「堯咨豈知上恩所以保佑者,自謂遭讒以至此爾!」帝賜詔條其事切責,乃皇恐稱謝。 還,判登聞檢院,復龍圖閣直學士。 坐失舉,降兵部員外郎。 喪母,起複工部郎中、龍圖閣直學士、會靈觀副使。 邊臣飛奏唃廝囉立文法召蕃部欲侵邊,以為陝西緣邊安撫使。 再遷右諫議大夫、知秦州,徙同州,以尚書工部侍郎權知開封府。 入為翰林學士,以先朝初榜甲科,特詔班舊學士蔡齊之上。 換宿州觀察使、知天雄軍,位丞郎上。 堯咨內不平,上章固辭,皇太后特以只日召見,敦諭之,不得已,拜命。 自契丹修好,城壁器械久不治,堯咨葺完之。 然須索煩擾,多暴怒,列軍士持大梃侍前,吏民語不中意,立至困仆。 以安國軍節度觀察留後知鄆州。 建請浚新河,自魚山至下杷以導積水。 拜武信軍節度使、知河陽,徙澶州,又徙天雄軍。 所居棟摧,大星霣于庭,散為白氣。 已而卒,贈太尉,謚曰康肅。 第28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中》
第282頁